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的類型與對治法
法增比丘
我們的煩惱帶給我們心靈的波動,身體的痛苦。跟隨個人的習氣,有的人可能苦惱一段短時間,有的人可能長期受苦。煩惱是因爲對人、事、物的錯誤見解所致,學習佛法就是學習如何正確地應用佛法去解除我們的煩惱。
佛說:「于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雜阿含經4經])
人人都想得到快樂,但是人人卻一直是在追求苦,或在製造受苦的因緣。因爲我們一直是在錯誤的思惟,沒有如理的思惟,在錯誤的思惟的前提下,以身口意造作衆多惡業,給自己帶來苦,所以說是在製造受苦的因緣。我們的苦乃是不能如實明了世間的真相,執著于身體是我,再延伸到其它一切與我的身體有關的事物上,心中纏綿計較,忘懷不了。然後執著于心是我,當接觸到可愛或不可愛的境界時,執著感受是我,想念是我(我的想法,我的意見),心中纏綿計較,忘懷不了。這種我慢、我見、我想、我欲。使我們從無始以來一直被系縛住,産生種種的煩惱、有漏、障礙、熾燃、憂、悲、惱、苦。這就是五陰熾盛苦。
在[雜阿含133經]裏佛說:「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著,何所見我,令衆生無明所蓋,愛系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回,生死流轉,不去(知)本際﹖
(是什麼原因控製,是什麼原因生起,是什麼纏系住,是什麼認爲是我,使衆生爲無明所蓋,愛系是它的主因,長期在輪回道上驅馳,生死輪回,生死流轉,不知原來的情況?)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願哀愍,廣說其義,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比丘:谛聽善思,當爲汝說。諸比丘,色有故,色事起,色系著,色見我,令衆生無明所蓋,愛系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回,生死流轉;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什麼是“色有故,色事起,色系著,色見我”呢?因爲有了色身,以及執著外在的色相;所以才有各種的色相的事情生起;産生種種的纏系;錯誤的認爲這些色身及色相是我或我所擁有的。如此的生起執著于苦或樂的感受,並且混淤的把五蘊的色,受,想,行,識都扯在一起,統統的當成是我或我的,糾纏不清。因爲對人、事、物的錯誤見解,我們執持它們是真實的,永恒的,是我或我所擁有的。如此才生起愛和系縛,因此長期的不如理思惟,長期的憂悲苦惱,長期驅馳于生死道,生死流轉,招受衆苦。
我們雖然遭受到苦,但是我們卻不會因此而認識苦,所以在應用佛法時猶如隔靴抓癢,對學佛者來說將很困難,不能相應。就好比一個通曉經濟學的未必會作生意一樣。所以一個行者必須有次第地學好佛法,從歸依,持戒,到修定,觀照。靜心去觀察周圍的人世間的苦,才能入道,才會去找苦的原因,才會應用佛法。觀察周遭各種的人間憂悲惱苦,病苦,死苦;心裏知道這些苦是存在之後,再返回頭肯定自己也會得憂悲惱苦,病苦,死苦。等到觀察色相的苦肯定普遍之後,再來觀察心的苦,這時從自己的心感受到苦楚時去冷靜地觀察,就會契入正道,學會應用佛法。
在[雜阿含37經] 裏佛說:「我不與世間诤,世間與我诤。所以者何?比丘!若如法語者,不與世間诤。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雲何爲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比丘!色無常、苦、變易法。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如是受、想、行、識。無常、苦、變易法。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謂色是常、恒、不變易、正住者。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受、想、行、識。常、恒、不變易、正住者。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是名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比丘!有世間世間法,我亦自知自覺,爲人分別演說,顯示。世間盲無目者,不知不見,非我咎也。
