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癡的調服
愚癡的對治是非常複雜的,因爲篇幅的關系,這裏只作簡單的介紹。
(1)認知苦
認知苦是貫徹四聖谛的首要任務,正確認識苦,是它全圍繞著色相。佛說:「于色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 。」 ([雜阿含6經])
「諸比丘!你認爲那個比較多呢?你長劫輪回以來,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流之淚水,或是四大海洋之水?諸比丘答道:我們長劫輪回以來,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流之淚水,比四大海洋之水還多!.....爲什麼呢
輪回無始,衆生爲無明所蓋,煩惱所纏,長劫輪回,你已經受苦了太長久的時間,填滿了墳場。你已經苦夠了,應厭離於諸行法,應生厭倦,應求解脫。」([相應部15.3淚水經])
我們的苦有身體的苦:它有生苦,老苦,病苦,和死苦。和心靈的苦:它有恩愛別離苦,怨憎相會苦,求不得苦,五執取蘊苦。苦除了上述的身苦與心苦的八苦之外,還有叁苦:即是苦苦,壞苦,行苦。苦苦即苦的本身就是苦,或受苦時的苦;壞苦是事物敗壞消失之苦;行苦是諸有爲法造作之苦。
佛對須達長者說:「須達長者往詣佛所,稽首佛足,于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此四聖谛爲漸次無間等(透澈認知),爲一頓(立刻)無間等?
佛告長者:此四聖谛漸次無間,非頓無間等。
佛告長者:若有說言于苦聖谛未無間等,而于彼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無間等者,此說不應。所以者何?若于苦聖谛未無間等,而欲于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無間等者,無有是處。」([雜阿含435經])
不認識苦,對苦未知,對苦未透澈認知者,想要對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修習是沒有可能的事。
佛又說:「如有四登階道,升于殿堂。若有說言不登初階,而登第二、第叁、第四階升堂殿者,無有是處。所以者何?要由初階,然後次登第二、第叁、第四階得升殿堂,如是,比丘!于苦聖谛未無間等(沒有學會觀照認識苦聖谛),而欲于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無間等者,無有是處。」([雜阿含436經])所以佛陀以登四階來比喻,要登了初階,才可能登二階,然後叁階,四階。這才是正確的。
(2)認知五蘊、六入等名色法
佛對四大五蘊六入六境作譬喻說:「譬如有四蚖蛇,凶惡毒虐,盛一箧中。時,有士夫聰明不愚,有智慧,求樂厭苦,求生厭死。時,有一士夫語向士夫言:汝今取此箧盛毒蛇,摩拭洗浴,恩親養食,出內以時。若四毒蛇脫有惱者,或能殺汝,或令近死,汝當防護。爾時,士夫恐怖馳走。忽有五怨,拔刀隨逐,要求欲殺,汝當防護。爾時,士夫畏四毒蛇及五拔刀怨,驅馳而走。人複語言:士夫!內有六賊,隨逐伺汝,得便當殺,汝當防護。……還入空村,見彼空舍,危朽腐毀,有諸惡物,捉皆危脆,無有堅固。」[雜阿含1172經] 四毒蛇即四大:地界丶水界丶火界丶風界。五拔刀怨者,即五受陰(五蘊)。六內賊者,即六愛喜。空村者,即六內入。
(3)認知五蘊、六入等名色法的緣生法
一切色是“有緣”的,它是業生、心生、時節生和食生的,也即它是由業、心、時節、與食四法而等起。色法根據[攝阿毗達摩義論]的分法,可以分爲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色二大類色,共有十一種,總數共28種色法。六入的眼耳鼻舌身是色法,意是心法。
在[相應部.犍度篇.第二無常品]世尊說:「識是無常,以識所生起之因、緣亦是無常,諸比丘!依無常之因、緣所生起之識,如何是有常耶
」
[相應部.犍度篇.第叁重擔品]世尊說:「若識之滅、息、沒者,則苦滅、病息、老死沒。」
名色是從因緣而生並且相互爲因緣,它們不是無因而生,也不能歸于自在天的創造。觀察名色的因緣有下列方法:
(i)生緣──觀察此身生時,是在胎盤裏,處于胃與直腸間,在腹膜後,脊椎骨前,圍著腸與腸間膜,臭穢而且狹窄,猶如蛆蟲生于腐屍一般。這樣生起的色身以無明、愛、取、業作它的生因,無明是親依止緣,業是生緣。食物是支持它的食緣,這是色的緣。名即是緣胞胎與結生心的識及一生內不停産生的果報心及眼根緣色而生起眼識等。
明了現在世名色的緣之後,就可以繼續觀察過去世的名色是由緣而生起,未來世也將會如此。這樣就可以斷除叁世的十六疑,達到度疑清淨。這疑有前際的五種,後際的五種,與現在世的六種:
(1)我于過去世存在嗎?
(2)我于過去世不存在嗎?
(3)我于過去世是什麼?
(4)我于過去世是怎麼樣的狀態?
(5)我于過去世從什麼到什麼?
(6)我于未來世存在嗎?
