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去除瞋恨,然後再對怨敵者修慈直到慈心生起爲止,或思惟瞋恨的害處,或讀佛本生的故事。然後再回來修慈心和慈心定。
若是心中還是有分別心,則要思惟菩薩在修忍辱和慈波羅蜜時的多種例子,比如具戒王(silava)的本生故事(《中阿含。長壽王本起經》),忍辱修行者(khantivadi 《金剛經》忍辱仙人爲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本生故事,小護法(cūladham-mapāla) 的本生故事等等都是。
若心中對怨敵者還有瞋念時,應以正思惟想在久遠的輪回裏,所有的衆生都曾經是我的父母、子女、兄弟或姐妹等,沒有任何人不曾和我沒 有過關系,因此他或她現在雖然可憎,但在過去世,他或她可能是我的父母、子女、兄弟或姐妹等。這樣子心中就會放下憎心。再思惟我們都一樣尚未脫離老、病、死苦,尚未脫離惡道的危險,所以應憐愍他。應想他的優點,以及他曾經幫助過我等,或想辦法對他作布施,把自己喜愛的東西布施于他,這樣做的話,則有助于熄滅對他之瞋恨,而他人對己的懷恨也會消滅。
若再不行,可以修習分別諸界,那即是:我是在生氣他的那一個部分?他的頭嗎?還是手、腳、身體?還是皮膚?肉?骨等等。若再不行,可以修習分別四界。直到破除瞋恨心,生起慈心爲止。
(ii) 平等慈
修了以後,再修平等慈以破除人我之間的界限。這是對上述的人再修慈,直到慈心遍滿,一切平等,而破除了人際間的界限。證得初禅後,心與慈俱(具有慈),再對第二、第叁、第四方,四維(四橫)、上、下、一切處,一切看作自己,具一切(有情),世間,廣大,無量,無怨,無憎,與慈俱心遍滿而住。這些可以初禅、二禅、叁禅的任何一種安止定修慈。
(iii) 遍滿慈
根據《無礙解道》 中說,遍滿慈有叁種:
(1)無限遍滿慈心解脫(五種) ;
(2)有限遍滿慈心解脫(七種) ;
(3)十方遍滿慈心解脫(十種) 。
這些差別是心證安止而得成就。
無限遍滿慈心解脫是依五種行相即:
(1)一切有情 (sattva);
(2) 一切有息 (pañā);
(3) 一切生物 (bhūtā) ;
(4) 一切個人 (puggalā);
(5)一切有五蘊身(attabhāvapariyāpanna)。
在修習時,普願每一行相的衆生都脫離危難和仇敵 (無怨);脫離內心的痛苦(無憎);脫離身體的痛苦(無惱);生活安樂無有困擾(自己安樂)。因此依四種情況和五行相共有廿種安止定。
有限遍滿慈心解脫是依七種行相即:
(1) 一切女人;
(2) 一切男子;
(3) 一切聖者;
(4) 一切非聖者(凡夫);
(5) 一切天神;
(6) 一切人;
(7) 一切惡道衆生。
在修習時,也對每一行相的衆生願他們無怨;無憎;無惱,和自己安樂。如此依七行相共有廿八種安止定。
十方遍滿慈心解脫是依十種行相即 :
(1)東方;
(2) 西方;
(3) 北方;
(4) 南方;
(5) 東南隅;
(6) 西北隅;
(7) 東北隅;
(8)西南隅;
(9)下方;
(10)上方。
這是佛陀在《阿含經》中常教配合修慈的方法。
根據論師的意見;再依無限遍滿的廿種和有限遍滿的廿八種修遍滿慈心解脫,依十方因此前者有二百種安止定,後者有二百八十種安止定,合爲四百八十種安止定。這叁種遍滿慈心解脫,共有五百二十八種安止定。這看起來是很細和煩雜,但若一個行者安得心下來,在一次修慈心禅時將自他四種人及四願和十方做完的話,也就能達到遍滿慈。
在這許多修慈法中,無論依那一種修習慈心而解脫的行者,都能獲得十一種利益。這記錄在《增支部》的《慈心功德經》裏:
