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阿蘭若品第五)▪P2

  ..續本文上一頁,以及我們自身,壽命報盡亦皆難逃最後的輪回生死之苦。中國的道家,對于“人生無常”,一點認識也沒有,他們聚精會神底在那兒煉藥燒丹,養精化氣,修長生不老之術。然一日無常到來,長生不老之術安在?人命無常,世界無常,猶如奔馬,有覺悟的人,常應這樣的觀察。

  子二 發報恩願

  “作是思惟:我今不如代其父母及諸衆生修菩薩行,當得金剛不壞之身,還來叁界救度父母。作是願已,住阿蘭若,爲諸衆生發弘誓願。”

  以利他爲主義的出家菩薩,要報父母恩、衆生恩,他憐湣父母和衆生的愚癡,所以他代父母和衆生去修超叁界的菩薩行,要取得金剛之身再來這叁界精進不息底救度父母和衆生。金剛身者,即是佛的法性身,自受用身,究竟常住,究竟圓滿安樂。出家菩薩發了這麼大的誓願,所以住阿蘭那,修出世的菩薩行。

  子叁 立堅固誓

  醜一 別明叁根自誓

  “上根菩薩發是願言:願我未得成佛已來,常于露地常坐不臥。中根菩薩發是願言:願我未得成佛已來,于樹葉中常坐不臥。下根菩薩發是願言:願我未得成佛已來,于石室中常坐不臥。”

  既發大願,又須要立誓。若有願沒有誓,對于其願,有時不努力前進,卻反而後退。古人說:“勇猛心好發,長遠心難發”。所以,要有誓。這個誓,是督促自己前進而防向後退的戒約。無論做什麼事,要有大願爲目的,但要不違本誓去幹。如果違誓,即是有違自己的本心。世間的人格不同,所謂“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所以固窮,因爲看道德比生命還重要,道德是第一生命,肉體是第二生命──是修行道德的工具。國家社會的法律,這是一般人民共遵共守的;而道德是各人約束自己的自誓。自誓是改造自己,提高自己,是自己替自己負責任的。如今,上根、中根、下根諸菩薩,各發各的誓願:我在沒有成佛之前,盡此業報身,常住露地、樹葉、阿蘭那之中而不臥。

  醜二 詳陳諸位自誓

  寅一 得陀羅尼自在誓

  “如是叁根出家菩薩,坐叁種座各作是念:過去菩薩坐于此座而能證得陀羅尼門功德自在,過、現、未來諸菩薩等,皆于此座得陀羅尼修證自在;我亦如是,今坐此處,必當成就于陀羅尼而得自在。若未成就得自在者,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因爲叁根不同,便各人開始分走各人的路,在各人的心地上立誓:過去的諸菩薩,住阿蘭那而證得陀羅尼門功德自在,乃至推知現在未來的諸菩薩,住阿蘭那亦證得自在;那末,我今住此阿蘭那,亦可以成就陀羅尼而得自在。倘若沒有成就自在,誓盡此業報身,終不離此處。陀羅尼,是梵語,此雲“總持”,有能持能遮的作用,持善法不使散,遮惡法不使起。

  寅二 得諸功德圓成誓

  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四無量心,終不舍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得圓滿五通神力,終不舍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六波羅密,終不舍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善巧方便,終不舍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得調伏一切有情,終不舍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四種攝法,終不舍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能修習六念之法,終不舍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能成就多聞智慧,終不舍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能成就堅固信力,終不舍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能斷除六十二見,終不舍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能修習八種正道,終不舍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能永斷二障習氣,終不舍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能圓滿隨病與藥微妙智慧,終不舍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能圓滿大菩提心,終不舍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能圓滿恒沙叁昧,終不舍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能成就無量神通,終不舍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以定通力見十八空而心不驚,如是大事若未成就,終不舍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能圓滿一切智智,終不舍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得圓滿一切種智,終不舍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得修習叁十七種菩提分法,終不舍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十地萬行,終不舍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于百劫中未能修行相好之業,終不舍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如來四智,終不舍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未能圓滿證大涅槃,終不舍離阿蘭若處;或有菩薩坐金剛座,未能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常坐不起,是名菩薩阿蘭若行。