(7)我于未來世不存在嗎?
(8)我于未來世將是什麼?
(9)我于未來世將是怎樣的狀態?
(10)我于未來世將從什麼到什麼?
(11)我是存在嗎?
(12)我是不存在嗎?
(13)我是什麼?
(14)我是怎樣的狀態?
(15)我從何處來?
(16)我將到何處去?
思惟這十六疑問的結果,每一個答案都否定了我的存在,只有名與色及它們的因緣罷了。在[增支部IV.189經]裏佛言:「比丘 ! 此世間為 " 想 " 所引導,此世間為" 想 " 所牽。" 想 " 生之後,此世間為" 想 " 所支配而行。」上述的十六疑問皆是想。
(ii)共與不共緣──眼等六根門及六境(或所緣)是名生起的共緣,作意是名的不共緣;如理作意及聽正法是善的緣,相反的是不善的緣;業是異熟的緣,有分等是唯作的緣。色的緣有業生、心生、時節生和食生四種;過去業是業生色的緣,生出的心是心生色的緣,時節和食是時節生色和食生色的緣。因爲把握了這些名色的緣,故此越過了叁世十六疑惑。
(iii)逆觀十二緣起,以斷上述的十六疑。
(iv)順觀十二緣起,以斷上述的十六疑。
(v)業輪轉與異熟輪轉([清淨道論]第十九章)──觀察過去業有的五法(因)是:癡是無明,造作是行,欲求是渴愛,接近執取爲取、思爲有。由過去的五法作今世結生之緣。故只是業與業的異熟而已。今世的生有的五法是:識、名色、六入、觸、受。此世的業有的五法:無明、行、愛、取、有又會是未來世的結生之緣,而會出現生有的五法:識、名色、六入、觸、受。故仍是業與業的異熟而已。這樣觀察只是業與異熟的轉起與相續而已,沒有所謂”有情” 或”我”。
(vi)只有因果沒有作者與受者──依上述的觀法來修習度疑清淨,就能超越叁世的十六種疑惑,對于一切的叁有、四生、五趣、七識住和九有情居中;因爲知道它的原因,認識到只有因果的法則而轉起名色,觀修者見到只有作業而無作者;因爲看見異熟的轉起,只有異熟報而無受者。因此就破除了一切的作者、受者,有情的世俗概念。
(vii)法住智(Paññavimutta)──[阿含經]曾提到:「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這法住智也即是如實智、正見、度疑清淨的同義語。因爲把握了對名色因緣的智,斷除了對佛、法、僧、修學、前際、後際、前後際、此緣性緣生法的八種疑惑,並鎮伏了六十二種邪見。又從緣生法能如實知見諸行無常,是苦,善見諸法無我,斷除了對彼等的疑惑。得此智的修行者覺得自在,並確信死後能生善趣,所以稱證此智的人爲小須陀洹。
在[長阿含.梵動經]中佛指出外道因爲薩迦耶見(Sakkaya-ditthi)故生起六十二邪見或惡見:即本劫本見十八,是過去計有我;末劫末見四十四,是未來計有我。十八過去有我見:即常見論四,亦常亦無常論四,有邊無邊論四,無因而有論二,種種論四。四十四未來有我見:即有想論十六,無想論八,非有想非無想論八,斷滅論七,現法涅槃論五。修習上述的觀禅以破這些邪見。
(4)觀照名色法
名色法可依觀照五蘊,十二処,十八界,順逆觀十二緣起等來破除。
五蘊,即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與識蘊。以前它是稱爲五陰。爲何稱爲取蘊呢?因衆生起了邪見,執取五蘊是我。這在[阿含經]裏是依二十種情況産生:即執取“色是我”、“異我”、“我在色”、“色在我”;受想行識也如是。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應作如是觀照;一切無常,一切苦,一切空,一切非我,不應愛樂。受、想、行、識也如是觀照,不應愛樂。
十八界裏的前十二界就是十二處,即眼、耳、鼻、舌、身、意處,和色、聲、香、味、觸、法處。前五根門是色法,前五塵也是色法,意處是識蘊的八十九心,它是名法,法處有心所有法,即是受蘊、想蘊和行蘊,它們是名法,其余的是色法和涅槃。十二處實際上就是五蘊,只是另外提出涅槃。十二處裏有十個半是色法,一個半是名法,這十二處在[雜阿含1172經]裏佛解釋內六處如門窗都開著的無人村落,外六處如打家劫舍的殺人強盜。這十二處就是識生起的地方。認識十二界能使見清淨。
至于十八界也就是加上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和意識界等六種,它們與十二處依根、塵(境)、識叁個各分爲六組。六識界是緣于根與塵起認識作用,因爲它們是依緣建立的,無常的,爲了教化弟子們,佛才教導十八界。