諸比丘!雲何爲世間世間法,我自知,我自覺,爲人演說,分別顯示。盲無目者,不知不見?是比丘!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世間世間法。如是受、想、行、識。無常、苦,是世間世間法。比丘!此是世間世間法,我自知,自覺,爲人分別演說,顯示。盲無目者,不知不見。我于彼盲無目不知不見者,其如之何? 」
世間盲的人何其多,這不是眼盲,而是心盲。他們不去認識色、受、想、行、識是無常、苦、變易法。因此僅管佛說世間世間法,曆代的祖師法師也傳授世間世間法,但是你盡管說你的,他就是不聽。因此這不是佛的過咎。
煩惱的類型
煩惱(Kilesa)有以下的種類:貪(lobha)、瞋(dosa)、癡(moha)、慢(mana)、邪見(ditthi)、疑(vicikiccha)、昏沈(thina)、掉舉(uddhacca)、無慚(ahirika)、無愧(anottappa)等十種,它們使有情內心汙染。它和五蓋(Nīvarana)有密切關系;五蓋是貪欲蓋(kamacchanda),瞋恚蓋(vyapada),昏沈睡眠蓋(thinamiddha),掉舉惡作蓋(uddhaccakukkucca),疑蓋(vicikiccha)和無明蓋(avijja)。前五蓋是證禅那的障礙,而無明蓋是生起智慧的主要障礙。它們也和十結(Samyojanāni)即疑結(vicikiccha)、戒禁取結(silabbataparamasa)、邪見(身見)結(ditthi)、欲貪結(kamaraga)、瞋恚結(patigha)、色貪結(ruparaga)、無色貪結(aruparaga)、我慢結(mana)、掉舉結(uddhacca)、無明結(avijja)密切相關。這十結把衆有情結縛在邪見網裏,結縛在生死輪回中。
根據[阿毗達摩概要精解](Abhidhammatthasangaha)指出;“煩惱是因爲它們折磨心;或因爲它們把有情拖下內心汙穢與墮落之境而汙染了心。”(VII.12)
以下詳細分析:
1.貪(lobha)--- 貪是第一個不善因,遍指一切不同程度的貪,從極強的貪婪到極微細的喜歡。包括一切自私的欲念、渴求、執著、與執取。它的特相是執著目標,作用是粘著目標,現起是不能舍棄,近因是對目標的喜樂。
2.瞋(dosa)--- 瞋是第二個不善因,遍指一切不同程度的瞋,從極強的惡念、生氣、煩躁、惱怒、與怨恨,到極微細的反感。它的特相是凶惡殘暴,作用是怒燒自己的身心,現起是毀壞自他的身心,近因是瞋怒之事。
3.癡(moha)--- 癡是無明(avijja)的同義詞。它的特相是心的盲目或無智(aññana不能透徹地知見究竟法的真實性),作用是覆蔽或不能徹知目標的真實性,現起是沒有正見或心昏暗,近因是不如理作意(ayonisa manasikara即作意目標爲常、樂、我、淨等)。這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源。
4.慢(mana)--- 慢的特相是驕傲,作用是自稱自贊,現起是虛榮,近因是貪。
5.邪見(ditthi)---這是錯誤的見解。邪見的特相是不明智的分析事物,作用是錯誤的認爲是常、樂、我、淨等,現起是錯誤的理解或相信,近因是不願見聖者。
6.疑(vicikiccha)--- 這是對宗教的疑惑,即不信佛、法、和僧,叁學,過去世、未來世,和對緣起的懷疑。它的特相是懷疑,作用是心的動搖,現起是猶豫不決和多種立場,近因是不如理作意。
7.昏沈(thina)--- 昏沈是心的軟弱或沈重。它的特相是缺乏精進,作用是去除精進,現起是心的消沈,近因是不如理作意。
8.掉舉(uddhacca)--- 掉舉的特相是散亂與不平靜,作用是令心不穩定,現起是混亂,近因是是對散亂心的不如理作意。
9.無慚(ahirika)--- 無慚的特相是不厭惡身語無恥的惡行,作用是無恥的造惡和無懼的造作惡業,現起是不退避于造惡,近因是不尊重自己與他人。
10.無愧(anottappa)--- 無愧的特相是害怕惡行,作用是無恥的造惡和無懼的造作惡業,現起是不退避于造惡,近因是不尊重自己與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