第九章 馬哈咖沙巴的偈
在《長老偈》中,有四十頌(Thag.1051_1090)歸于馬哈咖沙巴(Mahakassapa)尊者。這些偈反映了大長老的一些特質與德性:他的苦行習性與少欲知足:他對自己與同修比庫的嚴格;他的獨立精神與自主;他對獨居與遠離人群的喜愛;他對禅修與定境的投入。這些偈也顯示出長行文章中未呈現的事:他對周遭自然之美的敏感度。
這裏只選錄部分偈,我們讀到的幾乎全都是萊絲.大爲斯(C.A.F.Rhys Davids)與諾曼(K.D.Norman)的翻譯。
少欲知足,樂于苦行
首先,是勸誡比庫對比庫生活的四種基本資具,要練習少欲知足:㈡
我從山居走下來,
進入城市行乞食。
行禮如儀見一人,
麻風患者正進食。
滿手鱗癬與病狀,
將一勺食布施我。
于彼置食入缽時,
一指掉落于其中。
我于牆角坐下來,
享用他布施之食,
吃時以及結束後,
我無絲毫厭惡感。
殘羹剩飯以爲食,
難聞尿液爲醫藥,
露天樹下爲住所,
以糞掃衣爲衣服:
專精于此諸事者,
山河大地皆其家。㈢(Thag.1054-1057)
攀爬山岩,離欲修禅定
當馬哈咖沙巴被問到,爲什麼在年邁時,仍每天上下攀爬岩石,他回答:
高山巨岩陡峭坡,
有人攀爬極費力,
以神通力馬哈咖沙巴升。
正念正知佛之子。
每日托缽回住處,
爬上高聳之山岩,
馬哈咖沙巴離欲修禅定,
恐懼戰栗皆舍棄。
每日托缽回住處,
爬上高聳之山岩,
馬哈咖沙巴離欲修禅定,
熄滅熾燃之貪欲。
每日托缽回住處,
爬上高聳之山岩,
馬哈咖沙巴離欲修禅定,
所作皆辦已漏盡。(Thag.1058-1061)
樹化雲彩,于山岩心喜悅
人們又問馬哈咖沙巴尊者,爲什麼以他的年紀,還想要住在森林與山上。難道不喜歡竹林精舍或其它城裏的寺院嗎?
迦利樹花星羅布,
我于此區心喜悅;
象聲回響實可愛,
此山岩令我欣喜。
湛藍雲彩之色光,
流泉淙淙清且涼,
赤色甲蟲覆其上:
此山岩令我欣喜。
湛藍雲峰如實塔,
如有尖頂之高樓,
象聲回響實可愛,
此山岩令我欣喜。
于我足矣欲修禅,
于我足矣堅且覺,
于我足矣比庫身,
堅定欲求究竟果。㈣
于我足矣欲安樂,
具堅定心之比庫。
于我足矣欲精進,
堅定心之安穩者。
彼如亞麻之藍花,
如覆雲彩之秋空,
且有鳥群許多種,
此山岩令我欣喜。
無俗人群訪此山,
唯有在地之鹿群,
且有鳥群許多種:
此山岩令我欣喜。
清水流過寬峽谷,
鹿與猴群常出沒,
苔藓濕毯覆其上,
此山岩令我欣喜。
五部合奏之音樂,
無法給我這般喜,
如從一心之所得
我獲佛法之正智。(Thag.1026-1071)
超越叁界,苦行第一
在接下來的偈中,馬哈咖沙巴尊者發出他自己的「獅子吼」:
盡此佛土之範圍,
除了大聖本人外,
我是苦行第一者:
無人堪輿我相比。㈤
大師已受我服侍,
佛陀教法已完成。
沈重負擔已放下,
後有之根已拔除。㈥
苟答馬不執無數
于衣于住或于食。
彼無染如淨蓮華,
超越叁界向出離。
四念處爲彼勁項,
大聖具信爲彼手,
其上彼眉圓滿智,
熄滅諸欲明行足①。(Thag.1087-1090)
原注
㈠《長老偈》的英譯本:(1)Psalns of the Brethren.Trans.C.S.F.Rhys Davids.PTS,1913.(2)Elders”Verses,vol.1.Trans.by K.R.Noman.PTS,1969.
㈡這些偈的引介語是援引自《長老偈注》
㈢直譯爲「真正是四方之人」,即無論他找到什麼地方可住,都可以從中得到滿足。
㈣本句巴利文爲Alam me atthakamassa.由于馬哈咖沙巴已達到究竟果,亦即阿拉漢果,因此他的偈必須被诠釋爲大力勸進他人,或指他想進入涅槃的直接禅定經驗。
㈤我們在此發現巴利藏經文獻裏,少數提到「佛土」概念的一例。
㈥這首偈是通用的,在馬哈摩嘎喇那的偈中也曾出現過。
譯注
①明行足:佛陀的十種德號之一,意指具足明與行。「明」是指等天眼明、宿命明、信、慚、愧、多聞、精進、念、慧、色界四種禅、共有十五種聖弟子趨向涅槃的法行。由于明具足,一切智圓滿:由于行具足,大悲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