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佛陀般涅槃之後
接下來要說道的馬哈咖沙巴尊者和阿難達的關系,和佛陀般涅槃後,馬哈咖沙巴尊者取得僧團領導地位密切相關。
佛陀入滅
佛陀入滅時,五個最重要的弟子當中,只有阿難達與阿奴盧塔兩人在場。沙利子與馬哈摩嘎喇那都已在那年提前入滅,而馬哈咖沙巴和一群比庫們,正在從波婆城(Pava)前往古西那拉城(Kusinara)的路上。
途中他走到路旁,坐在一棵樹下休息,那時正好有位裸形外道經過,手上拿著一坙據說只生長在天界的曼陀羅花。當馬哈咖沙巴看到那朵花時,就知道有不尋常的事發生,所以它才會在人間被發現。他問沙門是否聽到任何關于他的老師——佛陀的消息,沙門告訴他:「苟答馬(Gotama)沙門已在七天前入涅槃,這朵曼陀羅花就是我從他去世的地方撿來的。」
馬哈咖沙巴召開第一次結集的因緣
在馬哈咖沙巴那群比庫當中,只有阿拉漢們保持平靜與鎮定,其它還未解脫煩惱者都匍匐在地,哭泣與悲歎:「世尊太早般涅槃了!『世間之眼』太早從我們眼前消失了!」
然而,僧團中有位老年時才出家的須跋陀(Snbhadda)比庫,對他的夥伴們說:「夠了,朋友!勿悲傷。勿歎息,我們終于擺脫大沙門了。我們一直被他的話困擾,他告訴我們:『這對你的適當的,那是不適當的。』現在我們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無須再做不喜歡的事了。」
馬哈咖沙巴尊者當時並未回應那些冷酷無情的話,可能是爲了避免因爲指責須拔陀比庫,或如他應得的令他還俗,而引發爭端。但我們稍後會看到,在佛陀荼毗後不久,馬哈咖沙巴就針對此事,主張召集長老會議,以爲後世子孫保存法與律。
然而現在,他只是勸比庫們不要哭泣,要記得諸行無常。然後就和同夥們一起繼續向古西那拉城(Kusinara)前進。
八分佛陀舍利
直到那時,古西那拉城(Kusinara)的首長始終無法點燃佛陀葬禮的柴堆。阿奴盧塔(Anuruddha)尊者解釋,存在于當地的無形天人們想延遲葬禮,直到馬哈咖沙巴尊者趕來向大師遺體做最後禮敬爲止。
當馬哈咖沙巴尊者抵達時,他右繞叁匝,雙手合十,恭敬地頂禮如來雙足。在他那群比庫們也隨之頂禮之後,柴堆竟然自行燃燒起來。
如來遺體火化是很難得的大事,對于如何分配舍利,在家衆與後來派遣使者來的人之間起了爭執。但受教育尊者避免卷入爭執,其它比庫如阿奴盧塔與阿難達也是如此。最後,有位受人尊敬的頭那(Dona)婆羅門決定將舍利分成八份,平分給八個要求者。他自己則拿走裝舍利的容器。
召開第一次結集
馬哈咖沙巴尊者將所分得的舍利拿給馬嘎塔國的阿迦答沙都王(Ajatasattu),然後,就想到要保存佛陀的精神遺産——法與律。他會想到如此做,全是因爲須拔陀挑戰僧團戒律與主張廢馳戒律。馬哈咖沙巴以此爲警惕,除非現在就訂下嚴謹的標准,否則未來將無從保存。
如果須拔陀的態度散布開來——早在佛陀還在世時,就已有數群比庫抱持這種態度——僧團與教法都會迅速地衰敗與覆滅。爲了防範于未然,馬哈咖沙巴提議召集誦出法與律的長老大會,爲後代子孫保存它們。㈠
伍巴離誦出律藏,阿難達誦出經藏
他將這建議轉達該聚集在王舍城的比庫們。比庫們都同意,並在他們的要求下,選擇了五百位長老,他們全都是阿拉漢,唯一的例外者是阿難達。
阿難達的處境非常尴尬。由于他尚未達到究竟目標,因此不被允許參加集會;但由于他最擅長背誦佛陀的所有經典,所以又定得出席。唯一解決的辦法,就是對他最後通牒,一定得在結集開始前證得阿拉漢果。所幸他趕在會議開始前那晚完成,因此獲得成爲第一次結集的五百人之一。當時其它比庫都已離開王舍城,前往參加集會。
