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为何要学习南传佛法?▪P2

  ..续本文上一页

  在[一切都在燃烧经Āditta Pariyaya Sutta]里佛为事火的三位迦叶兄弟和他们的一千位徒众这么说:「比丘们!一切都在燃烧!是什么在燃烧呢

  眼在燃烧、色相在燃烧、眼识在燃烧、眼触在燃烧、眼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在燃烧。它是如何点燃起来呢

   我宣示它是由贪欲、瞋恚、愚痴、生、老、死、愁、悲、苦、忧、恼而点燃起来。

  比丘们应如是观,圣弟子于眼生厌、于色相生厌、于眼识生厌、眼触生厌、眼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生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意识、意触、意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生厌。生厌故远离,远离故解脱,解脱故自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知道这一切都在燃烧,若能断欲念,则一切连带而来的不善心所亦得断,那么燃烧之火就熄灭了。他们听完后都证得阿罗汉果。

  6.真正的佛法

  不过不要以为南传的佛教就是最原始的佛法,原始佛法是没有记录的,完全是口语的对答,没用到文字,这在今日网络的时代已不可能。南传佛法是部派佛教时期的佛法,部派佛教的出现是因为对法与律的诠释的差别所致。虽然南传佛法也含有真正的佛法,同时比北传的佛法还要纯正的多。但世人争强好论,耗时费力。只要大家依法来修行一段时日,就再也不必多费口舌了。

  在[马血天子经](Rohitassa Sutta)里马血天子问佛有没法子到达世界以外,而不必再受生老病死之苦。佛告诉他说∶「我告诉你,朋友!这是不可能到达世界以外而不受生老病死之苦,然后再生的。但同时,只有结束生老病死之苦,才能到达世界以外。而就在你这有见识的六尺之躯,我宣言,这就是世界,世界的起源,世界的灭,以及导至这世界的灭之道。」

  佛说∶「善男子,难道你没见过这世上的男人或女人,年长,八十,九十,或百岁,衰弱,突脊,弯曲,扶着拐杖,步履蹒跚,动摇,青春早已逝去,牙齿脱落,头发银白,秃头,皮皱,手脚充满斑点。难道你没想过你将来也要老去,逃脱不了这厄运吗?

  善男子,难道你没见过这世上的男人或女人,长期卧病,为病所困,极重病,卧在自己的尿粪中,要他人扶着起来,要他人帮他躺下。难道你没想过你将来也要生病,逃脱不了这厄运吗?

  善男子,难道你没见过这世上的死去的男人或女人,死了一天,两天,或三天,肿胀,青瘀色,腐坏。难道你没想过你将来也要死去,逃脱不了这厄运吗?」(增支部III.35)

  佛在[长部.22大念处经]里说:「诸比丘!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身,受,心,法念处)。」正念能制止我们日常混杂不净之念,不善之心,调御我们身、口、意的行为,时时刻刻以正念检讨我们的一心一意,一言一语,一举一动,使心安定下来,驯服它不再攀缘,防止贪、瞋、痴等诸烦恼的生起,以及和它连带而生的忧悲苦恼,带给我们生命的安乐与喜悦,并能亲身体证圣法的道与果。在[相应部.念处相应]戒住品33经中佛又说:「若有得于此四念处者,乃正得于顺苦尽之圣道。」

  佛说∶「因它们是机件的组合,故名为“车”;同样的道理,因五蕴的组合,故名为“人”。」([相应部5.10])佛比喻五蕴说: 「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焰(所生的海市蜃楼),行如芭蕉,识如幻。」([相应部22.95])何以故?色如聚沫,因为色不坚实不能捏成之不净物聚故。受如水泡,因有暂时之苦乐故。想如阳焰,因为日出而热,水气所生的假相故。行如芭蕉之干,因为无真实心髓故。识如幻,因为变幻欺诈故。

  南传佛法尊崇长老(Thera),但佛说∶「不以头灰白,而称为长老(Thera,受比丘戒十年以上) ,彼年纪虚长,徒有长老名。实知四圣谛,持戒不杀生,弃除诸垢秽,是名真长老。」(南传法句经260,261偈) 大家不要被外相迷惑了,不要被假名弄胡涂了,真正的佛法要从自心去找,发掘它,才能得到真正的宝藏。

  论里指出真正的佛法是∶「此中有二种正法∶一世俗正法。二胜义正法。世俗正法谓名句、文、身:即素怛缆(Sutta经)、毘柰耶(Vinaya律)、阿毘达磨(Abhidhamma论)。胜义正法谓圣道∶即无漏根(无贪嗔痴)、力(五力)、觉支(七觉支)、道支(八圣道分)。」([大毘婆沙论](卷183,大正藏 27册, p917c))经有南传的五尼卡雅(Nikaya:Digha Nikaya [长部],Majjhima Nikaya [中部], Anguttara Nikaya [增支部], Samyutta Nikaya [相应部], Khuddaka Nikaya [小部]。)以及汉传的四阿含∶[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不过汉传阿含除了[杂阿含]在引用时须要谨慎一点。律有[律藏 Vinaya Pitaka] 。论有[法集论],[分别论],[界论],[人施设论],[论事],[双论],[发趣论],[清净道论]等。

