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邪見的厲害性▪P2

  ..續本文上一頁世上本來沒有的不會有);世間滅(現象的消失)如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者無有(世上本來有的不可能沒有),是名離于二邊,說于中道。

  

  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雜阿含],叁零一經,或[相應部]因緣相應,十五經。)

  

  一切的現象包括衆生皆應因緣而生滅,佛法的十二因緣是說明衆生輪回的真相,衆生緣于無明,而起造作,造作已把所作善惡之業儲藏于八識田裏,因此死後識又再投胎受報去,修行的人是依修持八正道而把業滅盡,沒有儲藏的業識就再也沒有輪回的動力,因此就寂滅而涅槃了。

  

  我見

  

  這裏舉兩則有關轉世的識是否同一個人來闡明佛的說法:

  

  「佛告仙尼,我諸弟子聞我所說,不悉解義而起慢無間(我慢連續)等;非無間等故(若非無間的緣故),慢則不斷,慢不斷故,舍此陰(蘊)已,與(余)陰相續生。

  

  是故,仙尼!我則記說,是諸弟子身壞命終,生彼彼處。(彼人的識轉世去某某處。) 所以者何?以彼有余慢故(還有我的觀念存在)。

  

  仙尼!我諸弟子于我所說,能解義者,彼于諸慢得無間(看到我慢的相續)等;得無間等故,諸慢則斷;諸慢斷故,身壞命終,更不相續。仙尼!如是弟子我不說彼舍此陰已,生彼彼處。(能舍棄識的不再轉世。)所以者何?無因緣可記說故。欲令我記說者,當記說:彼斷諸愛結,永離有結,正意解脫,究竟苦邊。

  

  我從昔來至今現在,常說慢過、慢集、慢生、慢起,若于慢無間等觀,衆苦不生。」([雜阿含],一零五經)

  

  要知我慢的過患、原因、生起,于我慢常無間斷的觀察,不給我慢有機會侵入。斷棄我慢與識的行者不再轉世。我慢不斷的行者的識又再轉世去某某處。

  

  有一次因爲嗏帝比丘起了邪見,佛喚他來問:

  

  「世尊問曰:何者識耶?

  

  嗏帝比丘答曰:世尊,謂此識說,覺、作、教作、 起、等起,謂彼作善惡業而受報也。

  

  世尊诃曰:嗏帝,汝雲何知我如是說法?汝從何口聞我如是說法?汝愚癡人,我不一向說,汝一向說耶(記住我的話)?汝愚癡人,聞諸比丘共诃汝時,應如法答,我今當問諸比丘也。

  

  于是,世尊問諸比丘:汝等亦如是知我如是說法,今此識,往生不更異耶?

  

  時諸比丘答曰:不也。

  

  世尊問曰:汝等雲何知我說法?

  

  諸比丘答曰:我等知世尊如是說法,識因緣故起,世尊說識因緣故起,識有緣則生,無緣則滅,我等知世尊如是說法。」([中阿含,嗏帝經])

  

  愚癡無聞衆生執著識是我,就像上述的嗏帝比丘一般。不然就執著死後去一個天國或佛國,這些都是屬于邪見,因此死後又再轉世投胎受報去了。(這裏不是在誹謗淨土法門)

  

  倒見

  

  一切的顛倒見是輪回的動力。在[雜阿含]九六二經裏談到的”十四無記” 是顛倒見:

  

  「佛告婆蹉種出家: 若作是見:

  

  (1)世間常。此則真實,余則虛妄者,此是倒見,此是觀察見,此是動搖見,此是垢汙見,此是結見。是苦,是閡(障礙),是惱,是熱,見結所系。愚癡無聞凡夫于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生。

  

  婆蹉種出家,若作是見:

  

  (2)世間無常。

  

  (3)(世間)常無常。

  

  (4)(世間)非常非無常。

  

  (5)(世間)有邊。

  

  (6)(世間)無邊。

  

  (7)(世間有)邊無邊。

  

  (8)(世間)非有邊非無邊。

  

  (9)是命是身。

  

  (10)命異身異(身與命分開)。

  

  (11)如來有後死(死後有)。

  

  (12)(如來)無後死(死後無)。

  

  (13)(如來)有無後死(死後有與無)。

  

  (14)(如來)非有非無後死(死後非有非無)。此是倒見。乃至憂、悲、惱苦生。

  

  婆蹉種出家白佛: 瞿昙(喬達摩Gotama) ! 何所見

  

  

  佛告婆蹉種出家: 如來所見已畢(無見)。婆蹉種出家。然如來見。謂見此苦聖谛,此苦集聖谛,此苦滅聖谛,此苦滅道迹聖谛。作如是知,如是見已。于一切見,一切受,一切生,一切我,我所見,我慢系著使。斷滅,寂靜,清涼,真實。如是等解脫。比丘! 生者不然(燃)。不生亦不然(燃) 。

  

  婆蹉白佛: 瞿昙! 何故說言生者不然(燃)

  

  

  佛告婆蹉: 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婆蹉! 猶如有人于汝前然(燃)火,汝見火然(燃)不

   即于汝前火滅。汝見火滅不

  

  

  婆蹉白佛: 如是。瞿昙!