  四無量心:一、慈無量心,二、悲無量心,叁、喜無量心,四、舍無量心。五通神力,即五種神通:一、天眼通,二、天耳通,叁、他心通,四、宿命通,五、如意通。六波羅密:一、布施,二、持戒,叁、忍辱,四、精進,五、禅定,六、智慧。善巧方便,即是善良巧妙的方便,佛地論雲“稱順機宜,故名善巧”。大集經雲“能調衆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名方便”。其實,“方便是善巧之別名,善巧者智之用也,理實無叁,以方便力是故說叁,故名善巧”。調伏一切有情,有情者衆生也,“調伏衆生令究竟出離”(唐華嚴經)。探玄記雲“調者調和,伏者製伏,謂調和控禦身口意業,製伏除滅諸惡行故”。四種攝法:一、布施攝,二、愛語攝,叁、利行攝,四、同事攝。六念之法者:一、念佛,二、念法,叁、念僧,四、念戒,五、念施,六、念天。六十二見:依瑜伽師地論八十七所說,分前後際:前際有五:一、四遍常,二、四一分常,叁、二無因,四、四有邊無邊見,五、四不死矯亂。後際亦有五:一、十六有想,二、八無想,叁、八非有想非無想,四、七斷滅,五、五現法涅槃──共計六十二種。八種正道:一、正見,二、正思稚,叁、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二障:一、煩惱障,二、所知障。唯識論卷九雲“煩惱障者,謂執遍計所執實我。……此者擾惱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煩惱障。所知障者,謂執遍計所執實法。……能障菩提名所知障”。十八空:一、內空,二、外空,叁、內外空,四、空空,五、大空,六、第一義空,七、有爲空,八、無爲空,九、畢竟空,十、無始空,十一、散空,十二、性空,十叁、自性空,十四、諸法空,十五、不可得空,十六、無法空,十七、有法空,十八、無法有法空。叁十七種菩提分法:一、四念處,二、四正勤,叁、四如意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覺支,七、八正道。一切智智:是根本智上的後得智,佛與地上菩薩同得。一切種智:是知一切因種的大圓鏡智,唯佛獨得,出家菩薩既舍父母別妻子,出家住阿蘭那,不消說、已具有正信、正戒、正見的叁法了。他對于一切功德沒有成就或一切煩惱沒有斷除,所以住阿蘭那而修習。如果功德沒有成就,或煩惱沒有斷除,則終不出此阿蘭那的道場。所以,與鳥獸、獵人、隱士之類不同。他是有大誓願爲根本,而趨向于無德爲目的的。

  癸叁 結成行願

  “善男子!出家菩薩發菩提心,入于山林,坐叁種座煉磨身心,經叁大劫而修萬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此總結,叁根菩薩發願要救度父母和衆生,所以住阿蘭那,坐叁種座──上根菩薩于露地,中根菩薩于樹葉中,下根菩薩于石室中──調伏身心,經過叁大阿僧祇劫而修習六度萬行的法門,最後證得無上菩提佛果。從相對的虛僞中,求絕對的實在,可見在靜默中有無限的創新。

