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煩惱的類型與對治法 二 瞋的調服

  二.瞋的調服

  若將自己與他人相比,我們應該知道,每一個衆生皆要求快樂,因此,應以慈愛對待一切衆生。我們應如是思惟,願我安樂,無有苦惱。願那些愛護我的,中立者及討厭我的,願他們都安樂。願那些住在鄰近的或在他方世界國土的衆生,願他們都安樂。願叁千大千世界國土的所有衆生,和每一種類的衆生,願他們都安樂並得到最大的幸福。願一切人類、男人、女人、高貴者、下賤者、天神、惡道衆生及十方的所有衆生,願他們都安樂。

  我們要知道自己內心的瞋恚的煩惱,但第一步要做的工作是要先能覺察自己內心的瞋恚。知道瞋恚存在後,才去追尋瞋恚生起的原因,知道瞋恚生起的原因之後才能用方法消滅它,消滅了瞋恚之後,將來遇到生起瞋恚的原因時,還有可能忍耐不住,又再生起,所以還要再對治它。成功對治瞋恚的行者知道心中已滅盡的瞋恚于未來永不生起。

  佛陀在[慈愛經]裏教導我們如此的修慈愛:

  「應常散發慈愛心,惟願衆生得福安。

  普願一切諸衆生,心常喜悅住安樂。

  凡有生命強或弱,高壯中等矮粗細,

  可見或是不可見,居于鄰近或遠方,

  已生或是將生者,一切衆生常安樂。

  願彼恒于一切處,不鄙視亦不欺瞞,

  假使忿怒怨恨時,心亦不念彼得苦。

  猶如母親以生命,護衛自己獨生子,

  願能如此于衆生,施放無限慈愛心。

  慈愛遍及全世界,上下地平四維處,

  遍滿十方無障礙,無有仇恨或敵意。

  無論行住或坐臥,若是心中覺醒時,

  應常培育此正念,此乃最高之德行。」

  在[雜阿含]715經的經文:「何等爲瞋恚蓋食(産生原因)?謂障礙相(指可憎相),于彼不正思惟,未起瞋恚蓋令起,已起瞋恚能令增廣,是名瞋恚蓋食。(瞋恚生起之因) ……

  何等爲瞋恚蓋不食? 彼慈心思惟,未起瞋恚蓋不起,已生瞋恚蓋令滅;是名瞋恚蓋不食。」

  滅除瞋恚的第一方法就是要正思惟 (如理作意) ,要正思惟瞋恚對自己的害處如下:

  (i)我起瞋恚後,將因瞋業在將來受苦;

  (ii)若起瞋恚將自毀戒,並且損害他人,兩相無利;

  (iii)我現在要面對的可憎相,雖然是苦,但比起地獄,餓鬼,畜生道之苦爲輕;

  (iv)我現在遇到的可憎之相,乃是宿業所帶來的,所以更應力行製止現在的瞋念,以免造未來受苦的因。

  (v)思惟一切皆是因緣生,因緣滅,是空而無我,所以要忍耐。

  (vi)思惟自己是業的主人,業是自己的財産。

  (vii)對別人起瞋心,就有如用赤手去抓燒紅的鐵條或火炭或是糞便等有害之物來打擊別人,別人還未受到傷害 ,自己已經先受害。

  (viii)起瞋恚將損毀長久以來所積聚的諸善功德。

  然後才正思惟他人起瞋恚的害處如下:

  (i)他現在起瞋心會傷害自己,心跳加快,血壓增高,可能會消化不良,損害他的肝髒(起肝火),便秘甚至失眠等。

  (ii)他因過去宿業與習氣的影響,又起了瞋心,不知道如何去對治它。

  (iii)他的瞋恨就像是不被接受的禮物,將會退回給他,就像是逆風揚塵﹐灰塵只會飛回他身上。

  (iv)他是他自己業的主人,業是他自己的財産。他造惡業將來會繼承他的惡業的財産。

  (v)他已被瞋恨的魔所降服,不能控製自己。

  只有在明確地知道瞋恚的害處之後,才會決定去斷除它。一個行者知道了瞋恚的害處後才會忍耐不發脾氣,關于忍辱的功德,這裏稍爲提一下,初學的人不善思擇,故先學持戒忍讓,若是惡緣常現前,遲早忍耐不住要起瞋念,故要思惟忍辱的功德:(i)無有怨敵;(ii)親友不離;(iii)心常喜樂;(iv)臨終不悔;(v)身壞生天。