佛以蘆束的譬喻來說明名色的相依關系,猶如二束蘆(佛有時也說叁束蘆,指精,卵與識,也即是名色 ),相依而立,此一是另一束的支持和依靠,一束倒時,另一也倒。如是于五蘊的名與色當中。名與色相依止而存在。若一個倒了,別一個也倒。如是名依色轉起,色依名而轉起。由于名的欲食,欲飲,欲言,欲行作種種威儀,色就食之,飲之,言之,作諸威儀。
佛陀教羅睺羅依照下列的次第觀修:
(1) 觀照五蘊依照過去丶未來丶現在丶內丶外丶粗丶細丶好丶醜丶遠丶近十一種情況是無常和無我;
(2) 觀照色蘊是五界,叁十二身分或四十二身分皆無我;並以此修定和不爲苦樂受所動;
(3) 培育慈悲喜舍四梵住; 培育不淨觀和無常觀;
(4) 修習安般念的十六步驟以證果。(見[大羅睺羅經]Maha-Rahulovada Sutta)
(5)擇法覺支
擇法覺支是慧學的一部分,培育它的目的,是能應用正確的法門或修習正確的法門,以便如實地知見諸名色法或五蘊。如此就必須用善法來修持,並舍棄惡法。
以下列舉一些:
(一)飲食知量;以斷除對飲食的貪欲,或者修習食厭想的段食厭(食物厭)想,如思惟要行乞,行乞路上要躲避蚊蟲,惡狗,惡象等,要遍求,要嚼爛,胃腸要分泌消化,要排泄,食錯食物會致病等等。
(二)遠離惡知識;以斷除修習惡法之弊,思惟聞惡法起邪思惟,會生對正法的不信,起邪見,不能生正念正智,就不會護根門,而會造作身口意叁惡行,增長五蓋,加重無明,結果輪回將會苦長。
(叁)製漏的七種方法;有漏從見(正見)斷,有漏從護(護六根門)斷,有漏從離(離欲、離惡不善法)斷,有漏從用(用正確的法門)斷,有漏從忍斷,有漏從除斷,有漏從思惟斷 (中阿含.漏盡經)。
(四)修慧清淨的五法;有慚,有愧,遍學,精勤與智慧。
(五)叁種觀修;觀無常、觀苦、觀無我。
(六)十種觀智;生滅隨觀智,壞隨觀智,怖畏現起智,過患隨觀智,厭離隨觀智,欲解脫智,審察隨觀智,行舍智,隨順智,明解脫智。
(七)修不淨觀對治淨想,念死來對治放逸,觀死屍來對治淫欲想,修安般來對治紛亂,念休息來對治忙碌想,觀空來對治有想。
(八)修習四無量心;修慈心以對治瞋心,修悲心以對治害心,修喜心以對治妒心,修舍心以對治我執。
(九)修十樂住想:白骨、噉、青瘀、壞、膨脹,這些指屍體;慈、悲、喜、舍與安般。多修有大義利,得大安穩,得大果大功德。
(十)修十助樂住想:不淨、死、違逆、不可樂、無常、苦、無我,斷、離貪、滅有助十樂住想,助大義利,助大安穩,助得大果大功德。
(6)觀照名色法的無常、苦、無我
無常、苦、無我是叁相;以叁相觀察諸名色。無常于色來說,不論過去、未來或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的十一種情況,確定一切色都是無常,然後觀察;確定它們是苦;再觀察確定它們是無我。然後再觀察確定其它的受、想、行、識等五蘊法。觀察完,再觀察六門、六所緣(十二處)、加上六識(十八界)、六觸、六受、六想、六思、六愛、六尋、六伺、六界、十遍、叁十二身分、二十二根、叁界、九有、四禅、四無量、四無色定、以及十二緣起支。
無常者是以滅盡之義來觀察,苦者是以怖畏之義來觀察,無我者是以不實之義來觀察上述十一種情況的諸法。
此外再以四十行相來觀察:即無常、苦、病、癰、箭、惡、疾、敵、毀、難、禍、怖畏、災患、動、壞、不恒、非保護所、非避難所、非歸依處、無、虛、空、無我、患、變法、不實、惡之根、殺戮者、不利、有漏、有爲、魔食、生法、老法、病法、死法、愁法、悲法、惱法、雜染法。這樣的觀察能得隨順忍,而能決定五蘊之滅是涅槃。
上述的四十行相又分爲叁組:無常隨觀是觀察無常、毀、動、壞、不恒、變異、不實、不利、有爲、死法十種,于五蘊觀察而有五十無常隨觀。無我隨觀是觀察敵、無、虛、空、無我五種,于五蘊觀察而有二十五無我隨觀。其余的二十五種于五蘊觀察而有一百二十五種苦隨觀。
若依上述方法修行不能成就者,爲了使諸根銳利(指信、勤、念、定、慧五根),應以九法促進諸根的平衡應用,以達到修觀的目的:(1)恭敬專心地做,(2)時常的做,(3)適當的做,(4)取定之相,(5)順適七覺支,(6)不偏于身,(7)不偏于命,(8)以出離來克服痛苦,(9)不中途停止,並加上參考修習安止定的方法。
于名色法分開來觀察,色法依業生色,心生色,食生色和時節生色來思惟它們,名法或非色法依八十一世間心于結生時與轉起而思惟它們。
《煩惱的類型與對治法 叁 癡的調服》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