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沙利子的開示
被歸爲沙利子(Sariputta)所說的經典,涵蓋了與梵行有關的廣泛主題,包括從單純的戒律,到深奧的教理與禅修重點。以下即列出這些經典,並對每個主題略作簡短的說明。
這些經曲在“經藏”中的編排,並非表示說法時間的先後順序。不過,其中有些包含特殊事件的參考資料,就可以據以推算出它們屬于佛陀傳法的哪個時期。例如《教給孤獨經》(Anathapindika Sutta),就是于這位在家大弟子去世前說的。
《中部》
No. 3《法嗣經》(Dhamadayada Sutta)
在佛陀說完“佛法嗣子”與“世間嗣子”,並退居他的香房之後,沙利子告誡比庫們應如何表現,以及當佛陀遠離愦鬧(混亂喧鬧)時,他們也同樣地要遠離愦鬧,應該放舍佛陀教導他們要放舍的事物,並且應謙虛,樂于獨處。最後他以十六種心的煩惱之惡作總結(見NM 17),並說藉由中道——八正道,可以斷除它們。
No. 5 《無穢經》(Anangana Sutta)
有四種人:自知犯戒者、不自知犯戒者、自知無犯戒者、不自知無犯戒者。經中說知之者比不知者好,並解釋其原因。這段開示顯示出,自我省察在戒律與禅修上的重要性。
No.9《正見經》(Sammdaditthi Sutta)
摘要請參見<沙利子.第叁章轉*輪者>,頁126.
No. 28《大象迹喻經》(Mahahatthipadopama Sutta)
摘要請參見<沙利子.第叁章轉*輪者>,頁123-126。
No.43《有明大經》(Mahavedalla Sutta)
長老回答無礙解第一的尊者大拘絺羅(Mahakotthita)所提出之一系列問題,沙利子以清晰而深入的解答,來回應對方巧妙的問題。回答是從法相的解析開始,從智慧與正見到禅定的微妙觀點。
No. 69《瞿尼師經》(Gulissani Sutta)
關于林住比庫(bhikkhu)所遵循的行儀與修法。由大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尊者提問,沙利子長老則確認住在城市與村落附近的比庫們,也適用相同的規則。
No.97 《陀然經》(Dhanannani Sutta)
沙利子向陀然阇尼婆羅門解釋,在家人多方面的責任,不能作爲他們犯錯的借口,他們也逃脫不了造作這些惡行的未來苦果。
後來,當陀然阇尼臥病在床,臨終時他請求沙利子長老去看他,沙利子向他說明透過梵住到達梵天的方法。佛陀婉轉地責備長老,未能引導陀然阇尼到更高的覺悟。(參見<沙利子.第二章沙利子其人其事>,頁94)
No. 114《應習不應習經》(Sevitabbasevitabba Sutta)
沙利子闡釋一段佛陀對于何者應修行、長養與應用的,何者是不應修行、長養與應用的簡短開示。從身、語、意叁方面切入,內容是關于心態、知見、六塵與比庫的資具。
No. 143《教給孤獨經》(Anathapindikovada Sutta)
沙利子被臨終的給孤獨長者請到病床邊,他勸告他遠離任何貪著,當從六根開始:“長者!你應該如此訓練自己:“我不應該執著眼睛,而我的心也就不會執著它。”長者!你應該如此訓練自己。”
對于其余的五根、六塵、六識、六觸、由六觸所生的六受、六界、五蘊、四無色界也一樣,並以出離這個世間與其他一切世間作爲終結;出離一切所見、所聞、所觸與所想的事物;出離心中遭遇、探索與追求一切。簡而言之,應該在所有經驗領域中練習出離,對臨終者而言,應該從他迫切的考量開始:他的六根與它們的作用。
這個出離的召喚,引起更廣泛的循環,並産生思想共鳴的效應。這在臨終的長者心上,一定具有深刻的沖擊,以及安定、解脫,甚至喜悅的影響,這顯然正是這位善巧的老師沙利子所希望的。事實上,他的話確實有那個影響,因爲經典中說,給孤獨長者在聽到這個崇高的開示後,感動而落淚,那是個他前所未聞的深刻開示。給孤獨不久之後便去世了,並轉生到都西答天(Tusita,兜率天)成爲天神。