  (i)個別慈

  慈心觀的修習的次第:(1)應先對自己散播慈愛,(2)接下來是親愛者,(3)無關者,(4)以及怨敵者。

  雖然[慈愛經]未說對自己修慈,但這是絕對必要的,因此在[自說經]中佛說:「以心遍察一切方所,不見有(人)更甚于愛己,他人都是愛他自己,愛自己的不要害人。」 這是常理,只有愛自己的才會愛別人。

  修時以下列四種願望修習﹕

  (1)願我脫離危難和仇敵,(2)願我脫離內心的痛苦,(3)願我脫離身體的痛苦, (4)願我每天生活安樂,無有困擾。

  如是散播慈愛兩叁遍。然後對可愛者修慈,這是指比如自己的父母,師父,恭敬的阿阇黎或與他相等的人,隨念他們的可敬可愛處,這樣就容易修到安止定。修時也以前面的四種情況來散播慈愛,入初禅時審查五禅支(五支禅定的要素:尋、伺、喜、樂、一心),和五自在(入定、住定、出定、轉向、審察),然後再入第二、第叁禅等。接下來是對無關者修慈,若不能,應從自己重新開始,令心柔軟,適合于修慈,然後再對無關中立者修慈。修時也是以上述的四種方式修習慈愛到入禅定爲止。

  最後是對怨敵者修慈,若心生瞋恨時,應重新對以上的自己,可愛者,無關者再修習慈心,以去除瞋恨,直修到對怨敵者慈心生起爲止,或思惟瞋恨的害處,或讀佛本生的故事。然後再回來修慈心和慈心定。

  若是心中還是有分別心,則要思惟菩薩在修忍辱和慈波羅蜜時的多種例子,比如具戒王(Silava)的本生故事([中阿含][長壽王本起經]),忍辱修行者(khantivadi [金剛經]忍辱仙人爲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本生故事,小護法(Cūladhammapāla) 的本生故事等等都是。

  若心中對怨敵者還有瞋念時,應以正思惟想在久遠的輪回裏,所有的衆生都曾經是我的父母、子女、兄弟或姐妹等,沒有任何人不曾和我沒有過關系,因此他或她現在雖然可憎,但在過去世,他或她可能是我的父母、子女、兄弟或姐妹等。這樣子心中就會放下憎心。再思惟我們都一樣尚未脫離老、病、死苦,尚未脫離惡道的危險,所以應憐愍他。應想他的優點,以及他曾經幫助過我等,或想辦法對他作布施,把自己喜愛的東西布施于他,這樣做的話,則有助于熄滅對他之瞋恨,而他人對己的懷恨也會消滅。

  若再不行,可以修習分別諸界,那即是:我是在生氣他的那一個部分?他的頭嗎?還是手、腳、身體?還是皮膚?肉?骨等等。若再不行,可以修習分別四界。直到破除瞋恨心,生起慈心爲止。

  (ii)平等慈

  修了以後,再修平等慈以破人我之間的界限。這是對上述的人再修慈,直到慈心遍滿一切平等,而破除了人際間的界限。證得初禅後,心與慈俱(具有慈),再對第二、第叁、第四方,四維、上、下、一切處,一切看作自己,具一切(有情),世間,廣大,無量,無怨,無憎,心與慈俱遍滿而住。這些可以初禅、二禅、叁禅的任何一種安止定修慈。

  (iii)遍滿( vippara)慈

  根據[無礙解道]中說,遍滿慈有叁種:有限遍滿慈心解脫(七種)﹔無限遍滿慈心解脫(五種)﹔十方遍滿慈心解脫(十種)。這些差別是心證安止而得的成就。

  有限遍滿慈心解脫是依七種行相即:

  (1)一切女人;(2)一切男子;(3)一切聖者;(4)一切非聖者(凡夫);(5)一切天神;(6)一切人;(7)一切惡道衆生。在修習時,也對每一行相的衆生願他們無怨;無憎;無惱,和自己安樂。如此依七行相共有廿八種安止定。

  無限遍滿慈心解脫是依五種行相即:

  (1)一切有情(sattva);(2)一切有息(pañā);(3)一切生物(bhūtā);(4)一切個人(puggalā);(5)一切有五蘊身(attabhāvapariyāpanna)。在修習時,普願每一行相的衆生都脫離危難和仇敵 (無怨);脫離內心的痛苦(無憎);脫離身體的痛苦(無惱);生活安樂無有困擾(自己安樂)。因此依四種情況和五行相共有廿種安止定。

  十方遍滿慈心解脫是依十種行相即 :

  (1)東方;(2)西方;(3)北方;(4)南方;(5)東南隅;(6)西北隅;(7)東北隅;(8)西南隅;(9)下方;(10)上方。這是佛陀在[阿含經]中常教配合修慈的方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