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與同修比庫的關系
一個如馬哈咖沙巴尊者這樣致力于禅修者,很難期待他能積極接受並訓練許多學生;事實上,藏經中提到他的學生也只有寥寥幾個而已。
與比庫衆說法
在少數記載馬哈咖沙巴對比庫們說法的經典之一,主題是關于高估個人的成就:
可能有比庫宣稱他已達最高的阿拉漢果智,于是佛陀或他心通的弟子,便來檢視與質問他。當他們質問他時,那比庫變得尴尬與惶惑。于是,質問者便知這比庫是出于我慢,高估了自己才會這麼說。
然後,在考慮原因之後,他了解到這位比庫已多聞、受持許多教法,而使得他宣稱被高估的成就爲實相。洞見了這比庫的心之後,他了解到,這比庫仍受到五蓋所障蔽,並半途而廢,其實他還有許多事該做。(AN10:86)
馬哈咖沙巴和沙利子的關系
除了少數幾例是馬哈咖沙巴對不知名比庫或一群比庫談話之外經典只有記錄他和沙利子與阿難達的關系。
前世中的關系
根據《本生經》,在前世中,沙利子曾兩度是馬哈咖沙巴的兒子(Jat.509,515),兩度是他的兄弟(Jat.326,488),還有一次他是馬哈咖沙巴的孫子(Jat.450),一次是朋友(Jat.525)。
在他的偈中,馬哈咖沙巴說曾看見上萬名梵天降臨人間,向沙利子禮敬,並贊歎他(Thag.1082-1086)。 ㈠
馬哈咖沙巴和沙利子的兩次對話
馬哈咖沙巴和沙利子之間的兩次對話被記錄在<咖沙巴相應>(Kassapa Samyutta)中。兩次都是在晚上,在禅定之後,沙利子去看馬哈咖沙巴。
在第一部經中,沙利子問:
「馬哈咖沙巴吾友!據說無慚無愧者,不可能達到覺悟,不可能證得涅槃,不可能達到最高的安穩,但有慚、有愧者,則可能達到這些成就。那麼差多遠,人不可能達到這些成就;又差多遠,人可能達到它們?」
沙利子吾友!當比庫心想:「如果至今尚未生起的惡與不善法正在生起,這會爲我帶來傷害」,然後如果他並未生起慚與愧,那麼他就是無慚無愧。當他心想:「如果現在未斷除已生起的惡與不善法,這會爲我帶來傷害」,或「如果已生起的善法正在消失,這會爲我帶來傷害」——如果在這些情況下他都沒有生起慚與愧,那麼他就是無慚與無愧。如果無慚、無愧,他就不可能達到覺悟,不可能證得涅槃,不可能達到最高的安穩。但有慚、有愧的比庫(在那四種情況中,正精進者),則可能達到覺悟,可能證得涅槃,可能達到最高的安穩。(SN 16 :2;節譯)
另一次,沙利子問馬哈咖沙巴,如來死後,是存在或不存在,或(在某種意義上)既存在,或既不存在也非不存在。針對各種情況,馬哈咖沙巴回答:
「世尊不說這些,爲什麼?因爲那既無利益,也不屬于根本梵行,因爲它不會導致離染、離欲、滅、安穩、正智、覺悟與涅槃。」
「那麼,朋友,世尊說什麼呢?」
