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曲 星空中閃耀的滿月
在斯裏蘭卡的許多寺院中,你會發現佛陀兩側各有一個比庫(bhikkhu)雕像,他們身披袈裟,偏袒右肩,雙手合十,恭敬地站著。在他們的腳前,經常有虔誠信徒所供養的花朵。
遺骨重現世間
如果你問他們是誰,別人會告訴你,他們是佛陀的兩位上首弟子——阿拉漢沙利子(Sariputta,古譯:舍利弗)與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古譯:摩诃目犍連、大目犍連)。沙利子站在佛陀右邊,馬哈摩嘎喇那站在左邊,他們所站的位置,正代表他們一生的職志。在上世紀中葉,于桑奇(Sanchi)開啓的佛塔①中,發現兩只裝著舍利的石器,面北的裝著馬哈摩嘎喇那的舍利,面南的則裝著沙利子的。
它們就這樣靜靜地躺在這裏兩千多年,訴說著人生無常的法音。羅馬帝國興起又衰亡;古希臘的光輝只剩下遙遠的記憶;新興的宗教,通常以流血與戰火,在大地多變的容顔上,寫下自己的名字,最後也只是與底比斯與巴比倫的傳說混雜在一起;當未曾聽聞佛陀教法的世代生起又消逝時,商業的潮流逐漸將文明的重心從東方轉移到西方。
但聖弟子們的遺骨一直未受打擾,他們的出生地已遺忘了他們,唯有佛陀法音所在之處,仍緊緊牽系著對他們的記憶。他們一生的記錄代代相傳,起初是口傳,然後是被記錄在世上最浩瀚、最詳盡的宗教典籍——佛教叁藏的冊頁上。在上座部佛教地區,這兩位弟子僅次于世尊本人,于佛教徒心中備受尊崇。他們的名字一如佛,與佛教的曆史密不可分。如果說他們的傳記因時間嬗變而摻入許多傳說,那也是一直以來,人們對他們虔誠信仰的自然結果。
像這樣的高度尊崇絕對是公允的,很少宗教導師能像佛陀一樣在當世就擁有如此卓越的弟子。在接下來的內容中你會看見,他們所說兩位最偉大的弟子之一——沙利子尊者的故事,他智慧的深度與廣度以及教導解脫法的能力上,皆僅次于佛陀。
【佛法大將】沙利子
在叁藏中,並沒有關于他一生的記載,但從分散在各處的經典與注釋中,我們可藉由各個插曲拼湊出他的形象。其中有些不只是插曲而已,因爲他的一生與佛陀的生命、僧團是如此緊密結合,在其中他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在許多場合中,是由沙利子本人領銜——他既是熟練的教誡者與模範,也是親切與體貼的朋友,又是管理比庫福利的守護者,以及世尊教法忠實的寶庫,這種種功用爲他贏得了“佛法大將”(Dhammasenapati)的稱號。
他一直都是這樣一個人,安忍而穩定,在思想、言語與行爲上都謙虛而正直,單是仁慈的舉止就能讓人一生中都感念不已。即使在其他解脫一切煩惱的阿拉漢(arahant)之中,他都像在星空中閃耀的滿月一樣。
接著,我們便盡最大的努力,爲大家獻上這位擁有睿智與高貴本性,一位大師真正弟子的故事。如果讀者能從這本書不完整的記錄中,認識一位圓滿者,即究竟解脫與達到最高覺悟者的一些特質,以及他的言行與處世之道,並且如果這篇作品能帶給你信心與力量,讓你確信“人可能的轉變”,則我們的努力便很值得,這也是我們最大的欣慰。
譯注:
①桑奇佛塔:位在印度中部的桑奇,始建于西元前叁世紀的阿首咖(Asoka,古譯:阿育王)時期,陸續增建至西元十一世紀爲止,至今有二千二百余年的曆史,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佛塔遺迹,包括佛塔、塔門、僧院等共有五十一處之多。其中,大塔的建築保存最完整,二塔的年代最久遠,叁塔則以埋葬沙利子與馬哈摩嘎喇那的舍利而聞名,兩位尊者的舍利于1851年由英國人康甯漢所發現。詳見《印度佛教史詩:圓解桑奇佛塔》(橡樹林出版,2003)。
◎作者
向智長老(Nyanaponika There, 1901-1994)
向智長老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上座部佛教诠釋者。出生于德國。他于一九叁六年,在叁界智大長老(Ven.Nyanatiloka Mahathera)座下受戒,直到一九九四年末去世爲止,共計度過五十八年的比庫(bhikkhu)生活。他是康提(Kandy)佛教出版協會的創辦人與長期編輯。他的著作包括《佛教禅修心要》(The Heart of Buddbist Meditaion)、《法見》(The Vision of Dhamma)與《阿毗達摩研究》(Abbidhamma Studies)。
