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見的厲害性
法增比丘
世間人缺乏正見,被邪見(Ditthi)稠林所重重圍困住,不能對世間有如實的知見。因此上自國王總統,下至凡夫庶子,常爲自己的邪見所困惑擾亂,言行也因而不正。世間人多具邪信,信奉各種神祉,有些雖有皈依,但不持戒,若遇到重大的挫折和苦惱,才來佛廟焚香禮拜,禱告佛菩薩祈請保佑。他們心中對佛的觀念是把他當神一樣看待,而不是當佛是正等正覺者。
正見有兩種;世間與出世間。世間正見是知道有善有惡,有業有報,有前生今世,有凡夫有聖者。出世間正見是指能正觀四聖谛,即能正確地見到苦,苦生起之因、苦之滅和苦滅之道;要是不能如實見到苦,因此知見不正,就不知苦,也就不能見到苦生之因,更遑論苦之滅與苦滅之道了;此外,還要能正觀緣起,以及以叁法印正觀一切現象及名色法。
邪見是不善法,在佛法上也叫做邪見漏(Āsava),邪見暴流(Oghā),邪見取(Upādānā),邪見隨眠(潛在傾向Anusaya),邪見結(Samyojanāni),邪見煩惱(Kilesa)等。
邪見是肯定出現在四種與邪見相應的貪根心裏,它是一種對五蘊(色、受、想、行、識)執著的不善心所,[阿毗達摩論]解釋它是一種錯誤見解。其特相是不明智地分析事物,作用是錯誤地認爲行法是常,是樂,是有我,是淨。它的現起是錯誤的理解或相信,近因是不願見聖者等。
要澈底破除這些邪見,要從叁個層次來解決;(1) 認知我是五蘊,和五蘊的變易;(2) 要能感受到五蘊無常變遷的苦;(3) 要會觀照五蘊現象的因果關系,證知“無我”。
四顛倒
佛法裏所說的涅槃就與凡夫所持的錯誤觀念(四顛倒)相對。凡夫把世間的事物的無常看成是常,這叫“常顛倒”;他們甚至要把涅槃想象成是一種清淨國土境界,修行完後去到那兒享受長生不死的快樂。凡夫把世間的衆苦當成快樂,這叫“樂顛倒”;成天到處見得到的生老病死苦都視若無睹。凡夫把身體與種種不淨之物看成是淨,這叫“淨顛倒”;天天洗啊扮啊抹啊掃啊,要把身體與地方整理幹淨,卻忘了思惟這身與物的本質是不淨。凡夫把無我的事物當成有我,這叫“我顛倒”;這邪見(六十二邪見)把我們緊緊地束縛在叁界裏,不得出離,也無能證悟涅槃。
身心是我(五蘊是我)
無聞凡夫以邪見故,見五蘊是我,屬于我,每一世從懂事那一天開始,天天以我爲出發點來看世間,分別自我與外在世界兩方,常常因而生起我見與我隨見,想要于變易的五蘊,求得安穩,妄想要控製變易的現象,但往往事與願違,于是在逆境時心中産生愁悲苦憂惱。
佛說:諸比丘!愁、悲、苦、憂、惱由何而生?由何而現耶?諸比丘!于此處有無聞之凡夫,不見聖人,不知聖人之法,不順聖人之法,不見善知識,不知善知識之法,不順善知識之法。以觀色是我(身體是我),我以色有(我是身體而存在),我中有色(我中存在身體),色中有我(身體中存在我)。彼人于色變易、變異,彼人因有色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觀受是我、我以受有,我中有受、受中有我。……觀想是我,我以想有,我中有想,想中有我。……觀行是我,我以行有,我中有行,行中有我。……觀識是我,我以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彼人于識變易、變異、彼人因有識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相應部]蘊相應,自洲品第一經。)
因爲執取身心是我的結果,由自我推廣到錯誤地認爲世間有我的存在,我在體驗這世間,而妄覺我是不變易的,因而不去觀察這身心的變易。
這五蘊的變易,是我們所要認知的最重要的道理,即是“無常”,也是認知自己的第一步。
世間是樂處
從認知“無常”,我們才會感受到無常變遷的苦,這才是認知自己的第二步。
佛言:「失眠者夜長,倦困者路長(Yojana由旬,印度古長度,一由旬約14公裏多),愚人不知法,生死輪回長。
」 ([南傳法句經新譯]60偈)愚人不知苦, 不知出離,就像螞蟻黏著糖一樣,也像狗被綁在柱子,一直繞著柱子轉一般。許多發生在我們周圍的各種苦與悲慘之事都視若無睹,乃至自己身受之苦也都忘得一乾二淨。
下面我們看佛如何引導輸屢那生起正見與觀智,以下舉[相應部]的經文,讀者可慢慢看慢慢想:
「(佛問:)輸屢那!汝意如何?色(各種物體,包括身體)是常耶?是無常耶?