「這是苦——朋友!世尊如是說。這是苦集……苦滅……與滅苦之道——朋友!世尊如是說。爲什麼?因爲它會帶來利益,屬于根本梵行,因爲它會導致離染、離欲、滅、安穩、正智、覺悟于涅槃。」(SN16:12)
我們不明白沙利子爲何會提出這些問題,對于阿拉漢(arahant)來說,那應該是十分清楚的。然而,這次對話不無可能是發生在馬哈咖沙巴剛出家,尚未證得阿拉漢果時,而沙利子是想要測試他了解的程度;或這些問題是爲了其它有此疑惑的比庫而問。
馬哈咖沙巴和其它比庫的討論
《牛角林大經》(Mahagosinga Sutta,MN 32)中,記載了由沙利子尊者帶領的以此團體討論,其中有馬哈咖沙巴和其它幾位著名的比庫一起參與。
當時,這些長老和佛陀一起住在牛角婆羅樹林,在某個明朗的月夜下 ,去找沙利子討論佛法。沙利子說:「這個牛角沙羅樹林如此清新可人,圓月當空,沙羅樹花茂盛,天香馥郁流布四周。」
然後,他一一詢問在座傑出的長老——阿難達、勒瓦答(Revata)、阿奴盧塔、馬哈咖沙巴與馬哈摩嘎喇那,哪種比庫會爲了這座牛角沙羅樹林增添光彩。和別人一樣,馬哈咖沙巴根據自己的性格回答:
沙利子吾友!若有比庫他自己是個林住者,並贊頌林住;他自己是個托缽乞食者,並贊頌托缽乞食;他自己是個穿糞掃衣者,並贊頌穿糞掃衣;他自己是個持叁衣者,並贊頌持叁衣;他自己少欲、知足、離群、獨居,並贊歎這些特質;他自己以經達到戒、定、慧、解脫與解脫知見,並贊歎這些成就。這種比庫才能成爲這座牛角薩婆樹林增添光彩。
馬哈咖沙巴和阿難達的關系
根據傳統的說法,馬哈咖沙巴在前世與阿難達尊者有很深的關系。
前世中的關系
阿難達曾兩度是他的兄弟(Jat.488,535),一次是他兒子(Jat.450),甚至由此是殺他兒子的凶手(Jat.540),而在此世他是馬哈咖沙巴的學生(Vin,1:92)。
阿難達請馬哈咖沙巴爲尼衆開示
在《馬哈咖沙巴相應》中,他們之間也有兩次對話。他們談話的主題是關于實際的問題,而和沙利子的談話,則多指向教理的論點。
有一次(在SN16:10中提到),阿難達請馬哈咖沙巴陪他去尼衆道場。但遭到馬哈咖沙巴拒絕,他請阿難達自己去。可是阿難達似乎很想請馬哈咖沙巴爲尼衆們開示佛法,于是再度提出請求,最後馬哈咖沙巴終于同意前往。不過,結果似乎出乎阿難達的預料之外。
在開示結束之後,偷羅低舍(Thullatissa)比庫尼高聲批評:「馬哈咖沙巴大師怎麼能冒昧地在多聞聖者的阿難達大師面前說法?者就猶如賣針的小販想要賣針給製針者一樣。」顯然這位比庫尼比較喜歡阿難達溫和的教導,而非馬哈咖沙巴嚴厲甚至有些挑剔的方式,那些方式可能會碰觸到她自己的弱點。
當馬哈咖沙巴聽到偷羅低舍的批評時,他問阿難達:(怎麼回事?阿難達吾友!我是賣針的小販,而你是製針者,或我是製針者,而你是賣針的小販呢?)