會議進行的第一個項目——律,由律藏的第一專家伍巴離(Upali)尊者誦出。第二個項目,編撰經典中的教法,是在馬哈咖沙巴尊者的質問下,由阿難達誦出所有經文,後來被結集成「經藏」(Sutta PITAKA)的五部。②
主張不可舍棄微細戒
最後討論的是,關于僧團的特別事務。其中,阿難達提到,在佛陀入滅前不久,曾同意舍棄微細戒。當阿難達被問到是否曾問佛陀,這些微細戒是指什麼時,他承認忽略了這點。
如今在集會中,比庫們對于這件事表達各種意見。由于並未獲共識,馬哈咖沙巴請與會大衆叁思,如果斷然舍棄戒律。在家衆與公衆會指責他們,佛陀一去世就急著放松戒律。因此,馬哈咖沙巴建議應保存戒律,無有例外,最後就做成這樣的決定。
在主持一次結集後,原本就受到高度尊敬的馬哈咖沙巴尊者,地位更形提升,而被視爲僧團的實質領袖。最主要是因爲他相當資深,是當時存活最久的弟子之一。㈡
之後,馬哈咖沙巴將佛陀的缽傳給阿難達,作爲忠實保存佛法的象征。因此,一般認爲馬哈咖沙巴是僧團中最有價值的接班人,而他則選擇阿難達爲繼他之後最有價值的人。
遺體禅坐雞足山中
在巴利文中,沒有關于馬哈咖沙巴去世時間與環境的記載,但在梵文史書裏的「法之大師」中,根據北傳佛教,提供了一個大長老奇特的結局。㈢根據這個記載,在第一次結集之後,馬哈咖沙巴了解到自己已完成使命,並決定般涅槃。他傳法給阿難達,對聖地做最後禮拜後,就進入王舍城。
他想要通知阿迦答沙都王自己即將入滅,但國王正在睡覺,馬哈咖沙巴不希望吵醒他。于是單獨爬上雞足山(Kukkatapada)頂,盤腿坐在岩洞中,並決定要保持身體的完整,等到未來佛美德亞(Metteyya,古譯:彌勒佛)出世。馬哈咖沙巴要將苟答馬佛(Gotama,古譯:喬達摩佛陀)的袈裟——世尊在他們首次見面時親手贈予的那件糞掃衣,親手交給美德亞(Metteyya)。然後,馬哈咖沙巴進入究竟的涅槃,或根據另一種說法——入滅盡定③。此時大地震動,天人散花在他身上,山則闔起將他包在裏面。
不久之後,阿迦答沙都王與阿難達去雞足山要看馬哈咖沙巴。山開啓一部分,馬哈咖沙巴的身體呈現在他們面前。國王想要將它火化,但阿難達告訴他馬哈咖沙巴的身體必須保持完整,直到未來佛美德亞(Metteyya)出世。然後山又再度闔起,將阿迦答沙都王與阿難達隔離在外。
中國佛教傳統標示雞足山的位置是在中國西南,中國有許多傳說都記載,有虔誠的信徒前往朝山,曆經艱難,就是要一睹在等待未來佛出世的馬哈咖沙巴禅坐遺體。
原注
㈠第一次結集記載于Vin.2;284ff
㈡雖然注釋說,馬哈咖沙巴在第一次結集時是一百二十歲,但是,這說法很難取信于人,因爲這意味著他比佛陀要大上四十歲,在他們第一次見面時,他已是七十五歲的老人了。
㈢這段曆史完整重現在《阿首咖傳》(Asoka vadana,古譯:阿育王傳)中,並在《天業譬喻》(Dkvyavakana)與其它作品中,包括對應于《相應部》(SN)的北傳梵文本的《雜阿含經》(Samyudagama)均有節錄。此處摘要是根據拉莫特(Etienne Lamotte)的《印度佛教史》(Histlry of lndian Buddhism),pp.206-207。雖然來源使用梵文,但爲了本傳記其余部分取得一致,我們使用巴利語的對照語。
譯注
①根據《善見律》、《長部.大般涅槃經》中所說,這位比庫是老年出家的須拔陀。在《五分律》、《四分律》、《長阿含,遊行經》中,說他是六群比庫之一的釋種跋難達。此外,《十誦律》等,只是說是老年出家不懂事的摩诃羅比庫。
②五部:即《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小部》。
③滅盡定:或譯爲(滅受想定)。在此定中,心與心所之流完全暫時中止,是只有已獲得一切色定,無色定的不還者與阿拉漢,才能獲得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