《長部》
No. 28,《自歡喜經》(Sampasadanīya Sutta)
沙利子作的贊佛頌,在佛陀面前所說,並贊揚他“無上”(anuttariya)的教法。它表現並證明了沙利子對佛陀的淨信。此經的第一段也出現在《大般涅槃經》(Mahaparinibbana Sutta)之中。
No.33 《等誦經》(Sangiti Sutta)
No.34《十上經》(Dasuttara Sutta)
參見<沙利子.第叁章轉*輪者>,頁128-130。
《增支部》
2:35《等心經》(Samacitta Sutta)關于入流者、一來者與不來者,以及何種因素會決定他們未來的轉世。參見<沙利子.第叁章轉*輪者>,頁127。
3:21關于“聖者”的另一種分類法:身證(kayasakkhī)、見至者(ditthippatta)與信解脫(saddhavimutta)。
4:79沙利子問佛陀爲何有些人的事業失敗,有些人成功,甚至還有些人超出他們的預期。佛陀回答,原因之一是有沒有布施,有沒有對沙門、修道者與比庫們布施。
4:158有四種特質可顯示善念是否存在,如果有人發現自己有這四種特質,他就能知道自己已失去良善的特質,世尊稱此爲“退轉善法”。這四種特質是:多貪、多嗔、多癡,以及對于與智慧相關的深奧論題,缺少知識與智慧。
反之,如果有人發現自己有另外這四種特質,他就能知道自己並未失去良善的特質,世尊稱此爲“不退轉善法”。這四種特質是:少貪、少嗔、少癡,以及對于與智慧相關的深奧論題,擁有知識與智慧。
4:167-168聖道上的四種進步。參見【導論】,頁33-35。
4:172沙利子解釋佛陀簡短陳述的四種“我性”(attabhava),並提出一個問題。佛陀的回答,後來沙利子在《等心經》中曾加以闡釋。
4:173沙利子在受具足戒兩周之後(亦即在證得阿拉漢果時),宣稱自己已達到四無礙智。他請求佛陀加以印證。參見<沙利子.第二章沙利其人其事>,頁118。
4:174沙利子與大拘絺羅尊者討論可解釋的極限。沙利子說:“六觸處所及之處,即(可解釋的)戲論世界的範圍;戲論世界所及之處,即六觸處的範圍。如果六觸處止息,戲論世界便隨之滅去而寂靜。”
4:175關于必需要具足“明”與“行”(vijjacarana)兩者,才能夠滅苦。
4:179關于在現世能否證得涅槃的理由。
5:165人們會發問的五個理由:出于愚癡與無知;出于惡意與欲求;出于想知道;出于輕慢;出于這個想法:“如果他正確回答我的問題,那很好;否則,我會自己找出正確答案。”
5:167關于如何勸谏同修比庫們。
6:14-15比庫好死與惡死的理由。
6:41沙利子解釋一位擁有神通力的比庫,可隨其意願,將樹幹看成只是地、水、火或風、淨或不淨(美或醜),因爲所有這些元素都存在于樹中。
7:66關于恭敬與尊重。沙利子說恭敬與尊重佛、法、僧、修行、禅定、不放逸,以及慈愛有禮的精神,這些有助于克服不善與培養善。其中每一個因素,前者是後者的緣。
9:6個人對于人、衣、乞得的食物、坐臥具、村落、城鎮與國家等,應該知道的兩件事:是否該親近、使用它們,或依靠他們來過活。
9:11沙利子的“獅子吼”,是某次有比庫毀謗他,他在世尊面前所發出的。他以九個譬喻來說明自己解脫嗔恚,不執著色身,以及不可能傷害別人。參見<沙利子.第二章沙利子其人其事>,頁101。
9:13和大拘絺羅討論梵行的目的。
9:14沙利子詢問叁彌提關于“法”的本質,並且贊同于他的答案。
9:26本經說明沙利子即使面對敵手,也保持公正不阿。他糾正一個被認爲是疊瓦達答(Devadatta,提婆達多)所作的說法,它可能是疊瓦達答的一位弟子向沙利子誤傳的。然後,沙利子對那名比庫解說,即使面對最誘人的感官印象,也無法動搖一個完全發展且穩定的心。
9:34關于涅槃,它被描述成是超越感受的快樂。
10:7沙利子描述自己的禅修,在禅定中他只有一個概念,即“涅槃是“有”的滅盡”。參見<沙利子·第二章沙利子其人其事>,頁117。
10:65轉世是苦,不再轉世是樂。
