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懸論)▪P2

  ..續本文上一頁中以心爲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譬如萬物皆從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于如來,以是因緣叁界唯心”。成佛果是此心,迷于生死苦海也是此心。總之、叁界上下法,唯此一心作。此心普遍于一切諸法之中,能有變生轉現的功能,所以以地喻心,而心名爲地。

  然在此中以地喻心者,可有兩種意義:1.能生:此心能生一切世出世間善惡因果,乃至菩薩一切無漏諸法,如大地之一切草木叢林,皆依大地而生長。2.所依:如江河漢海一切之水,五嶽千巒一切之山,及動物、植物與人類所應用之器具種種,一切皆以大地爲所依而住;心亦如是,能爲一切法之所依止。有此能生、所依二義,所以喻心以地,曰心地。

  依此、可以明白觀察心地是怎樣的緊要了。假若觀心而了知即心自性之諸法實相者,則了知心心所法,無內無外亦無中間,于諸法中求不可得,故心性本空,不生不滅,無來無去,無有上下差別之相,平等平等。以善觀不善觀之不同,于是有佛與異生的差別。以諸差別之事由心而起,依心而住,若能善觀心者,則能通達諸法之相,亦能究竟解脫。如經雲“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若能如此如實觀察,名之曰心地觀。所以若人善觀此心,了知心之本性,即能如實了知一切諸法實性,所謂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本來寂靜,自性涅槃。若人善觀于心,亦即能了達世出世間一切因果邪正;能了達世出世間一切因果邪正,即能了知諸法法相,若了知諸法法相,即能依如實了解而修集福智,乃至即能證得究竟之涅槃,依此義故說心地觀。此心地觀即是本經之宗旨,亦即是觀大乘之境,修大乘之行,乃至證大乘之果。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本生諸事之說明。

  

  二 譯史確實

  古來諸師所宏揚之一切經典,近人從曆史上嚴格的考察起來,往往有不明確的地方,使人疑惑。例如楞嚴經、起信論等,皆以譯史不明致生疑窦,于宏揚流通及人的信仰上亦發生相當的不良影響。本經向來少有講釋,現在乃從大藏經中特別提出來講。若翻譯之史實不明確,也不免有不足信今而傳後的遺憾,故當一考其譯史。經上題“唐罽賓叁藏般若等譯”。等者、等有其他的人,可見其不是一個人譯的,唐憲宗的序文說:“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者,釋迦如來于耆阇崛山與文殊師利、彌勒等諸大菩薩之所說也。其梵夾,我烈祖高宗之代,師子國之所獻也”。這可以知本經來曆之確實,梵本此經不是憲宗時才有,高宗時就已有了。所謂師子國者,即現在之錫蘭島。人每以錫蘭屬于印度,然非事實,不過印度佛教流傳于錫蘭島最早,一直到現在還沒有衰敗。自來認錫蘭島爲純粹小乘佛教,也不盡然,過去于大乘之法,也有相當的傳布,如本經即彼國所獻;義淨叁藏、不空叁藏等也曾住于錫蘭,可見錫蘭也有大乘佛法。而且、從海路來華之佛法,皆經此島,故此可決定是信史。又雲“寶之曆年,秘于中禁,朕嗣守丕業,虔奉昌圖,聽政之暇,澡心于此,以爲攝念之旨。……乃出其梵本,于醴泉寺诏京師義學大德罽賓叁藏般若等八人翻譯其旨,命谏議大夫孟簡等四人潤色其文,列爲八卷,勒成一部”。這樣的描寫此經的翻譯史實,是值得注意的。

  此經翻譯者,是罽賓叁藏般若等,則般若其人的曆史也不可不加考察。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七雲“法師梵名般刺若──唐言智慧,北天竺境迦畢式國人也──言罽賓者訛略,姓喬答摩氏──言瞿昙者訛略不正。穎悟天假,七歲發心,違侍二親歸依叁寶。……屆于上國矣”。這段文章,敘說般若法師出家的因緣,在天竺求法十八年,後來由錫蘭到廣州,這是建中叁年的事情。到了貞元二年,法師舅氏之子神策正將羅好心者,將法師首先所譯的“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表聞于帝,于是乃下製曰:“中書門下牒、王希遷牒、奉敕:釋教深微,道俗虔敬,皆因梵本法被中華,宜令王希遷與所司精選有道行僧,就西明寺重更翻譯,訖聞奏。牒至,准敕故牒,貞元四年四月十九日牒。及牒祠部准敕亦然。傳牒京城諸寺,大德罽賓叁藏沙門般若宣釋梵本,翰林待诏光林寺沙門利言譯梵語,西明寺沙門圓照筆受,道液、良秀、圓照潤文,應真、超悟、道岸、□空並同證義。……敕王希遷、王孟涉、馬有麟等送梵本經至西明寺翻譯”。此經翻譯的年代,根據貞元新定釋教錄,是貞元六年歲次庚午譯的。

  此經從釋尊在靈山對諸菩薩說法,結集之後流通到錫蘭島。在高宗時代再流通來中國,後來因憲宗弘護佛法之熱忱及般若等翻譯之努力,然後才譯爲華文。這樣,此經翻譯的曆史,是十分確實的了。

  

  叁 法義豐富

  此經的譯史,已經大體說清楚了,這裏更要解述本經構成的要素,分兩段來講:

  甲 法備五乘

  此中所謂五乘,指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乘;或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乘,以人天同以五戒十善運出四趣故。還有一樣說法:欲界人天乘、色無色天乘、聲聞、緣覺、佛乘。色無色天乘、亦名梵乘,梵者淨也,謂色界諸天以根本禅運出欲界故。此經在題旨上標定是大乘,但他的內容是隨順諸乘的機宜而施教的;所以經中法義極其宏富,也可以說是應諸乘而說的教法。

  怎樣看出此經的法義有五乘呢?這可從此經的構成,分叁方面來說:

  1.五乘共法分二:一、欲界人天乘之五乘共法,即此經中的報恩品。二、色無色天乘之五乘共法,又分二:一、出家戒之超欲界法──十信,即厭舍品和無垢性品。二、離欲界定之超上界法──十住,即阿蘭那品和離世間品。

  2.叁乘共法分二:一、大乘共法二乘法──十行,即厭身品。二、二乘回趣大乘法──十回向,即波羅密多品和功德莊嚴品。

  3.大乘不共法分叁:一、上根證大乘境──加行入初地,即觀心品,觀空前心相證心空性──性、相、禅、密。二、中根起大乘行──十地入等覺,即發心品,觀空後心相發心妙定──相、禅、密。叁、下根引大乘果──等覺入佛,即成佛品,觀叁種秘密即身成佛──禅、密。這樣的看起來,自覺此經法義的宏富了!雖然有欲界人天乘、色無色天乘的差別,但從報恩品、厭舍品乃至成佛品,亦可以明白爲聲聞、緣覺、菩薩乘的階梯。雖有諸乘法義的差別,實際上皆可以貫攝于大乘法內;在應機方面,又可有泛應曲當作用,這才算是完備滿足的佛法。

  

  乙 義周十宗

  所謂十宗,就中國佛教史來觀察,才有這樣地區別。本來、佛教古今來曆史的不斷發展,概括著世出世法的義理,假若以十宗去束縛他,未免有點不自由。現在根據此經義理來分配與十宗相應的法門,首先從五乘共法、叁乘共法方面觀察,厭身品中觀諸法無我,諸法皆空,所以明俱舍、成實宗義。厭舍品、無垢性品與律宗相應。又報恩品、無垢性品以及功德莊嚴品,皆有回向兜率淨土的文義,又兼及十方淨土,則西方淨土亦可在此中說明矣。觀心品先觀心的如幻相,次觀心的空寂性,則法相、法性之義由此表诠。又觀心品、發心品、成佛品皆明一切法究竟真實心性,唯證相應,即是禅宗。又在觀心品、發心品、成佛品都有陀羅尼,都是法身佛表現,即有真言宗及華嚴、法華。義周十宗的道理,略述如此,要能整個領會斯旨,不但依經文探尋推測就可了事,要在事實上去親證,才能圓滿的解決。

  四 時機合宜

  救濟衆生的佛法,于社會人民都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因之要明白佛法是應隨時機而設教的。既然一切時處都可以與社會人民發生關系,這即是佛法應該普及的時期了,也即是佛法將要普遍于整個社會的好現象。今講此經,即是適應這個時代的需要,研究佛學的人對這傾向應該重視。

  中國古代和近來所宏揚流通的諸經論,大抵以講楞嚴、法華、彌陀爲主要。這是因爲叢林裏參禅則講楞嚴相應,學天臺教相則講法華爲宜,而通俗勸修淨土則講彌陀,這確實帶著過去時代的特色。如今則不同了,無論在寺院或是一般善男信女所組織的講經會,都有社會各種人士來參加,因此、所講的經論,要具有法備五乘、義周十宗的條件。因爲聽衆根機不能一致,假若沒有法備五乘、義周十宗的條件,怎能收獲最完善的效果呢?所以、今講此經,不但爲普通聽衆講,同時亦爲研究教理的人所需要,故應該對此經作精密的研究。此經可爲初學佛法的佛法概論,可爲研究全藏教理之基礎。

  五 略彰分齊

  略彰分齊、便是把關于此經全部的綱領提出來,使一般人看了極易明白。今把此經的大綱,圖表于下:

   ┌兩一、五重證信

   ┌乙一、證信序┤

   ┌甲一、教起因緣分┤ └丙二、結成法會

   │ └乙二、發起序──以上序品

  ┌──┐│ ┌乙一、稱性頓宜──報恩品告彌勒段

  │經綱├┤甲二、聖教正說分┤ ┌丙一、五乘共法

  └──┘│ └乙二、應機漸說┤丙二、叁乘共法

   │ └丙叁、大乘不共法

   └甲叁、依教奉行品──囑累品

  

   ┌丁一、欲界人天之五乘共法──報恩品

  ┌────┐│ ┌己一、厭舍品

  │五乘共法├┤ ┌ 戊一、出家戒之超欲界法(十信)┤

  └────┘│ │ └己二、無垢品

   └丁二、色無色天乘┤ ┌己一、阿蘭若品

   之叁乘共法└ 戊二、離欲定之超上界法(十住)┤

   └己二、離世間品

  

  ┌────┐┌丁一、大乘共行妙乘法(十行)──厭身品

  │叁乘共法├┤ ┌戊一、波羅密多品

  └────┘└丁二、二乘回趣大乘法(十回向)┤

   └戊二、功德莊嚴品

  

   ┌丁一、上根證大乘境─加行入初地─觀空前心相證心空性─觀心品

  ┌─────┐│ (性相禅密)

  │大乘不共法├┤丁二、中根起大來行─十地入等覺─觀空後心相發心妙定─發心品

  └─────┘│ (相 禅 密)

   └丁叁、下根引大乘果─等 覺 入佛─觀叁種秘密即身成佛─成佛品

   (禅 密)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懸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