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世上本来没有的不会有);世间灭(现象的消失)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有者无有(世上本来有的不可能没有),是名离于二边,说于中道。
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杂阿含],三零一经,或[相应部]因缘相应,十五经。)
一切的现象包括众生皆应因缘而生灭,佛法的十二因缘是说明众生轮回的真相,众生缘于无明,而起造作,造作已把所作善恶之业储藏于八识田里,因此死后识又再投胎受报去,修行的人是依修持八正道而把业灭尽,没有储藏的业识就再也没有轮回的动力,因此就寂灭而涅槃了。
我见
这里举两则有关转世的识是否同一个人来阐明佛的说法:
「佛告仙尼,我诸弟子闻我所说,不悉解义而起慢无间(我慢连续)等;非无间等故(若非无间的缘故),慢则不断,慢不断故,舍此阴(蕴)已,与(余)阴相续生。
是故,仙尼!我则记说,是诸弟子身坏命终,生彼彼处。(彼人的识转世去某某处。) 所以者何?以彼有余慢故(还有我的观念存在)。
仙尼!我诸弟子于我所说,能解义者,彼于诸慢得无间(看到我慢的相续)等;得无间等故,诸慢则断;诸慢断故,身坏命终,更不相续。仙尼!如是弟子我不说彼舍此阴已,生彼彼处。(能舍弃识的不再转世。)所以者何?无因缘可记说故。欲令我记说者,当记说:彼断诸爱结,永离有结,正意解脱,究竟苦边。
我从昔来至今现在,常说慢过、慢集、慢生、慢起,若于慢无间等观,众苦不生。」([杂阿含],一零五经)
要知我慢的过患、原因、生起,于我慢常无间断的观察,不给我慢有机会侵入。断弃我慢与识的行者不再转世。我慢不断的行者的识又再转世去某某处。
有一次因为嗏帝比丘起了邪见,佛唤他来问:
「世尊问曰:何者识耶?
嗏帝比丘答曰:世尊,谓此识说,觉、作、教作、 起、等起,谓彼作善恶业而受报也。
世尊诃曰:嗏帝,汝云何知我如是说法?汝从何口闻我如是说法?汝愚痴人,我不一向说,汝一向说耶(记住我的话)?汝愚痴人,闻诸比丘共诃汝时,应如法答,我今当问诸比丘也。
于是,世尊问诸比丘:汝等亦如是知我如是说法,今此识,往生不更异耶?
时诸比丘答曰:不也。
世尊问曰:汝等云何知我说法?
诸比丘答曰:我等知世尊如是说法,识因缘故起,世尊说识因缘故起,识有缘则生,无缘则灭,我等知世尊如是说法。」([中阿含,嗏帝经])
愚痴无闻众生执着识是我,就像上述的嗏帝比丘一般。不然就执着死后去一个天国或佛国,这些都是属于邪见,因此死后又再转世投胎受报去了。(这里不是在诽谤净土法门)
倒见
一切的颠倒见是轮回的动力。在[杂阿含]九六二经里谈到的”十四无记” 是颠倒见:
「佛告婆蹉种出家: 若作是见:
(1)世间常。此则真实,余则虚妄者,此是倒见,此是观察见,此是动摇见,此是垢污见,此是结见。是苦,是阂(障碍),是恼,是热,见结所系。愚痴无闻凡夫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生。
婆蹉种出家,若作是见:
(2)世间无常。
(3)(世间)常无常。
(4)(世间)非常非无常。
(5)(世间)有边。
(6)(世间)无边。
(7)(世间有)边无边。
(8)(世间)非有边非无边。
(9)是命是身。
(10)命异身异(身与命分开)。
(11)如来有后死(死后有)。
(12)(如来)无后死(死后无)。
(13)(如来)有无后死(死后有与无)。
(14)(如来)非有非无后死(死后非有非无)。此是倒见。乃至忧、悲、恼苦生。
婆蹉种出家白佛: 瞿昙(乔达摩Gotama) ! 何所见
佛告婆蹉种出家: 如来所见已毕(无见)。婆蹉种出家。然如来见。谓见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作如是知,如是见已。于一切见,一切受,一切生,一切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断灭,寂静,清凉,真实。如是等解脱。比丘! 生者不然(燃)。不生亦不然(燃) 。
婆蹉白佛: 瞿昙! 何故说言生者不然(燃)
佛告婆蹉: 我今问汝,随意答我。婆蹉! 犹如有人于汝前然(燃)火,汝见火然(燃)不
即于汝前火灭。汝见火灭不
婆蹉白佛: 如是。瞿昙!
