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語
我們應知人生極短暫,幾十年一下子就完了,我們絕對不能浪費時間,爲什麼呢
因爲我們不知幾時會死,而我們的善業極少,平常都在造貪瞋癡的惡業,這一世只是僥幸讓我得到人身,若不珍惜這難逢的機會修行,我要更待何時呢?下一世若去到惡道,而這種機會很大,在那裏無法修行,只有受苦而已。因此我應珍惜今生的機緣,在修行路上盡快找到正確的方法,不能胡裏胡塗的盲修,毫無成果,或事倍功半。
從前許多出家與在家衆在聽完佛陀的開示後,就證取須陀洹果,由此可知證初果並非難事。疑惑、戒禁取、身見這叁結都與錯誤的見解有關,要是心中明白佛陀所解釋的真理,就可以入正法流。
若不能修止禅而入禅定境界,那也無妨,只要學會常常向內觀照,證果只是時間問題。[雜阿含464經]裏尊者阿難問上座:「修習于止18,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修習于觀,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上座答言:尊者阿難!修習于止,終成于觀。修習觀已,亦成于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因此要多修習觀照,散亂心終有一日會定下來的。
最後,在[雜阿含284經]中佛陀言﹕「若于所取法,隨順無常觀、住生滅觀、無欲觀、滅觀、厭觀、心不顧念,無所縛著,識則不驅馳,追逐名色,則名色滅。」因此追隨大覺者所教導的正確方法去觀照,將我們久遠以來所遭受之苦難,用厭離觀、無欲觀、生滅觀、無常觀、苦觀、無我觀等方法來破除它!
祝大家安樂吉祥!
注:
1. 叁十七菩提分法;謂四念處、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共叁十七支。
2. 貪欲,它是十結的欲貪結,色貪結,無色貪結;七隨眠的欲貪隨眠,有貪隨眠;四漏的欲漏;
3. 結(Samyojanani),指疑結、戒禁取結、邪見結、欲貪結、瞋恚結、色貪結、無色貪結、掉舉結、我慢結、無明結。前五結也叫五下分結,後五結也叫五上分結;這些結把衆有情結縛在生死輪回中。
4. 隨眠(潛在傾向Anusaya)--- 疑隨眠,邪見隨眠,欲貪隨眠,有貪隨眠,瞋恚隨眠,我慢隨眠,和無明隨眠。
5. 行路,指四向,四果的四雙八輩聖者的修行道路。向須沱洹,須沱洹[初果],向斯沱含,斯沱含[二果],
向阿那含,阿那含[叁果],向阿羅漢,阿羅漢[四果])。
6. 漏(asava),指欲漏,有漏,邪見漏和無明漏四種漏。漏是指膿瘡所流出的膿。欲漏是對欲樂之貪,有漏是對存在或生命之貪,邪見漏屬邪見,無明漏屬癡。叁漏:欲漏,有漏和無明漏;遍指煩惱和生憂戚之法。見[中阿含]﹐[漏盡經]。
7. Sotapanna,須陀洹果,或聲聞道初果。Sota,指入流,意爲入于聖道之流。
8. 須陀洹果聖人有選擇天上或人間往生,不超過七次絕定涅槃。
9. 法鏡,巴利文Dhammadasa。
10. 八難八非時;這在[中阿含.八難經]裏提道:(1)生地獄中;(2)生畜生中;(3)生餓鬼中;(4)生長壽天中;(5)生在邊國夷狄之中;(6)雖生中國,而聾啞如羊鳴;(7)雖生中國,然有邪見及顛倒見;(8)佛陀不出于世,亦不說法。
11. 信行和法行的行者也叫隨信行和隨法行,他們在接觸佛陀法後,對叁寶生起信心,然後依法修持。漸漸學習道迹,受教受诃,然後得究竟智。這在[中阿含.阿濕貝經]中提到。
12. 五蓋,五種障礙修行的煩惱;即貪欲、瞋恚、昏沈睡眠、掉悔惡作、疑。
13. 十四不善心所: 心所屬于行蘊。這些不善心所是無慚、無愧、掉舉、惡作、昏沈、睡眠、疑、邪見、貪、瞋、慢、疾、嫉、悭。
14. 心解脫,指心依禅定離于貪欲、瞋恚。
15. 慧解脫,指心依觀照離于貪欲、瞋恚、癡等衆煩惱。
16. 四食:指粗搏食,即食物;細觸食,即苦樂受;意思食,即思惟;識食,即意識。愚癡無聞凡夫以四種食(執取,維持存在的因素)而長住于輪回。粗搏食是指食物,身體以食物而生存;觸食,是根門對觸受的染著;意思食,是意門對境,塵的思想愛取等的造作;以及識食,因爲識緣名色,一個人若不能了解名色法,就有識食,在臨死時,意念不能寂滅,所以識又再輪回去了。佛陀說賢聖弟子也以四食長養慧命,這四食即是:四念處或四念住。身、身觀念住,受、受觀念住,心、心觀念住和法、法觀念住。這是清淨之法食。佛陀的聖弟子如此修習,將能獲得四種樂;即是離欲樂,遠離樂,寂滅樂,和菩提樂。
17. 四識住: 識住→攀緣→愛樂增進→廣大生長。見[雜阿含64經],它解釋凡夫的心(六識)向外尋找目標,攀緣,而生起貪瞋癡的過程。
18. 止,指定。通常是指色界四禅定。
法增比丘寫于澳洲新南威爾斯州問哲樓定慧學舍
佛陀曆二五四七年(陽曆二零零叁年) 結夏安居圓滿日。二零零六年二月潤飾于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