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五禅支對治五蓋

  以五禅支,對治五蓋

  就如在沒有燭光的深夜,黑暗會吞沒整個房間,愚癡與無明的黑暗也是如此,會在心未與禅修所緣相應時,在心中生起。然而,這種黑暗並非空洞、無事的。相反地,在每個無明的剎那,心都在不斷地追求,想抓住令人渴望的各種色、聲、香、味、觸、法。衆生在這狀況下,便會花費所有醒著的時光去追求、攀緣與執取。他們深陷其中,以致于很難明了另一種快樂的可能性,那快樂超越早已熟悉的欲樂。談到禅修——能成就更高快樂的修法,對他們而言是無法理解的。

  修觀是完全且持續地注意所緣,這牽涉定的兩個面向——尋與伺。這兩個禅支讓心安止于所注意的所緣,如果缺少它們,心就會散失。萬一心受到感官所緣與煩惱——特別是渴求感官所緣的煩惱的轟炸,心就會被無明與愚癡所吞沒,而將變成黑暗,沒有機會讓剩下的叁個禅支與前兩個禅支會合,以創造讓慧發展,甯靜、清明且歡樂的環境。

  〔五蓋〕

  會讓心失去所緣的五個特殊方式稱爲「五蓋」,表面上看來永無止盡的各種煩惱中,五蓋代表五種主要的類型。它們稱爲「蓋」,是因爲每個都有特殊的力量來阻止、妨礙禅修。 只要心受到感官的誘惑慫恿,就無法穩定而持續地觀察禅修所緣。如果心一再離去的話,即無法步上導向超越一般快樂的修行之路。因此,「欲貪」(kAmacchanda)(12) 便是我們禅修時,第一個也是最大的障礙。

  以一種不愉悅的方式擾亂所緣,是另一種常常發生的事。心一接觸不愉悅的所緣,即充滿了「瞋恚」(vyApAda)(13),而把心帶離所緣,也因此遠離真正快樂的方向。

  有時,警戒與注意力消失,心變得昏昏欲睡、無法工作且怠惰,它再次無法停留在所緣上,這稱爲「昏沈睡眠」(thIna middha)(14),是五蓋中的第叁蓋。

  有時心變得非常浮動而渙散,從一個所緣跳到另一個所緣,這稱爲「掉舉惡作」(uddhacca kukkucca)(15)。心無法專注地停留在所緣上,反而四處散亂,充滿過去行爲的記憶、悔恨與遺憾、憂慮與不安。

  第五個也是最後一個主要的蓋是「疑」(vicikicchA)(16)——疑惑與批判。你必定有多次的經驗,如對自己、禅修的方法或老師感到懷疑。你會比較這方法與從前做過或聽過的方法,然後變得完全無力,就如旅人站在十字路口,不確定這道路是否正確,無法決定該走那一條路。

  五蓋的出現,意味著心缺少喜、樂、定、尋與伺。這五個善心所是初禅的五支,它們是成就修觀不可或缺的部分,每個禅支都能對治特定的蓋,而每一蓋都是禅支的敵人。

  〔「定」對治欲貪〕

  在欲界裏,欲貪蓋主要負責把我們留在黑暗中,對治它的是定。當心專注在禅修的所緣時,就不會思考其它事情,也不會渴望令人愉悅的影像或聲音。令人愉悅的所緣在心中失去力量,散亂與放逸就不會産生。

  〔「喜」對治瞋恚〕

  隨著定把心帶到比較微細的層次,深厚的興趣會生起,整個人會充滿喜悅與快樂,這進展讓心從第二個蓋解脫,因爲瞋恚無法與喜共存。因此,經典說喜對治瞋恚。

  〔「樂」對治掉舉惡作〕

  現在,由于禅修的進展,一種快樂的感覺開始生起。心平靜地看著令人不愉快的感受,也不會生起憤怒。即使所緣是難以相處的,也有一種自在安樂在心中,有時痛苦甚至會在念的影響下消失,剩下身體解脫的感覺。隨著身心的快樂,心滿足地停留在所緣上,而不會四處飛散。樂對治掉舉惡作。

  〔「尋」對治昏沈睡眠〕

  尋這個禅支有打開、提起心的特殊力量,它讓心開放而有活力。因此,當心持續且勤奮地精確瞄准所緣時,昏沈睡眠就不會生起。受到困倦攻擊的心,意味著它已緊縮又衰弱。尋對治昏沈睡眠。

  〔「伺」對治疑〕

  如果尋表現良好,接下來心會觸擊觀察的目標,這種撞擊或「摩擦」所緣的心所即是伺,它的作用是讓心持續附著于觀察的所緣上。持續的注意與疑相反,因爲疑會猶豫不決。疑惑的心無法將自己固定于任何特殊的所緣上,反而會到處亂跑,想著各種可能性。顯然地,當伺出現時,心就無法從所緣上溜走,也不會如此表現。

  不成熟的智能會促使疑的蔓延,禅修未到某種深度與成熟度時,顯而易見地,深奧的佛法對我們而言就難以理解了。初學的行者也許會對聽過卻未經驗的事感到驚奇,但他們愈努力去想通這些事,就發現了解得愈少,挫折與繼續思考最後會帶來批判。對這個惡性循環而言,持續地注意也是一種對治的方法。心穩穩地定住在所緣上,用盡全力來觀察,就不會産生批判的思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