諸比丘,當慈心解脫被培育。開展、勤習、駕禦、作爲基礎、建立、穩固與正確地修行時,可望得到十一種利益:是那十一種呢?睡眠安穩;不做惡夢;醒覺安穩;爲人所愛;爲非人所愛;天神守護;不被火、毒藥與武器所傷害;心易得定;相貌安祥;臨終不迷惑;若未能證得更高的成就,他將投生到梵天界。
慈心禅雖然能滅除瞋恨,但要修習到證阿那含果才算正式根除瞋恨。
叁. 親近善知識
善知識極重要,我們對善知識應親近、尊重、禮拜、供養和承事。佛是我們最尊貴的上師,最上的善知識,最好的依止,最強有力的護法。我們于佛應該生起淨信。善知識因爲有豐富的佛學知識與修行的經驗,由于善知識的教授、幫助與引導,我們才能趣入正道,修習梵行,守持禁戒,定成就,慧成就,完成道業,自己度脫輪回,複能度脫無量衆生于輪回,免除衆苦。
四. 討論滅瞋的方法
應常親近善知識詢問及討論法義,或者與其它性情溫和的人討論滅瞋的方法。世上的許多人際與國際間的爭執與沖突乃是缺乏慈愛所致,只要一方有慈愛之心,戾氣可以化爲祥和,許多殘暴惡劣的行爲都能夠改良爲友善,同情,合作,溫柔與諒解,沖突自能避免。若能常養慈心,這個世界將會更加祥和。
一個人若能無瞋,即是瞋恚蓋不食,以正思惟依正念,對可憎相不起反應。這是指叁果以上的行者,知道已滅盡之瞋恚蓋,于未來永不生起。
佛說一個人若是做許多世間的功德,但是他做的功德不及一個修慈愛的人的功德的十六份之一。佛說:「比丘們!無論如何累積於未來世成熟的福報,所有這些福報都不及一個修慈心解脫者十六份之一。修慈心解脫者的慈愛照耀,光芒明朗,超越它們。猶如星光的光芒不及月光的光芒的十六份之一。因月光的光芒照耀,光芒明朗,超越它們。盡管如此,無論如何累積於未來世成熟的福報,所有這些福報都不及一個修慈心解脫者十六份之一。..... 猶如雨季的最後一個月裏,無雲的秋天的天空晴朗,太陽升起後,陽光照耀,光芒明朗,驅除黑暗,盡管如此,無論如何累積於未來世成熟的福報,所有這些福報都不及一個修慈心解脫者十六份之一。」([如是語]27經)。由此可知修慈的功德是極大的。
在[增支部]9.20裏佛陀對給孤獨長者的談話中所示:「猶如婆羅門維臘瑪(Velāma)對僧團所作的大供養,若一個人供養一百個皈依佛法僧和受持五戒者,但供養一個在擠牛乳的短時間裏修習慈愛者能得到更大的果報。猶如婆羅門維臘瑪對僧團所作的大供養,若一個人供養一百個修習慈愛者,但供養一個在彈指的短時間裏修習觀照無常者能得到更大的果報。」因此修習慈愛與觀照無常是會給修行人帶來極大的福德。
佛陀告訴我們他行善修福的果報,這包括修習慈愛:「比丘們!不要怕福德之業。這是喜樂、如意、愉悅、可親、迷人的另一種說法---福德之業。我知道,我曾經長久地行福德之業,因此長久地體驗著如意、愉悅、可親、迷人的果報。修習慈心禅七年後,長達七個收縮擴張之劫,我未回此世界。凡于減劫,我往生光音天。凡于增劫,我重現在空曠的梵天界。在那裏,我是大梵天、不可征服的勝者、無所不見者、大威力者。接著,我做了叁十六次帝釋天王。我做了幾百次國王、轉輪皇帝、正法王、四方的勝者,穩坐江山,擁有七寶---更不必說做地方國王的次數了。我想:“是什麼業成就此果、是什麼業成就此報,如今我擁有如此的大力與威力
”接著我想到:“是我的叁種業果、叁種業報,使得我如今擁有如此的大力與威力: 那就是布施、自律(身行語的戒行)、自禦(心意)。” 」 ---([如是語]i.22)
法增比丘,澳洲佛寶寺,29/5/2009
願衆生安樂!
《慈愛的修習(法增比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