10:66喜歡佛陀的教法與戒律是樂,不喜歡它們則是苦。
10:67-68在修習善法時進步與墮落的因。
10:90關于漏盡阿拉漢的十力,它們讓他有資格來宣稱自己的成就。
《相應部》
《因緣相應》(Nidana Samyutta)
24沙利子說苦非自作,亦非他作,並解釋苦是透過感官接觸的緣而生起。
25他說樂與苦的情況,也同樣是透過感官接觸的緣而生起。
31“有”是以“食”爲緣而生起。
32《伽拉羅經》(Kalara Sutta)。佛陀提問,沙利子回答說,促使他宣稱自己證得阿拉漢的,是他知道:“生的因既滅,其果——即未來的生——也隨之滅去。”因此,他可以用一句宣稱成就阿拉漢果的定型句來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然後,他又回答佛陀進一步提出的問題,是關于生、有的原因與起源,以及其他緣起各支,乃至感受,觀察感受是沙利子成就阿拉漢(arahant)果的起點。他說自從了解叁種受都是無常、苦時,他心中就不再生起任何世俗之樂。
22.《蘊相應》(Khandha Samyutta)
1沙利子詳細解釋佛陀所說的:“即使身體有病,心也不應生病。”
2沙利子指導要到偏遠地區的比庫們,關于如何回答非佛教徒提出來的問難。他告訴他們,斷除對五蘊的貪愛是佛法的核心。
122-23關于思維五蘊的重要。如果有比庫(bhikkhu)持戒,或善觀五蘊無常、終歸于苦與無我,他就可能證得入流果。如果有入流者(sotapanna,初果)、一來者(sakadagami,二果)或不來者(anagami,叁果)都如此思維,他也可能獲得更高的果位。阿拉漢(arahant,四果)也應如此來觀五蘊,它會帶來現法樂住以及正念、正知。
126關于“無明”與“智”。
28.《沙利子相應》(Sariputta Samyutta)
1-9在這九經中,沙利子說他已經發展九次第定,也就是從初禅到滅受想定;並說在這個過程中,他始終沒有任何我見。
參見<沙利子.第二章沙利子其人其事>,頁117。
10有一次,在王舍城,沙利子乞食完後在牆邊進食。一位名爲淨面(Sucimukhī)的外道女沙門走過來詢問,他進食時是否像其他非佛教沙門一樣,朝著某個方向吃。沙利子向她解釋那是錯誤的生活方式,他拒絕任何這樣的方式,並說他是以正確方式托缽乞食,既然是正當獲得的食物,他就會吃它。淨面深受感動,因此她便沿街四處大聲宣揚:“佛教沙門以正確的方式乞食!他們毫無過失地乞食!請布施食物給佛教沙門!”
35.《六處相應》(Salayatana Samyutta)
232導致輪回的束縛並非六根與六境,而是對它們的貪愛。
38.《閻浮車相應》(Jambukhadaka Samyutta)
沙利子回答其外甥閻浮車(Jambukhadaka)提出的問題,他是個外道沙門。
1-2他解釋涅槃與阿拉漢果就是貪、嗔、癡的滅盡。
3-16他回答問題,內容是關于那些宣說實相者:關于梵行的目的:關于那些得到真實慰藉者。他解釋受、無明、有漏、有身等,並說明在佛陀的教法與戒律中,什麼是行者難以做到的。
48.《根相應》(Indriya Samyutta)
44佛陀提問,由沙利子回答:不是出自于對佛陀的信仰,而是從自己的經驗,他知道五根(信、進、念、定、慧)能導向不死。
48-50關于五根。⑴
55.《預流相應》(Sotapatti Samyutta)
55關于四預流支(sotapattiyanga)。①
原注
⑴這幾經的翻譯收錄在《智慧之道》(The Way of Wisdom, BPS, Wheel No. 65/66)中。
譯注
①四預流支:指作爲預流者的四個必須條件,即“四不壞淨”---- 法不壞淨、僧不壞淨、戒不壞淨。也就是正確地認識並信仰佛、法、僧叁寶,無條件地皈依,並完全、確實地具備聖者所受的戒。
《第一部 佛法大將 沙利子 第五章 沙利子的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