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二部 神通大師 馬哈摩嘎喇那 第叁章 尋法

  第叁章 尋法

  在對佛陀一無所知的情況下,這兩個朋友放棄行腳生活,返回家鄉馬嘎塔國(Magadha),他們此時年約四十歲。⑴

  找到不死之道

  雖然面臨許多失望,他們仍未放棄希望。相約誰先找到真正的不死之道,就要盡快通知對方,他們分頭尋找,如此一來,遇見合格導師的機會就會倍增。

  在此事發生前不久,佛陀才剛在巴拉納西(Baranasi,古譯:巴拉納西)初轉*輪,並在他首次雨安居之後,派遣第一批弟子——六十位阿拉漢(arahant),出去傳法,以造福世間。佛陀則前往王舍城,馬嘎塔國王很快地成爲他的信徒,並獻給他竹林精舍。當拘律陀與優波提舍回到王舍城,住在刪阇耶處,由別人提供的住處時,佛陀就住在精舍裏。

  有天優波提舍去城裏,而拘律陀則待在住處。當拘律陀下午看見他的朋友回來之時,非常驚訝于朋友舉止上的改變。他從未看過他如此快樂,整個人似乎都改變了,臉上煥發著奇特的光輝。拘律陀迫不及待地問道:「你的容貌如此安詳,親愛的朋友,你的面容如此明亮、澄澈,你已找到不死之道了嗎?」

  優波提舍回答:「是的,親愛的朋友,我已找到不死。」然後他說出事情的經過。在城裏,他看見一位比庫(bhikkhu),其舉止令他深受感動,立即便相信他是個阿拉漢(arahant),或至少正在邁向阿拉漢果的道路上。他去找他,並與他展開對話。

  阿沙基比庫說大沙門法

  這位比庫名爲「阿沙基(Assaji)」,他自稱是釋迦族苟答馬(Gotama)沙門——「佛陀」的弟子。當優波提舍請求阿沙基解釋他老師的教法時,阿沙基自謙只是個初學者,無法詳細地解釋,但能簡短地告訴他這教法的要旨。優波提舍向他保證那樣就夠了,于是阿沙基誦出一首簡短而扼要的偈頌(gatha),這偈頌後來傳頌千古,在佛法傳揚的每個地方都非常著名:

  從因所生之諸法,

  如來說明其因緣,

  諸法複從因緣滅:

  此即大沙門之法。⑵

  當阿沙基說完此偈頌(gatha),優波提舍當下心中立即生起清淨無染的法見:「凡有生,必有滅。」

  當優波提舍對拘律陀重複這首偈頌時,同樣的事也發生在他身上。

  這種突如其來的覺悟經驗,可能會迷惑、障礙我們,尤其當它們是被有些晦澀與難懂的說法所觸發時。但激發理解究竟實相的「法」的力量,是與弟子的接受度、精進度成正比的。對于那些長期在思維與出離的紀律上自我訓練者,以及深入反省無常與不死者,還有已爲了究竟解脫而舍棄一切者來說,短短的四句偈頌,就足以比浩繁的論著揭露更多實相。

  優波提舍與拘律陀就充分具備這些資格,他們一心追求究竟解脫,已學會以「有爲」與「無爲」的字眼來判別諸法①,他們的諸根②也已臻成熟,所缺乏的只是直觀的關鍵,阿沙基的偈頌就是關鍵。

  在清除遮蔽心眼的無明翳膜之後,刹那間它爲他們帶來不死的初次洞見。他們已洞見四聖谛,並見到無生——涅槃,超越由死亡宰製的無常表相。他們如今安住在入流果(初果)上,遲早一定能達到最終的目標。⑶

  勸導刪阇耶

  在拘律陀聽完那個影響深遠的偈頌之後,他立刻問這位大沙門——如來,現在住在哪裏。聽到他就在不遠的竹林精舍後,他迫不及待地想去那裏,但優波提舍要他稍候,並說:「讓我們先去找刪阇耶,告訴他我們已找到不死。如果他能了解,就必然會朝實相邁進。但如果無法立即理解,他或許會有足夠的信心加入我們,一起去找世尊。然後,在親自聽完佛陀的話後,他就一定能了解。」

  然後,這兩個朋友便去找以前的老師,說:「谛聽,老師,請谛聽!正自覺者已出現于世。他的教法微妙,且他的比庫們都過著清淨的生活,讓我們一起去見他吧!」然而,刪阇耶不僅婉拒邀請,且反過來要他們和他共享領導權。「如果你們接受我的提議,」他說:「你們就能名利雙收,並獲得最高的尊敬。」

  但他們不爲所動,並堅定地回答:「我們不在意是否有徒弟賴以維生,但你現在應該下定決心,我們已做出最後的決定了。」然而,刪阇耶猶豫不決,他歎到:「我不能去!這麼多年來,我一直都是個老師,並且有衆多的徒衆。如果我又變回學生,那無異是像從大湖變成小水壺。」于是,他的內心展開天人交戰,他一方面渴望實相,另一方面又想保有自己的優勢地位。結果後者獲勝,他留了下來。

  那時,刪阇耶大約有五百名弟子。當他們得知這兩個朋友決定去追隨佛陀時,全都想要加入。但當他們得知刪阇耶不去時,一半的人又打了退堂鼓,回到老師身邊。刪阇耶看到他失去這麼多弟子,既悲傷又失望,氣急敗壞,結果如經典所說:「口吐鮮血。」

  原注

  ⑴ 來源:Vin.1:39ff。

  ⑵ 此偈頌(gatha)之巴利文請見(沙利子(Sariputta)·第一章求法)注⑷。

  ⑶ 有件事很有趣值得注意,即和佛陀最親近的叁位比庫(bhikkhu):阿難達(ananda)與兩位上首弟子,都不是在佛陀本人的教導下證得入流果(初果),而是在別人的指導下證得:阿難達(ananda)的老師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Punna-mantaniputta);拘律陀則是透過優波提舍,後者那時並非阿拉漢(arahant),而只是入流者而已。這種成就之所以成爲可能,必須拘律陀對他的朋友與實相擁有堅強的信心,而他確實擁有這信心。

  譯注

  ①有爲法即泛指因緣和合而成的現象,是世間共許的實相;無爲法是指非由因緣和合而成的法,即涅槃,它是脫離有爲法之苦,而達至最終解脫之法。

  ②指信、精進、念、定、慧等五根。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