  

  佛告婆蹉: 若有人問汝,向者(剛才)火然(燃),今在何處

   爲東方去耶

   西方

   南方

   北方去耶

   如是問者,汝雲何說

  

  

  婆蹉白佛: 瞿昙! 若有來作如是問者,我當作如是答,若有于我前然(燃)火,薪草因緣故然(燃)。若不增薪,火則永滅,不複更起。東方,南方,西方,北方去者,是則不然(不是這樣)。

  

  佛告婆蹉: 我亦如是說,色已斷已知。受、想、行、識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棕榈樹),無複生分,于未來世永不複起。若至東方,南,西,北方,是則不然(不是這樣)。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永滅。」

  

  那些執著于十四無記的都對理解佛說的道理無益,對梵行無益,也非正知正見,不正向涅槃。同時執持于這些的人都還有色的見,還受五蘊的束縛,還有貪欲的火在燃燒著。佛與阿羅漢們就像不增添薪草的死火堆一樣,火並不去到任何地方, 火已永滅。對涅槃的認識也應如是。

  

  有智慧的弟子現觀諸蘊的生滅,不執持有一個常恒不變的我在受善惡之報,在生命完結時,放下一切的顛倒見而涅槃寂滅,不再回來受苦。由此可知,正見是智慧的培育,它是與無明背道而馳的。這麼做才能生起如實正見。

  

  在七清淨法裏的第叁清淨的“見清淨”是以分辨四界,叁十二身分(或四十二身分),十二處、十八界及五蘊等,通過觀照而能清楚的見到並確定名與色,從而消除「我」的邪見,所以叫做“見清淨”。通過辨別“人”只是因緣而生的名色法,並無一個主宰的“我”的存在。這觀智也叫名色分別智(Nāmarūpa vavatthānañāņa)。達到這一觀智的行者會以名色爲他(她)的老師,作他的歸依處,並自己體驗“法”而知見清淨。

  

  戒禁取

  

  戒禁取是修道的人最常犯的法執,它是一種邪見心所。戒禁取是誓願執取于某些戒法(指非佛所訂立的),如牛戒、牛禁戒、素食戒、蓄長發戒、蹲踞戒、四肢爬行戒、執著于誦梵文或巴利文的經文、修行的祭典與儀式如拜火、火供、殺牲畜來祭祀、或砍人的手指作指鬘如鴦鸠摩羅(Angulimala)的邪修行等。衣著的禁戒,由誓願執取于某些邪戒而得清淨,由誓願執取于某些禁例而得清淨,由誓願執取某些禁戒而得清淨的種種顛倒執著。

  

  戒禁取邪見是許多學佛者的要害,這是當他們的心轉向求道時,他們依世俗的想法來行道,不是依聖道的正見與正思惟配合來行聖道,因此生起諸多不正見不正思惟,以邪精進而執取某種外表形式的邪道法來修行。

  

  佛對向他詢問的迦羅摩人說(迦羅摩經, 增支部卷一):

  (1) 不可聽信他人多次口傳的。

  (2) 不要盲從傳統。

  (3) 不要妄聽謠言。

  (4) 不要肯定經書所記載的。

  (5) 不可相信符合羅輯的。

  (6) 不要依賴哲理。

  (7) 不可單憑常理或外相。

  (8) 不可執持你喜愛的任何見解和意見。

  (9) 不可因某事物似有可能而信以爲真。

  (10) 不可考慮因爲這沙門是我們的導師。

  

  戒禁取者就犯了上述的(2), (4), (5), (6), (7), (8), (10)的七條。

  

  根據[梵網六十二見經Brahmajala Sutta]裏佛提出的六十二見,其中十八見屬于過去事,四十四見屬于未來事。一個戒禁取者至少執取一半以上(即叁十見以上)。

  

  那是執取我是有色或無色的常見、亦不有色亦不無色爲有我見、天爲常人間爲無常見、我與世界有限無限見、亦不有限亦不無限爲有我見、有後世見無後世見、一想爲有我見、少思想爲有我見、種種思想爲有我見,無量思想爲有我見、樂爲有我見、苦爲有我見、苦樂爲有我見、不苦不樂爲有我見、有善惡之殃福或無善惡之殃福見、何所善何所惡見(聖者對善惡均放卻)、當行何等不當行何等見、何所惡道何所善道見、當作何等行爲苦見、當作何等行爲樂見、教某人當如是見、教余人當如是見、當如是不如是見、亦當如是亦不如是見、不如是亦當如是亦不如是見、執著于死後四大碎敗滅盡無後世的斷見、死後更有我在欲天或色界天後世不複生死之見、死後去色無色處後世不複生死見、死後住無量虛空處後世不複生死見、死後住無量識處後世不複生死見、死後住無所有處後世不複生死見、死後住非想非無想處後世不複生死見、現在世俗的涅槃見如以各四禅定爲滅盡之境後世不複生死之見等常見。

  

  因此裝著金銀珍寶、食失其時(過午食),受男女奴婢,受雞羊豬,受樹果菜園自取食之,受人信施複共诤訟,雜香塗身,作畜生業,作咒說,作鬼神事,預蔔吉凶,不離五蓋(貪欲、瞋恚、疑、昏沈睡眠、掉舉惡作)塵勞,爲諸惡不善法擾亂其志,少知不多聞,誹謗如來,執持邪道。就像…

《邪見的厲害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南傳法句經新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