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煩惱的類型與對治法 煩惱的生起--攀緣四識住

  煩惱的生起---攀緣四識住

  煩惱的生起是非常迅速的,這是因爲我們的六個根門一直是開著的,每一天外頭有千千萬萬的六塵或六境接觸這六個根門,我們的心一直在起起落落,有時喜,有時憂,有時愁,有時嗔恨,有時貪著,有時又癡的可笑。這種種心態佛陀在[大念處經]裏把它們歸納爲觸、受、想、思、愛、尋、伺。

  以貪欲的生起來說,這是因爲五根接觸五塵時,心識對可愛之境産生的貪著。這在[雜阿含752經]裏佛說:「佛告迦摩:欲謂五欲功德,何等爲五?謂眼識明色可愛、可意、可念,長養欲樂,如是,耳、鼻、舌、身、識觸可愛、可意、可念,長養欲樂;是名爲欲。然彼非欲,于彼貪著者,是名爲欲。」因接觸境之後心中所生的思念,對這思念常去引欲是貪欲,爲何去思念它呢

  這是因爲對所觸境的愛樂。

  人的心生起欲的過程,佛在[雜阿含64經]中解釋的很清楚,那就是心(識)在接觸到境時連續發生的四個心意的路程:那就是: 色識住(受、想、行識住)→攀緣→愛樂增進→廣大生長。

  「愚癡凡夫無聞衆生,于無畏處而生恐畏,愚癡凡夫無聞衆生怖畏,無我無我所,二俱非當生,攀緣四識住。何等爲四?謂色識住,色攀緣,色愛樂增進,廣大生長。于受、想、行、識住,(受想行識)攀緣,愛樂增進,廣大生長。比丘,(受想行)識于此處,若來若去若住,若起若滅,(愛樂)增進,廣大生長。

  (愚癡無聞凡夫于不應恐畏之處生起恐畏,原本是無我,不屬于我的,而生起恐畏,這是因爲對境攀緣而生起四識住:對色觸境時識留住,對色攀緣,對色生起愛樂,增進,廣大生長。受、想、行、識也一樣。識在這幾個地方,若來若去若住,若起若滅,攀緣,(愛樂)增進,廣大生長。)

  若作是說,更有異法,識若來若去若住,若起若滅,若(愛樂)增進,廣大生長者。但有言說,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所以者何?比丘離色界貪已,于色意生縛亦斷,于色意生縛斷已,攀緣亦斷,識不複住,無複(愛樂)增進,廣大生長,受想行界離貪已,于受、想、行、意生縛亦斷。受、想、行、意生縛斷已,攀緣亦斷,識無所住,無複 (愛樂)增進,廣大生長。

  (如果你說,還有其他的原因,使到識若來若去若住,若起若滅,攀緣,(愛樂)增進,廣大生長。這是因爲你不知道,愚癡,思惟不正確的。這是如何的呢?當比丘離于色界的貪著後,對于色相意念生起的系縛也就斷了,對于色相意念生起的系縛斷後,攀緣也就斷了,識就不能停住,就不能(愛樂)增進,廣大生長。受、想、行、識也一樣。)

  識無所住故不增長,不增長故無所爲作,無所爲作故則住,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脫,解脫故于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

  (識無所住的原故就不增長,不增長的原故就無所造作,無所造作的原故則住于無造作,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脫,解脫故于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就自知涅槃。)」

  法增比丘,澳洲佛寶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