佛告婆蹉: 若有人问汝,向者(刚才)火然(燃),今在何处
为东方去耶
西方
南方
北方去耶
如是问者,汝云何说
婆蹉白佛: 瞿昙! 若有来作如是问者,我当作如是答,若有于我前然(燃)火,薪草因缘故然(燃)。若不增薪,火则永灭,不复更起。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去者,是则不然(不是这样)。
佛告婆蹉: 我亦如是说,色已断已知。受、想、行、识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棕榈树),无复生分,于未来世永不复起。若至东方,南,西,北方,是则不然(不是这样)。甚深广大,无量无数永灭。」
那些执着于十四无记的都对理解佛说的道理无益,对梵行无益,也非正知正见,不正向涅槃。同时执持于这些的人都还有色的见,还受五蕴的束缚,还有贪欲的火在燃烧着。佛与阿罗汉们就像不增添薪草的死火堆一样,火并不去到任何地方, 火已永灭。对涅槃的认识也应如是。
有智慧的弟子现观诸蕴的生灭,不执持有一个常恒不变的我在受善恶之报,在生命完结时,放下一切的颠倒见而涅槃寂灭,不再回来受苦。由此可知,正见是智慧的培育,它是与无明背道而驰的。这么做才能生起如实正见。
在七清净法里的第三清净的“见清净”是以分辨四界,三十二身分(或四十二身分),十二处、十八界及五蕴等,通过观照而能清楚的见到并确定名与色,从而消除「我」的邪见,所以叫做“见清净”。通过辨别“人”只是因缘而生的名色法,并无一个主宰的“我”的存在。这观智也叫名色分别智(Nāmarūpa vavatthānañāņa)。达到这一观智的行者会以名色为他(她)的老师,作他的归依处,并自己体验“法”而知见清净。
戒禁取
戒禁取是修道的人最常犯的法执,它是一种邪见心所。戒禁取是誓愿执取于某些戒法(指非佛所订立的),如牛戒、牛禁戒、素食戒、蓄长发戒、蹲踞戒、四肢爬行戒、执着于诵梵文或巴利文的经文、修行的祭典与仪式如拜火、火供、杀牲畜来祭祀、或砍人的手指作指鬘如鸯鸠摩罗(Angulimala)的邪修行等。衣着的禁戒,由誓愿执取于某些邪戒而得清净,由誓愿执取于某些禁例而得清净,由誓愿执取某些禁戒而得清净的种种颠倒执着。
戒禁取邪见是许多学佛者的要害,这是当他们的心转向求道时,他们依世俗的想法来行道,不是依圣道的正见与正思惟配合来行圣道,因此生起诸多不正见不正思惟,以邪精进而执取某种外表形式的邪道法来修行。
佛对向他询问的迦罗摩人说(迦罗摩经, 增支部卷一):
(1) 不可听信他人多次口传的。
(2) 不要盲从传统。
(3) 不要妄听谣言。
(4) 不要肯定经书所记载的。
(5) 不可相信符合罗辑的。
(6) 不要依赖哲理。
(7) 不可单凭常理或外相。
(8) 不可执持你喜爱的任何见解和意见。
(9) 不可因某事物似有可能而信以为真。
(10) 不可考虑因为这沙门是我们的导师。
戒禁取者就犯了上述的(2), (4), (5), (6), (7), (8), (10)的七条。
根据[梵网六十二见经Brahmajala Sutta]里佛提出的六十二见,其中十八见属于过去事,四十四见属于未来事。一个戒禁取者至少执取一半以上(即三十见以上)。
那是执取我是有色或无色的常见、亦不有色亦不无色为有我见、天为常人间为无常见、我与世界有限无限见、亦不有限亦不无限为有我见、有后世见无后世见、一想为有我见、少思想为有我见、种种思想为有我见,无量思想为有我见、乐为有我见、苦为有我见、苦乐为有我见、不苦不乐为有我见、有善恶之殃福或无善恶之殃福见、何所善何所恶见(圣者对善恶均放却)、当行何等不当行何等见、何所恶道何所善道见、当作何等行为苦见、当作何等行为乐见、教某人当如是见、教余人当如是见、当如是不如是见、亦当如是亦不如是见、不如是亦当如是亦不如是见、执着于死后四大碎败灭尽无后世的断见、死后更有我在欲天或色界天后世不复生死之见、死后去色无色处后世不复生死见、死后住无量虚空处后世不复生死见、死后住无量识处后世不复生死见、死后住无所有处后世不复生死见、死后住非想非无想处后世不复生死见、现在世俗的涅槃见如以各四禅定为灭尽之境后世不复生死之见等常见。
因此装着金银珍宝、食失其时(过午食),受男女奴婢,受鸡羊猪,受树果菜园自取食之,受人信施复共诤讼,杂香涂身,作畜生业,作咒说,作鬼神事,预卜吉凶,不离五盖(贪欲、瞋恚、疑、昏沈睡眠、掉举恶作)尘劳,为诸恶不善法扰乱其志,少知不多闻,诽谤如来,执持邪道。就像…
《邪见的厉害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