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学习南传佛法?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佛法只有一种,但是因为师承与地域的差别,而有了各派的佛法。大乘佛教于公元一世纪左右产生后。认为修行者若只是为了求得自我解脱是自私的,应该极积修持成佛,普渡众生,让更多的人脱离苦海。令无量众生从生死苦海达到菩提涅磐的彼岸,成就佛果。这大众派把只求自我解脱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为小乘,而自称为大乘佛派。目前大乘宗派主要有净土宗,禅宗,天台宗和密宗。我们对汉传的大乘佛法已有超过两千年的传承与修习,自不待多言。自从网络开发与讯息普遍之后,南传佛法也已逐渐传扬开来。佛教本发源于印度,后来先向南方传播开去,以斯里兰卡为中心,再向东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各国和中国的云南,这是属于南传的佛法,因为以巴利语为主,尊重上座比丘,所以南传佛教也称为上座部佛教。它在世界各地吸引了不少信徒,尤其是年轻的佛教徒。
到底南传佛法有什么值的我们学习的地方呢?本文将从下面几点来探讨它。
1.佛陀的传承
巴利圣典是现存的最古老的佛典。梵文在公元开纪时才出现在印度,巴利圣典至少比梵文大乘经典早了两百多年,在迦腻色迦王(Kaniska)时的第四次佛经结集也认为佛陀的话是记载在巴利圣典中。汉传的四部阿含经同样的也保存了许多古老的佛典,但是被汉传佛教贬低为小乘而被遗忘了两千五百年。
南传佛法所教授的佛法,信众遵随佛制的戒律与佛法修学,两千五百年来没改变到。南传佛法朴实的教义,是以八正道的修学为主,法义上的十二因缘、四谛的苦,集,灭,道、是用以破除我们对五蕴、六入处等的执著,这些都有法次、法向;修道的三十七道品中的七类如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就是法次、法向。辅以四梵住的慈,悲,喜,舍,来修学的,并以自身的体验来印证四圣谛。每一个修行人不论是出家、在家都可以随自己的能力范围和生活的方式,亲身实践八正道来提升自己,以便减少烦恼的困扰和贪嗔痴的束缚。
佛陀的教法是用来度人得到和平与安乐、达到寂静与涅槃。佛教整个教法以此为中心,不为满足个人的好奇心,或是参与玄谈,谈论与解脱烦恼痛苦无关的事。在[相应部]V.370里佛说∶「诸比丘!我所知道的许多事物,我并没有告诉你们,我只告诉你们极少的部分,为什么呢?因为它们与梵行无关,不趣厌离,离欲,解脱,寂静,不导至全面认知,园满智慧,和涅磐。因此我不告诉你们那些。」
2.纯朴的教法
佛陀在世时根本没有什么上座部,大众部等,也没有什么南传,北传,大乘和小乘的分别。部派佛教的出现是因为对法与律的诠释的差别所致。僧团当时在教理和戒律上皆是一致,没有多大的差异。南传佛法是肯定我们个人的修行,不依赖佛、菩萨、护法神等的参与,这一点是具有极积的意义的。
教派的争辩是无谓的,大乘和小乘的分别是大众部佛教徒强加的分法,上座部佛教徒否认这种分法。从律藏来看,属於上座部系统的律有[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巴利律];属於大众部只有[摩诃僧只律]。虽然在经典里[根本有部律](卷45)及[杂阿含769经]曾提到大乘之名,这是指八正道的修持者;在[杂阿含604经]以修行四摄法的称为大士,在[增一阿含经](卷19)也提到大乘的六度;但这些都是部派佛法,不是佛陀在世时的原始佛法,根据口耳传授世代相承的原始佛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北传佛教在理论的发挥上可说超过了南传佛教,但在实践上,我们不可以一概而论,认为北传地区就是大乘的,而南传地区就是小乘的;这些都是无谓的,现在中国佛教空前兴盛的是念佛,素食与空谈,这可以从网页上的言论上清楚看到,而对生老病死的切身问题都没兴趣了。
我们要知道,佛说∶「这个身体,从脚跟上,从头顶下,为皮所包,充满不净,这身体有:发、毛、爪、齿、皮、肉、腱、骨、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大肠、小肠、胃中物、粪、脑。胆汁、痰、脓、血、汗、脂、泪、膏、唾、涕、关节滑液、尿。这个身体,从脚跟上,从头顶下,为皮所包,充满不净。」(长部2)这才是我们要赶快认识的,我们被它长期骗了,当成是自己!
