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煩惱的類型與對治法 煩惱的調服

  煩惱的調服

  五蘊的每一蘊都會發生識住,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認清它發生的過程,解除心對色相的系縛,對受想行識的系縛,那時識就無所住,無所攀緣,無可愛樂增進,無能廣大生長。

  佛說:「諸賢,念欲惡,惡念欲亦惡。彼斷念欲,亦斷惡念欲。如是,恚、怨、結、悭、癡、欺诳、谀谄、無慚、無愧、慢、最上慢、貢高、放逸、豪貴、憎诤。諸賢,貪亦惡,著亦惡;彼斷貪亦斷著。諸賢,是謂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樂。順法次法,得通,得覺,亦得涅槃。」 ([中阿含]88經,[求法經])

  平常的欲念是不善的,而邪惡的欲念也是不善的。我們要斷除平常的欲念,也要斷除邪惡的欲念。因此對嗔恚、怨恨、怨結、悭貪、愚癡、欺诳、谀谄、無慚、無愧、我慢、最上慢、貢高、放逸、豪貴、憎诤等都要斷。貪欲是不善的,執著也是不善的。我們要斷貪欲,也要斷執著。這才是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樂。順著法,次第學法,得通,得覺,亦得涅槃。

  我們還要從味(作用)、患(害處)、離(捨離)來觀照色、受、想、行、識;于色、受、想、行、識味、患、離以智慧如實見。(見[雜阿含經14經])佛說∶「我昔于色味,有求、有行(造作),若于色味隨順覺,則于色味以智慧如實見。如是于受、想、行、識味,有求、有行,若于受、想、行、識味隨順覺,則于(受、想、行、)識味以智慧如實見。諸比丘!我于色患,有求、有行,若于色患隨順覺,則于色患以智慧如實見。如是受……。想……。行……。識患,有求、有行,若于識患隨順覺,則于識患以智慧如實見。諸比丘!我于色離,有求、有行,若于色(離)隨順覺,則于色離以智慧如實見。如是受、想、行、識離,有求、有行,若于受、想、行、識離隨順覺,則于受、想、行、識離以智慧如實見。諸比丘!我于五受陰,不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者,我于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衆中,不脫、不離、不出,永住顛倒,不能自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諸比丘!我以如實知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我于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衆中,以脫、以離、以出,永不住顛倒,能自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世尊對梵行者馬幹地亞(Magandiya)說:「通過我自己親身體會了解,我知道欲的生,欲的滅,欲的樂著,欲的過患,從而生起對欲樂的出離,我舍離對欲樂的渴愛,我心住于無貪愛,我住于內心的平靜。我見到別的衆生不能解脫于對欲樂之貪愛,爲欲樂之貪欲所吞沒,我不羨慕他們(的享樂),我也不欣喜于他們所在之境。爲何如此呢?馬幹地亞!因爲我知道有一個比這欲樂的欣喜,比這凡夫的不淨之境,更爲快樂的境界,超越梵行的喜悅。因此我住于它,我的心再也不會羨慕那下劣的,更不用說欣喜于他們所在之境」(中部1)所以我們要知道色、受、想、行、識的味,對色、受、想、行、識欲的生起的作用,對所喜愛境因觸之後的生起不如理作意,識住之後,再攀緣,生起衆多不善念。若能當下以戒律抓住自己的心意,思惟耽欲的過患和害處,即能離開生欲之境。若不能,那就會再造業而要受苦了。從因緣法來看,因爲無明,所以産生行,因爲觸所生的樂受,所以生起貪愛心,因爲貪愛的緣故所以生起執取,對色及對受的執取。

  在[尋相經](Vitakka Santhana Sutta)裏談到五種消除惡念,以對治不淨念頭的方法:(同[中阿含.增上心經])

  (1) 以善念替代惡念----培養起善念,以善念對付惡念,采取替代的方法,這需要有很好的正念基礎,能在惡念一生時就發現它,並以有效能克製的善念來替代它。

  (2) 思惟惡念的過患與害處----從毀戒,破戒,犯戒與業果方面考慮惡念的危害,並考慮到輪回與惡道的痛苦。

  (3) 忘卻惡念----以忘卻的方式不去理會惡念,這就如同《雜阿含》六四經談到的四識住的念如何停住的症結所在,若完全不睬它,識不住,不攀緣,不愛樂,不增進廣大生長,惡念就完全沒有機會得到營養而增進廣大生長。

  (4) 緩慢惡念的作用----觀察惡念生起的因緣,它的形態或方式,它的作用以及它影響的程度。如此觀察的結果就會緩慢惡念的作用,並進而用正確的方法消滅或放棄它。

  (5) 擊敗惡念――以堅強不移的意志,控製住惡念,抓住心壓迫並擊敗惡念,就像以強大的軍隊,擊敗來侵的敵人一般。

  如此修習的結果,心便得自在,那時欲念則念,不念則不念,隨意諸念,自在諸念迹。

  在[雜阿含282經]中,佛在迦微伽羅牟真鄰陀林中,談到修習諸根在接觸到境時應采取的態度;