阿難達回答:「尊者!請諒解,她是個愚蠢的女人。」
「當心,阿難達吾友!僧團可能會進一步審查你。怎麼回事?阿難達吾友!是你受世尊當著僧衆面前贊許,說:『比庫們!我能隨意達到四色定、四無色定、滅受想定與六神通,而阿難達也同樣可以達成』嗎?」
「不,尊者!」
「或他曾說:『馬哈咖沙巴也同樣可以達成』?」
從上面這件事情可看出,馬哈咖沙巴尊者並不認爲阿難達調和的回答,足以應對當時的情況或完全公平的。偷羅低舍的批評顯露了她個人對阿難達的貪著,他一直都受到女性的喜愛,而他也曾強力支持建立比庫尼僧團。
偷羅低舍對阿難達情感的連繋,無法被阿難達一語帶過,因此馬哈咖沙巴以一種乍聽之下有點刺耳的方式回應:「當心,阿難達吾友!僧團可能會進一步審查你。」他希望以此警告阿難達,避免過度涉入照顧尼衆,因爲她們可能會變得他喜歡他,而引起別人的懷疑。因此,馬哈咖沙巴的回答,應視爲一位離欲阿拉漢對尚未達到究竟解脫者的誠摯建議。然後,馬哈咖沙巴立即強調,佛陀稱贊的是他自己的禅定成就,而非阿難達的,這指出了兩位長老的心靈層次還差很遠,以此激勵阿難達努力到達那些成就。後來,偷羅低舍比庫尼便舍戒還俗了。①
馬哈咖沙巴指責阿難達
馬哈咖沙巴尊者與阿難達之間的另一次對話,發生在下述場合(在SN16:11)提到)。有一次,阿難達尊者和一群比庫一起去南山遊行。這次,有叁十位阿難達學生的最年輕僧侶,脫下僧袍還俗了,阿難達結束這次遊行後,回到王舍城並去見馬哈咖沙巴尊者,當禮敬他並坐下後,馬哈咖沙巴說:
「阿難達吾友!是什麼原因,世尊會說不可有超過叁位比庫,在施主家托缽乞食?」
「尊者!有叁個原因:爲了約束行爲不端者;爲了好比庫們的福祉;以及爲施主家考慮。」
「阿難達吾友!那麼,你爲何那些飲食不知節製,有無正念正知的放逸年輕新戒比庫們去遊行呢?你的表現就好像在踐踏谷糧;你似乎破壞了施主們的信心。㈡你的徒衆分崩離析,你的新人正在疏遠,你這年輕人真不知道自己的分寸!」
「尊者我的頭發都灰白了,卻還不能免于被馬哈咖沙巴尊者喚作『年輕人』。」
但馬哈咖沙巴尊者仍然重複他說過的話。
這件事本應就此結束,因爲阿難達並未否認這項指責,他反對的只是馬哈咖沙巴指責時傷人的方式。爲了回應這項勸戒,阿難達也曾試圖讓學生更嚴謹地持戒。但是,這件事後來還是壞在偷羅難達比庫尼手裏,她和偷羅低舍都是比庫尼僧團裏的害群之馬。
當偷羅難達聽到阿難達被馬哈咖沙巴尊者稱作「年輕人」之時,義憤填膺地大聲抗議,說馬哈咖沙巴無權批評如阿難達一樣睿智的比庫,因爲馬哈咖沙巴過去曾是別派的沙門、偷羅難達就這樣將僧團事物,轉變成涉及誹謗的人身攻擊。因爲從我們先前的陳述可以看出,馬哈咖沙巴原本是以獨立沙門的身分出家,而非別派的信徒。偷羅難達就像任性的偷羅低舍一樣,很快地就舍戒還俗了。
但馬哈咖沙巴尊者聽到偷羅低舍的言論時,他對阿難達說:「偷羅難達比庫尼所說的話魯莽而輕率,因爲我出家以後,除了我出家以後,除了世尊。阿拉漢。正覺者以爲,沒有追隨過其它老師。」然後他提到他初次和相遇的故事。(SN16:11)
原注
㈠當沙利子進入阿拉漢果定時,馬哈咖沙巴尊者曾見到上萬梵天衆禮敬沙利子,他並說:「強力顯赫諸天神,如此上萬梵天衆,合掌恭敬禮敬彼睿智法將沙利子,安住禅定大禅師:『禮敬彼,最優秀者,禮敬彼,無上尊者。汝之禅定深莫名,吾等感歎未能知。』」
㈡他因缺乏正知行道,爲毀了僧團的(新糧)。他允許不持戒的年輕比庫們接觸施主,而讓後者不服。
譯注
①偷羅低舍比庫尼是偷羅難達比庫尼的妹妹,兩個人後來都因犯了巴拉基嘎(parajika)罪,而舍戒還俗。
《第叁部 僧團之父 馬哈咖沙巴 第七章 與同修比庫的關系》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