(輸屢那答:)大德!是無常。
(佛問:)若是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輸屢那答:)大德!是苦。
(佛問:)若無常、苦、變易之法,得觀此(色身),而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輸屢那答:)大德!不也。
(佛問:)受是常耶?是無常耶?
(輸屢那答:)大德!是無常。
(佛問:)若是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輸屢那答:)大德!是苦。
(佛問:)若無常、苦、變易之法,得觀此(受),而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輸屢那答:)大德!不也。……
(佛問:)想是常耶?是無常耶?
(輸屢那答:)大德!是無常。
(佛問:)若是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輸屢那答:)大德!是苦。
(佛問:)若無常、苦、變易之法,得觀此(想),而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輸屢那答:)大德!不也。
(佛問:)行是常耶?是無常耶?
(輸屢那答:)大德!是無常。
(佛問:)若是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輸屢那答:)大德!是苦。
(佛問:)若無常、苦、變易之法,得觀此(行),而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輸屢那答:)大德!不也。
(佛問:)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輸屢那答:)大德!是無常。
(佛問:)若是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輸屢那答:)大德!是苦。
(佛問:)若無常、苦、變易之法,得觀此(識),而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輸屢那答:)大德!不也。
(佛言:)輸屢那!是故于此處,所有色之過去(過去之色)、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者,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應以如是之正慧如實見。
(佛言:)所有受之過去(過去之受)……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應以如是正慧如實見。
(佛言:)所有想之過去(過去之想)……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應以如是正慧如實見。
(佛言:)所有行之過去(過去之行)……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應以如是正慧如實見。
(佛言:)所有識之過去(過去之識)……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應以如是正慧如實見。
(佛言:)輸屢那!如是有聞之聖弟子,厭患于色,厭患于受,厭患于想,厭患于行,厭患于識。厭患而離(欲),離欲故解脫,令解脫故謂解脫智生;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相應部]蘊相應,四十九經)
一個行者若如實的去觀照五蘊,從而知道它們是無常的現象,才會厭患于色,厭患于受,厭患于想,厭患于行,厭患于識。因厭患而離欲,因離欲故心才解脫,心解脫故才生起解脫智。照著上述佛說的長期持之以恒的去觀照五蘊,至少能證初果,七往返天上人間,就能證阿羅漢果。正見是能見到五蘊是五蘊,即是色、受、想、行、識而已,只是法而無他物,非人、非我、非我所、非我中蘊、非蘊中我。並以所有五蘊的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等十一種情況如實知見這五蘊是因緣生,因緣滅;五蘊是現象而已,並無作者,也無受者。
常見與斷見
衆生執著于常見,認爲生命長存,肉體雖然死了,但是精神與靈魂永遠活著,甚至藉由一些宗教師的邪說而相信精神與靈魂可以去到造物主或萬能的神那兒的天國而得永生。
但是佛洞察這身心的真相而告訴我們 : “觀此粉飾身,瘡(九瘡:雙目、雙耳、雙鼻孔、口及大小便孔)肉與骨聚,身病心妄想,無常不久存。”([南傳法句經新譯]147偈)又說 : “諸行皆無常,以慧觀照時,心厭離于苦(五蘊苦),此道達清淨。諸行(一切造作)皆是苦,以慧觀照時,心厭離于苦,此道達清淨。諸法(五蘊khandhā)皆無我,以慧觀照時,心厭離于苦,此道達清淨。”([南傳法句經新譯]277-279偈) 一切事物的發生與出現皆依賴因緣,一切事物的消失與毀滅也皆依賴因緣。在這世上壓根兒沒有永遠不滅的事物或衆生。
又衆生執著于斷見,認爲人死了就一切都結束了,但是輪回的現象鐵證如山,甚至現代的心理醫生,還應用催眠的方法來套出病人過去世的痛苦經曆,從而爲病人作心理治療。因此說明了輪回的現象而證明斷見的錯誤。
這裏舉佛爲迦旃延開示的語錄來說明:
「世尊!如世尊說正見。如何正見?雲何世尊施設正見?
佛告撒陀迦旃延:世間有二種依,若有、若無,爲取所觸,取所觸故,或依有、或依無。(世人依有或無兩種觀念來看或執取事物。)
若無此取者,心境系著使(爲煩惱所使)不取、不住、不計我。苦生而生,苦滅而滅,于彼(現象)不疑、不感,不由于他,而自知,是名正見,是名如來所施設正見。
所以者何?世間集(現象的生起)如實正知見,若世間無者不有(…
《邪見的厲害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