在[相应部.蕴相应.自洲品1经]里佛说:「诸比丘!愁、悲、苦、忧、恼由何而生?由何而现耶?诸比丘!于此处有无闻之凡夫,不见圣人,不知圣人之法,不顺圣人之法,不见善知识,不知善知识之法,不顺善知识之法。以观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彼人于色变易、变异,彼人因有色之变易、变异而生愁、悲、苦、忧、恼。观受是我、我以受有,我中有受、受中有我。…… 观想是我,我以想有,我中有想,想中有我。…… 观行是我,我以行有,我中有行,行中有我。…… 观识是我,我以识有,我中有识,识中有我。彼人于识变易、变异、彼人因有识之变易、变异而生愁、悲、苦、忧、恼。」
3.清晰的教义
南传佛法教义简单朴实,义理清晰,不含迷信色彩,不依赖宗教仪式,或是祈求天神护法;充分肯定个人的学习能力,循序渐进修习、彻底开发我们心灵里宝贵的智慧和慈悲;于今生人世、讲求踏实、明白因果业报的道理,寻求向善觉悟的道路;净化我们人生的生活。佛说∶「我们是业的主人,是自己业的继承人,由自己的业而生,是自己业的亲族,依自己的业支撑而活,不论我们造何种业,善的或恶的,我们必将去承担。」([增支部5.6.57])
我们修行要先了解佛法的法义,修行的次第以及修行的目的,修行目的就是要脱离烦恼和痛苦,而不是要成就什么,获得什么,只是要得到解脱而已。
消除老病死的路,这是佛发现的,世上这么多的宗教,没有一个直接处理这个大问题。佛住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世尊告诉比丘们∶ 「比丘们!有一个人在森林中迷失了,偶然发现一条古人的道路.就沿着走下去。终於发现了一座古城邑。这古城为园林所围绕,池塘里浮着美丽的莲花,那是一座令人心旷神怡的古城邑。
这个人就去禀告国王说∶大王!我在森林中迷失了,偶然发现一条古人的道路.就沿着走下去。终於发现了一座古城邑。这古城为园林所围绕,池塘里浮着美丽的莲花,那是一座令人心旷神怡的古城邑。大王可以在那边重建一个城邑。国王听了,很感兴趣,就派大臣到那里建造。后来那个城邑,人口增加,极为繁荣。
比丘们!同样的道理,我也发现正觉者所走的古道。古时正觉者所走的古道是怎样的呢?那即是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比丘们!我从这道路走,不久,就知道了老病死,也知道了老病死的缘因,灭除了老病死,和实现灭除老病死之道。
比丘们!我知道了这方法,就将这方法教示比丘、比丘尼,以及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所以这方法为许多人所知道,人口增加,极为繁荣,以至今日」([相应部12.65]城邑)
4.渐进的道阶
在[杂阿含364经](卷14,大正藏2册, p100c)里记载∶「若比丘於老、病、死。生厌、离欲、灭尽向,是名法次法向。如是生,乃至行。生厌、离欲、灭尽向,是名法次法向。」在[杂阿含27经] (卷1,大正藏2册, p005c)里记载∶「比丘!於色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如是受、想、行、识,於识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这才是正确的修行道路。
佛法修道的四个层次的开展,即是∶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次法向。这在[杂阿含843经]里称作入流分:「有四种入流分;何等为四?谓亲近善男子(善知识),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为四?谓于佛(成就)不坏净(信),于法不坏净(信),于僧不坏净(信),圣戒成就。」
在[中阿含.食经]里举出修行的次第是:「如是善人具已,便具亲近善知识;具亲近善知识已,便具闻善法;具闻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护诸根;具护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具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具七觉支已,便具明解脱;如是此明解脱展转具成。」
5.真理的显示
我们凡夫对人生的生、老、衰、病、死苦常视若无睹;佛对波斯匿王言:死亡像四座大山(老、衰、病、死)从四方面压来,无人能幸免。([相应部3.25山之比喻] Pabbatopama Sutta)就算波斯匿王出动象军、马军、步兵、军师、或以国库藏金来贿赂等,亦无能制止死王。波斯匿王听了,对世尊说∶「世尊!面临这种情况,没有什么待办的事。唯有信奉三宝,但愿尽有生之日,布施行善,累积功德。」
大乘佛法要普度众生,这是极高的行愿,让众生脱离苦海。到达涅磐的彼岸,成就佛果。但我们若不学好佛法,若不从佛的生平故事来看,就会连佛都批评了,佛只度有善根的有缘人而已,无缘的众生,佛只为他们种下将来得度的因缘吧了。佛在他的自己色身坏时,也要舍去色身而入涅磐的。佛在世时有一位大富翁摩诃丹那(Mahādanā) 的儿子,从年青到老时纵情欲乐,老时心都不能定下来,他没有遇到佛法僧三宝,更遑论解脱了。针对这曾有善根的人,佛对阿难说:「若他青年时成为比丘,必证涅槃;中年时成为比丘,会证悟阿那含果(三果),生净居天证涅槃;若老年时成比丘,会证一来果 (斯陀含)或初果(须陀洹),不再堕在四恶道。」他原本有这些善根,但他都错过了这些机缘而没珍惜。…
《为何要学习南传佛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