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要學習南傳佛法?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佛法只有一種,但是因爲師承與地域的差別,而有了各派的佛法。大乘佛教于公元一世紀左右産生後。認爲修行者若只是爲了求得自我解脫是自私的,應該極積修持成佛,普渡衆生,讓更多的人脫離苦海。令無量衆生從生死苦海達到菩提涅磐的彼岸,成就佛果。這大衆派把只求自我解脫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貶爲小乘,而自稱爲大乘佛派。目前大乘宗派主要有淨土宗,禅宗,天臺宗和密宗。我們對漢傳的大乘佛法已有超過兩千年的傳承與修習,自不待多言。自從網絡開發與訊息普遍之後,南傳佛法也已逐漸傳揚開來。佛教本發源于印度,後來先向南方傳播開去,以斯裏蘭卡爲中心,再向東傳到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各國和中國的雲南,這是屬于南傳的佛法,因爲以巴利語爲主,尊重上座比丘,所以南傳佛教也稱爲上座部佛教。它在世界各地吸引了不少信徒,尤其是年輕的佛教徒。
到底南傳佛法有什麼值的我們學習的地方呢?本文將從下面幾點來探討它。
1.佛陀的傳承
巴利聖典是現存的最古老的佛典。梵文在公元開紀時才出現在印度,巴利聖典至少比梵文大乘經典早了兩百多年,在迦膩色迦王(Kaniska)時的第四次佛經結集也認爲佛陀的話是記載在巴利聖典中。漢傳的四部阿含經同樣的也保存了許多古老的佛典,但是被漢傳佛教貶低爲小乘而被遺忘了兩千五百年。
南傳佛法所教授的佛法,信衆遵隨佛製的戒律與佛法修學,兩千五百年來沒改變到。南傳佛法樸實的教義,是以八正道的修學爲主,法義上的十二因緣、四谛的苦,集,滅,道、是用以破除我們對五蘊、六入處等的執著,這些都有法次、法向;修道的叁十七道品中的七類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就是法次、法向。輔以四梵住的慈,悲,喜,舍,來修學的,並以自身的體驗來印證四聖谛。每一個修行人不論是出家、在家都可以隨自己的能力範圍和生活的方式,親身實踐八正道來提升自己,以便減少煩惱的困擾和貪嗔癡的束縛。
佛陀的教法是用來度人得到和平與安樂、達到寂靜與涅槃。佛教整個教法以此爲中心,不爲滿足個人的好奇心,或是參與玄談,談論與解脫煩惱痛苦無關的事。在[相應部]V.370裏佛說∶「諸比丘!我所知道的許多事物,我並沒有告訴你們,我只告訴你們極少的部分,爲什麼呢?因爲它們與梵行無關,不趣厭離,離欲,解脫,寂靜,不導至全面認知,園滿智慧,和涅磐。因此我不告訴你們那些。」
2.純樸的教法
佛陀在世時根本沒有什麼上座部,大衆部等,也沒有什麼南傳,北傳,大乘和小乘的分別。部派佛教的出現是因爲對法與律的诠釋的差別所致。僧團當時在教理和戒律上皆是一致,沒有多大的差異。南傳佛法是肯定我們個人的修行,不依賴佛、菩薩、護法神等的參與,這一點是具有極積的意義的。
教派的爭辯是無謂的,大乘和小乘的分別是大衆部佛教徒強加的分法,上座部佛教徒否認這種分法。從律藏來看,屬於上座部系統的律有[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巴利律];屬於大衆部只有[摩诃僧只律]。雖然在經典裏[根本有部律](卷45)及[雜阿含769經]曾提到大乘之名,這是指八正道的修持者;在[雜阿含604經]以修行四攝法的稱爲大士,在[增一阿含經](卷19)也提到大乘的六度;但這些都是部派佛法,不是佛陀在世時的原始佛法,根據口耳傳授世代相承的原始佛法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北傳佛教在理論的發揮上可說超過了南傳佛教,但在實踐上,我們不可以一概而論,認爲北傳地區就是大乘的,而南傳地區就是小乘的;這些都是無謂的,現在中國佛教空前興盛的是念佛,素食與空談,這可以從網頁上的言論上清楚看到,而對生老病死的切身問題都沒興趣了。
我們要知道,佛說∶「這個身體,從腳跟上,從頭頂下,爲皮所包,充滿不淨,這身體有:發、毛、爪、齒、皮、肉、腱、骨、骨髓、腎髒、心髒、肝髒、肋膜、脾髒、肺髒、大腸、小腸、胃中物、糞、腦。膽汁、痰、膿、血、汗、脂、淚、膏、唾、涕、關節滑液、尿。這個身體,從腳跟上,從頭頂下,爲皮所包,充滿不淨。」(長部2)這才是我們要趕快認識的,我們被它長期騙了,當成是自己!