  在〔大般涅槃经〕里佛对阿难陀说∶「阿难!汝等当自为洲,汝等当自归依,勿他归依。当以法为洲,以法为归依。阿难!不论是现在,或是在我死后,作为我的弟子,要能自为洲,要能以法为洲,和以法为依止。.....若他们能够用心修行,将会得最高的解脱。」

  7.恶业的净化

  佛陀以布的比喻告诉比丘众说∶「比丘们!你们知道贪欲是心的污染,就必须努力舍离它;知道瞋恚是心的污染,就必须清净它。即使是脏布放在清水中洗,也能成为清洁的布。金矿石必须放在溶炉里溶化,才能得到纯净的黄金。」([中部]7,[布喻经])

  佛陀告诉询问的婆罗门伤歌逻说∶「假使有一个水盆,若水染有红色或青色,就不能把原来的脸色反映出来。同样的,人心若为贪欲所染,因为心不清净,将无法洞察真相。若水被烧开而沸腾,也不能把原来的脸色反映出来。同样的,人心若为瞋恚所烧,因为心不清净,将无法洞察真相。若水盆浮满水草,也不能把原来的脸色反映出来。同样的,人心若为愚痴所盖,因为心不清净,将无法洞察真相。..... 同样的,人心若不为贪欲所染,不为瞋恚所烧,不为愚痴所盖,随时都能把真相反映出来。」([相应部46.55]伤歌逻)要能对诸现象有正见,我们必须消除内心的污垢。

  根据[相应部IV.72经](Malunkya Sutta)佛指出:「在看、听、想时,即刻观照,连续的意门所引起的执著,就无法生起。」由正念的生起,才能对意门所引起的执著,依正法来对治,才能舍弃烦恼。

  8.道果的证取

  在[增一阿含经] (卷33) T02, p0729c(三)中佛对诸比丘说∶「彼云何七事水喻而似人(以水来比喻人)

   1.犹如有人没在水底。

  2.如复有人暂出水还没。

  3.如复有人出水观看。

  4.如复有人出头而住。

  5.如复有人於水中行。

  6.如复有人出水而欲到彼岸。

  7.如复有人已到彼岸。

  是谓,比丘!七事水喻出现於世。

  1.彼云何人没在水底而不得出。於是,或有一人不善之法,遍满其体,当经历劫数。不可疗治,是谓此人没在水底。(继续轮回)

  2.彼何等人出水还没。或有一人信根渐薄,虽有善法而不牢固,彼身,口,意行善;後复身,口,意行不善法。身坏命终,生地狱中,是谓此人出水还没。(生地狱中)

  3.彼何等人出水观看。於是,或有人有信善根,身,口,意行,更不增益其法,自守而住,彼身坏命终,生阿须伦中,是谓此人出水而观。(生阿修罗中)

  4.彼何等人出水住者。於是,或有人有信精进,断三结使,更不退转,必至究竟成无上道,是谓此人出水而住。(断三结,更不退转,七次回来人天中修行)

  5.彼何等人欲渡水者。於是,或有人信根精进,恒怀惭愧,断三结使,淫,怒,痴薄,来至此世而断苦际,是谓此人欲渡水者。(一来果)

  6.彼何等人欲至彼岸。或有人信根精进,断下五结,成阿那含,即彼般涅槃,更不来此世,是谓此人欲至彼岸者也。(不来果)

  7.何等人已至彼岸者。於是,或有一人,信根精进而怀惭愧,尽有漏成无漏,於现法中而自娱乐,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於此无馀涅槃界而般涅槃,是谓此人已渡彼岸者也。(阿罗汉)

  是谓,比丘!有此七人水喻向汝等说。诸佛世尊所应修行接度人民,今已施行,当在闲居静处,若在树下,当念坐禅,勿起懈怠,此是我之教诲。」

  五下分结是指五种烦恼,即怀疑,戒禁区,身见,贪与嗔。我们看看自己的心,是不是有许多的烦恼和不善之心,这些都是继续轮回和生地狱之因,唯有认真的修行才能断除,空谈都是费时的。

  [佛教朝暮课诵]∶「若人以佛法僧为皈依,由于正确的智慧,得见于四圣谛。

  那即是见到苦,苦生起的原因,苦的熄灭及导致苦熄灭的八支圣道。这才是最安稳的皈依处,这才是无上的皈依处,像这样皈依的人,能解脱一切苦。」

  法増比丘,澳洲悉尼,12/11/2007

  

  

《为何要学习南传佛法?》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邪见的厉害性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