  「佛告阿難,谛聽!善思!當爲汝說∶

  (1)緣眼、色、生眼識,見可意(喜愛)色,欲修如來厭離正念正智。

  (2)眼、色緣、生眼識,不可意(不喜愛)故,修如來不厭離(不討厭)正念正智。

  (3)眼、色緣、生眼識,可意不可意,欲修如來厭離不厭離正念正智。

  (4)眼、色緣、生眼識,不可意可意,欲修如來不厭離厭離正念正智。

  (5)眼、色緣、生眼識,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不是喜愛的或不喜愛的),欲修如來厭、不厭、俱離舍(都舍棄) 心住正念正智。

  如是阿難,若有于此五句,心善調伏,善關閉,善守護,善攝持,善修習,是則于眼、色、無上修根,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說。阿難,是名賢聖法律無上修根。」

  所以根觸境時,喜歡的要遠離;討厭的不要逃避;中性的(不是喜愛的或不喜愛的) 要舍棄。聲聞弟子要慚恥厭惡對境所生的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的心,生起了就要用法滅盡它,舍棄它,這是聖人修根的方法。

  在[中阿含] 的[漏盡經] 裏佛陀教導七種斷煩惱的方法如下:

  (1)有漏從見斷:由於正知正見的緣故才能斷煩惱。遇到善友善知識,聽聞聖法律等正法,思惟如何實踐正法,如實的知苦、苦之因、苦之滅、苦滅的方法。斷除我見、疑(佛法僧叁寶)和對戒律與道法的戒禁取叁結。並且斷除常見(有一個恒常不變的「我」的見解)、與斷見(死了就沒了的見解),消除對叁世的疑慮,如:我有過去世嗎?我無過去世嗎?我有來世嗎?我無來世嗎等?自疑我是誰呢?衆生那兒來呢?有靈魂嗎?無靈魂嗎等等的邪見?

  (2)有漏從護斷:由於防護、收攝自己的六根來斷除煩惱。當我們的六個根門對著外頭的六境(色相、聲音、香氣、味道、身觸之境、法)時,能對心加以防護,修持不淨觀來斷除對六境所生的欲貪。

  (3)有漏從離斷:遠離險惡的環境來對付煩惱。遠離惡象、惡馬、惡牛、惡狗、毒蛇等;遠離惡道、深坑、溝澗、深泉、山岩等;這些是比喻遠離惡知識、惡友、惡外道、惡鄰居、惡居住處。若與惡伴黨相處,不壞也學壞,對聖道不疑也會生疑。

  (4)有漏從用斷:當穿用衣服時,應當思惟我不是爲了得到特別利益、不爲此而自生驕傲之心、不是爲了妝扮身體,只是爲了防止蚊蟲、風雨、寒熱的緣故,及爲了遮羞。當受用飲食時,應當思惟我不是爲了得到特別利益、不爲此而自生驕傲之心、不是爲了使身體肥壯,只爲身體能夠長期健康,去除煩惱憂愁,舊病痊愈,新病不生,而爲了修習清淨梵行。當使用房舍、床褥、臥具時,應當思惟我不是爲了得到特別利益、不爲此而自生驕傲之心、不是爲了裝飾身體,只是爲了身體疲倦時,得以用它休息及靜坐。當服用湯藥時,應當思惟我不是爲了得到特別利益、不爲此而自生驕傲、不是爲了使身體肥壯,只爲去除病惱,而能保住命根。

  (5)有漏從忍斷:由於忍受苦楚來斷除煩惱,常想精進修習斷除惡法,修習善法。遇到有惡境磨練時,如饑渴、寒熱、蚊蠅、蚤虱、風日所逼,惡人的惡聲、捶杖、拳頭所辱,乃至身遇諸病,極爲苦痛,乃至命欲斷絕時,種種極苦不樂之事皆能忍受。若不能忍受,煩惱憂愁就會生起,若能忍受苦惱,煩惱不會生起。

  (6)有漏從除斷:由除去、斷除、舍離來斷煩惱。當煩惱生起時,思惟該如何舍離或除去這煩惱,觀察它生起的原因和緣,斷除煩惱之因與緣,就不會再受煩惱來困擾我們的心了。並且思惟根本的原因是因爲我們攀取外緣外境;因此靠思惟無常、苦、無我叁法印的法則,來斷除根本的攀緣和執取(四取: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除去心中對外境所生的貪欲、瞋恚、愚癡等煩惱,使憂惱不生。

  (7)有漏從思惟斷:由修習培養七種覺悟的因素來斷除煩惱。依遠離、依無欲、依趨向於寂滅爲主要的原則修習七覺支。修習四念處來培養念覺支、修習決擇善惡法來培養擇法覺支、修習精進斷惡修善來培養精進覺支、修習四禅定來培養喜悅覺支、修習四禅定來培養輕安覺支、修習四禅定來培養定覺支、修習觀照來培養舍覺支,依遠離、依無欲、依趨向於寂滅,滅盡諸煩惱結使,而達到涅槃解脫的境界。

  一般上五蓋(nivarana) 的對治是:貪欲(kāmachanda)治以無常觀(Aniccanussati)或不淨觀(asubhanussati);瞋恚(vyāpāda)治以慈心觀(mettanussati);掉悔(uddhacca kukkucca) 治以安般念(Anapanasati);睡眠(thina middha)治以光明想(āloka-saññā)及念死(maranānussati);疑惑(vicikicchā) 治以正思惟(sammasankhapa)和對叁寶的信心(sadha)來調服。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