在[相應部.蘊相應.自洲品1經]裏佛說:「諸比丘!愁、悲、苦、憂、惱由何而生?由何而現耶?諸比丘!于此處有無聞之凡夫,不見聖人,不知聖人之法,不順聖人之法,不見善知識,不知善知識之法,不順善知識之法。以觀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彼人于色變易、變異,彼人因有色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觀受是我、我以受有,我中有受、受中有我。…… 觀想是我,我以想有,我中有想,想中有我。…… 觀行是我,我以行有,我中有行,行中有我。…… 觀識是我,我以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彼人于識變易、變異、彼人因有識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3.清晰的教義
南傳佛法教義簡單樸實,義理清晰,不含迷信色彩,不依賴宗教儀式,或是祈求天神護法;充分肯定個人的學習能力,循序漸進修習、徹底開發我們心靈裏寶貴的智慧和慈悲;于今生人世、講求踏實、明白因果業報的道理,尋求向善覺悟的道路;淨化我們人生的生活。佛說∶「我們是業的主人,是自己業的繼承人,由自己的業而生,是自己業的親族,依自己的業支撐而活,不論我們造何種業,善的或惡的,我們必將去承擔。」([增支部5.6.57])
我們修行要先了解佛法的法義,修行的次第以及修行的目的,修行目的就是要脫離煩惱和痛苦,而不是要成就什麼,獲得什麼,只是要得到解脫而已。
消除老病死的路,這是佛發現的,世上這麼多的宗教,沒有一個直接處理這個大問題。佛住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時。有一次世尊告訴比丘們∶ 「比丘們!有一個人在森林中迷失了,偶然發現一條古人的道路.就沿著走下去。終於發現了一座古城邑。這古城爲園林所圍繞,池塘裏浮著美麗的蓮花,那是一座令人心曠神怡的古城邑。
這個人就去禀告國王說∶大王!我在森林中迷失了,偶然發現一條古人的道路.就沿著走下去。終於發現了一座古城邑。這古城爲園林所圍繞,池塘裏浮著美麗的蓮花,那是一座令人心曠神怡的古城邑。大王可以在那邊重建一個城邑。國王聽了,很感興趣,就派大臣到那裏建造。後來那個城邑,人口增加,極爲繁榮。
比丘們!同樣的道理,我也發現正覺者所走的古道。古時正覺者所走的古道是怎樣的呢?那即是八正道∶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比丘們!我從這道路走,不久,就知道了老病死,也知道了老病死的緣因,滅除了老病死,和實現滅除老病死之道。
比丘們!我知道了這方法,就將這方法教示比丘、比丘尼,以及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所以這方法爲許多人所知道,人口增加,極爲繁榮,以至今日」([相應部12.65]城邑)
4.漸進的道階
在[雜阿含364經](卷14,大正藏2冊, p100c)裏記載∶「若比丘於老、病、死。生厭、離欲、滅盡向,是名法次法向。如是生,乃至行。生厭、離欲、滅盡向,是名法次法向。」在[雜阿含27經] (卷1,大正藏2冊, p005c)裏記載∶「比丘!於色向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次法向。如是受、想、行、識,於識向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次法向。」這才是正確的修行道路。
佛法修道的四個層次的開展,即是∶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次法向。這在[雜阿含843經]裏稱作入流分:「有四種入流分;何等爲四?謂親近善男子(善知識),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爲四?謂于佛(成就)不壞淨(信),于法不壞淨(信),于僧不壞淨(信),聖戒成就。」
在[中阿含.食經]裏舉出修行的次第是:「如是善人具已,便具親近善知識;具親近善知識已,便具聞善法;具聞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護諸根;具護諸根已,便具叁妙行;具叁妙行已,便具四念處;具四念處已,便具七覺支;具七覺支已,便具明解脫;如是此明解脫展轉具成。」
5.真理的顯示
我們凡夫對人生的生、老、衰、病、死苦常視若無睹;佛對波斯匿王言:死亡像四座大山(老、衰、病、死)從四方面壓來,無人能幸免。([相應部3.25山之比喻] Pabbatopama Sutta)就算波斯匿王出動象軍、馬軍、步兵、軍師、或以國庫藏金來賄賂等,亦無能製止死王。波斯匿王聽了,對世尊說∶「世尊!面臨這種情況,沒有什麼待辦的事。唯有信奉叁寶,但願盡有生之日,布施行善,累積功德。」
大乘佛法要普度衆生,這是極高的行願,讓衆生脫離苦海。到達涅磐的彼岸,成就佛果。但我們若不學好佛法,若不從佛的生平故事來看,就會連佛都批評了,佛只度有善根的有緣人而已,無緣的衆生,佛只爲他們種下將來得度的因緣吧了。佛在他的自己色身壞時,也要舍去色身而入涅磐的。佛在世時有一位大富翁摩诃丹那(Mahādanā) 的兒子,從年青到老時縱情欲樂,老時心都不能定下來,他沒有遇到佛法僧叁寶,更遑論解脫了。針對這曾有善根的人,佛對阿難說:「若他青年時成爲比丘,必證涅槃;中年時成爲比丘,會證悟阿那含果(叁果),生淨居天證涅槃;若老年時成比丘,會證一來果 (斯陀含)或初果(須陀洹),不再墮在四惡道。」他原本有這些善根,但他都錯過了這些機緣而沒珍惜。…
《爲何要學習南傳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