  壬二 重頌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昔諸如來因地時,住阿蘭若離塵處,伏斷煩惱所知障,超過叁界證菩提。過去菩薩修行願,以阿蘭若爲舍宅,阿僧祇劫修福智,十地究竟證叁身。未來菩薩求佛果,入于深山修妙行,斷除二障生死因,當證叁空真解脫。現在十方諸菩薩,修持萬行住空閑,不惜身命求菩提,念念證得無生智。若欲速證深叁昧,因修妙定超神通,阿蘭若處心無诤,能變大地爲七寶。若欲遊戲十方國,往來自在運神通,供養諸佛利群生,住阿蘭若無畏處。欲證有無如幻智,了達諸法本來空,住阿蘭若菩提場,令衆亦入真解脫。若欲速得如如智,證會諸法如如性,盡大劫海利群生,當住蘭若空寂處。若人欲得難思智,妙高山王納芥子,山王芥子不壞相,入于蘭若神通室。若人欲得無礙智,以一妙音演說法,隨類衆生各得解,當住蘭若修妙觀。若欲無生及無滅,應現十方諸國土,放光說法利群生,莫離蘭若空寂室。若以足指按大地,令十方界皆振動,睹相發心除邪見,當住蘭若觀自心。若欲諸佛出現時,最初獻于微妙供,檀波羅密皆圓滿,住阿蘭若修妙行。若人于佛涅槃時,最後供養成檀義,永斷貧窮及八難,誓願住于蘭若中。若欲福智皆圓滿,未來諸佛臨涅槃,受佛付囑廣弘願,住阿蘭若修六念。若于諸佛涅槃後,結集遺法度衆生,助于諸佛贊真乘,住阿蘭若空寂舍。人天大師薄伽梵,難見難遇過優昙,若欲奉觐修供養,當住蘭若弘悲願。衆寶之尊法爲最,成佛化利皆由此,如人欲得常聽法,住阿蘭若修梵行。始從今身至佛身,常願發心弘正教,乃至未得大菩提,念念不舍阿蘭若。若人欲報父母恩,代于父母發誓願,入阿蘭若菩提場,晝夜常修于妙道。若欲現世增福智,當來不墮八難中,如是有情發善心,住阿蘭若修悲願。叁世菩薩求真覺,得道涅槃蘭若中,是故名爲大道場,叁乘聖衆皆同處。菩薩厭苦入山林,爲度群生求聖道,自未成佛先度他,六道四生皆悲湣。上根菩薩居露地,中根菩薩居葉中,下根菩薩居石室,未成佛道常不臥。叁世菩薩住蘭若,得陀羅尼自在力,今我誓同菩提心,未得總持恒止此。得大菩薩在蘭若,入大圓寂由住處,菩薩起于金剛智,斷惑證真成妙覺。廣化衆生遊聚落,爲求寂滅樂山林,萬行因滿果亦圓,盡未來時度群品”。

  從昔諸如來因地時,至念念證得無生智,這是述說過去現在未來的諸佛菩薩,因爲住阿蘭那能斷除一切煩惱、所知二障而證得菩提涅槃。無生智,即是證本不生滅性的智。住阿蘭那的確有這種的成就,只要去修習,決定實證無疑。並且還可以得各種的自在:資具自在,受生自在,法自在,心自在,智自在,業自在等。又能證得種種智,這都是住阿蘭那處修習得來的。要自己能住阿蘭若去修習,作爲將來成佛的資糧。同時,對于佛法僧叁寶要恭敬,對于一切出世法要去體驗,遠離惡友親近諸上善人,要發菩提心,不要舍離了大悲心。如這樣自己催促自己向前精進修學,最後必定得坐金剛座。到了因滿果圓的時候,再來叁界廣度衆生,完成自利利他的志願。

  庚叁 法會衆獲益

  爾時、世尊演說如是出家菩薩阿蘭那行,無量菩薩證極喜地;恒河沙等無數菩薩,永離相用微細煩惱,證不動地;不可說不可說菩薩摩诃薩,斷一切障,入妙覺地;無邊有情發無等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九萬七千衆生,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佛既演說了住阿蘭那的法,正對衆生的疑病而施藥,正合衆生的心願,都得了不思議的利益,這都是佛的威德加被。但因法會中菩薩程度之不同,所以得的利益亦各有不同:有的證得初地,有的證得第八地,有的入佛地。在初發心的菩薩方面,還有發起無等等的菩提心,遠離塵垢得法眼淨的。這都是聞法所收獲的效力。無等等者,維摩經雲“佛道超絕無與等者,唯佛與佛自等,故言無等等”。法華文句雲“無等等者,九法界心不能等理,佛法界心能等此理,故無等而等也”。得法眼淨,能分明見四谛理謂之法眼淨,大涅槃經慧遠疏雲“見四真谛,得法眼淨”。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阿蘭若品第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