何幕斯.海克(Hellmuth Hecker)
何幕斯.海克是德國重要的佛教作家與巴利藏經譯者。他的著作包含《相應部》(Samuutta Nikaya第四與第五部分)的德文翻譯,以德文寫作的兩冊佛教史,以及一本德國首位佛教比庫(bhikkhu)——叁界智大長老的傳記。
◎英文版編者
菩提比庫(Bhikkhu Bodhi)
菩提比庫是來自紐約市的美國佛教僧侶,于一九七二年在斯裏蘭卡出家。他目前是斯裏蘭卡佛教出版協會(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的會長與編輯。
他的著作包括《包含一切見網經》(The Discourse on the All Embracing Net of Views)、《阿毗達摩概要精解》(A Comprebensive Manual of Abbidbamma)與《中部》(The Middle Lengrh Discurses of rhe Buddba,爲共同譯者)。
◎譯者簡介
賴隆彥
海洋大學造船系畢業,中華佛學研究所研究。
曾任中華佛學研究所藏文講師、智光工商德育老師、 佛光出版社資深編輯、普門雜志社資深編輯,
譯作:《森林中的法語》、《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戒》、《阿姜查的禅修世界--定》、《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慧》等。
編注:
比庫:巴利語bhikkhu的音譯,指稱巴利語傳承的佛世比庫僧衆及南傳上座部比庫僧衆;
比丘:梵語bhiksu的音譯,漢傳佛教譯爲爲“比丘”、“苾刍”等,指稱源自梵語系統的漢傳僧衆。
阿拉漢:巴利語arahant的音譯,是對佛陀的尊稱,也可指一切的漏盡者(khinàsava,斷盡煩惱者),
包括諸佛、獨覺佛及阿拉漢弟子。
漢傳佛教依梵語arhant音譯爲“阿羅漢”,謂爲小乘極果。其音、用法皆與上座部佛教有所不同。
全文采用巴利語新音譯,參見《部分巴利專有名詞采用新音譯的方案》、《巴利語彙解》。
【巴利佛典略語表】
本書所出現的巴利佛典經文,都將采用巴利佛典的略語來標示其出處,因此,以下列出這些慣常使用的巴利佛典略語,供讀者對照參考。
AN=Anguttara Nikaya《增支部》(標示節號與經號)
Ap.=Apadana《譬喻經》(i=長老譬喻,ii=長老尼譬喻;標示章號與段落;緬甸文版)
BL.=Buddhist Legends《佛教傳奇》(法句經注釋)
BPS=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佛教出版協會(康堤,斯裏蘭卡)
Comy.=Commentary注釋
Dhp.=Dhammapada《法句經》(標示偈號)
DN=Digha Nikaya《長部》(標示經號)
Jat.=Jataka《本生經》(標示號碼)
Mil.=Milindapanha《彌林達王問經》 (彌蘭王問經)
MN=Majjhima Nikaya《中部》(標示經號)
PTS=Pali Text Society 巴利佛典協會(牛津,英國)
Pv.=Petavatthu《餓鬼事經》
SN=Samutta Nikaya《相應部》(標示章號與經號)
Snp.=Suttanipata《經集》(標示偈號或經號)
Thag.=Theragatha《長老偈》(標示偈號)
Thig.=Therigatha《長老尼偈》(標示偈號)
Ud.=Udana《自說經》(標示章號與經號)
Vin.=Vinaya《律部》(標示卷號與頁數)
Vism.=Visuddhimagga《清淨道論》(The Path of Purification 的章號與段落)
Vv.=Vimanavatthu《天宮事經》(標示偈號)
除非特別指出,否則本書所有參考資料皆依巴利佛典協會的版本爲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