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邪见的厉害性▪P3

  ..续本文上一页诸鱼于少水小泉中,为捕鱼人以罗网捕捉不得出生死。诸异道人,佛在世时能善为解说,诸天及人民悉能开解;在佛灭后,不能得见。若能断得戒禁取,至少可以消除一半以上的这些邪见。

  

  众多之邪见

  

  这三界里的一切存在,欲有、色有与无色有。欲有是有情欲的存在,色有是有物质的色身与感受的存在,无色有是无物质的色身与感受而只有识的存在。这种存在是因为执取而产生的。一位有智者观万象如看着镜中的映象,生时生,灭时灭,来来去去,不予挂念执取。但众生对外在的现象的差别心生邪思惟,而起执取。心一起执取,这虚幻的外象就变为实有,执着使心里想的存在转变为实际境界的存在。就如此从心理的有变为物理的有。

  

  心理的有的执取就是欲取、见取、戒禁取和我语(我论)取等四取。前一种是贪心所, 而后三种是与邪见心所相应。

  

  欲取是对色、声、香、味、触、法所生的渴爱, 而分欲爱、有爱、无有爱。欲爱是享受于眼前的所缘,有爱是对所缘生起恒常的常见,无有爱是对所缘生起断灭的断见。如此而细分为十八种爱欲取,依内色外色而有三十六,再依过去、现在、未来而详分为一百零八种欲取。

  

  执取于见是见取,见即是取,如“我是常”,“世间是常”等见,是见取。

  

  戒禁取详见上段。

  

  我语(我论)取是指愚痴无闻凡夫对五蕴的颠倒看法的执取(颠倒见),如色是我、我有色(色是我所)、色在我中、我在色中的四种,加上受、想、行、识共二十种的无智的执取,这要对色取蕴有正确的了解。这种心理的执取与物理的有的关系,佛以缘起法否定了自我的存在(有)。是故若要断除有,就要断除无智的执取。

  

  凡夫都是在执取于外境与五取蕴;我语取(有二十种)是对身的错误见解,邪见取是执取常见或断见或无作见等,戒禁取是对修道法的错误执取,欲取是对色与非色的执取,它是贪心所的表现方式,与八贪心相应;后三取是邪见心所的表现方式。欲取的因要在阿罗汉道才断除;戒禁取是粗分的,所以在须陀洹(Sotapana)道时断除。凡夫为了欲取而执取于祭典与仪式,故邪见取与戒禁取产生,这三种是与瞋和痴四心相应,它们都在须陀洹道时断除。

  

  烦恼

  

  我们心中的“烦恼”(Kilesa),在[入阿毗达磨论]说明为烦乱逼恼身心相续,也叫“随眠”;[清净道论]称它为污染的相应法。在[阿含经]中通常只说四漏,五盖,五下分结,五上分结,七随眠等的烦恼名词。五下分结是结缚有情于欲界生存的烦恼,而五上分结是结缚有情于色及无色界生存的烦恼。这里只着重在[阿含经]的原来分类。不过细的分法有助于修行人认清烦恼的多样化,因此这里也稍微提一下。

  

  [入阿毗达磨论]里提到七随眠,即是欲贪、瞋、有贪(执取生存的贪)、无明、慢、疑、见。欲贪与有贪可归纳为贪,而成六随眠。《俱舍论》把见又分为: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而成十随眠。欲界依四谛的烦恼:即对四谛未知,未断,未证,未修的见惑,须赖见道方能断除的有三十二;而修惑或思惑有四(贪、瞋、痴、慢),须赖修道方能断除,如此欲界共有三十六随眠。色界与无色界依四谛的烦恼各有三十一随眠;依四谛的见惑有二十八;修惑或思惑有三(贪、痴、慢;因色及无色界无食欲及性欲,故无瞋)。三界烦恼加起来共有九十八随眠。再加上十缠;无惭、无愧、嫉、悭、恶作、睡眠、掉举、昏沉、忿、覆, 共为百八烦恼。详见表1及表2:

  

  表1: 欲界随眠

  

  修道 要断随眠

  修惑 无明、贪、瞋、慢

  道谛 无明、贪、瞋、慢、疑、戒禁取、邪见、见取

  灭谛 无明、贪、瞋、慢、疑 、邪见、见取

  集谛 无明、贪、瞋、慢、疑 、邪见、见取

  苦谛 无明、贪、瞋、慢、疑、戒禁取、身见、边见、邪见、见取

  表源自[大正藏]八十五册三界图

  

  表2: 色及无色界随眠

  

  修道 要断随眠

  修惑 无明、贪、慢

  道谛 无明、贪、慢、疑、戒禁取、邪见、见取

  灭谛 无明、贪、慢、疑 、邪见、见取

  集谛 无明、贪、慢、疑 、邪见、见取

  苦谛 无明、贪、慢、疑、戒禁取、身见、边见、邪见、见取

  表源自[大正藏]八十五册三界图

  

  见惑也叫理惑,即对三界的道理所起的我见等恶见、邪见、妄见等的错误见解;这在见到四圣谛的道理(见道)时一下断除。修惑也叫思惑或事惑,即心识对境所生的贪、瞋、痴、慢等烦恼;这须经修道与思择法和四谛的道理方能断除。

  

  这些烦恼在欲界里有三十六种:即苦谛下的烦恼有十随眠;集谛与灭谛下各七随眠(无身见、边见、戒禁取见;只有贪、瞋、痴、慢、疑、邪见、见取见七种);道谛下有八随眠(对道谛起戒禁取,加上上边的七随眠)。因为色及无色界无瞋,所以苦谛下的烦恼只有九,集谛及灭谛下各有六,道谛下有七,共二十八见惑,加上修惑三种(贪、痴、慢)共三十一。三界所有的烦恼共百八。对这些烦恼必须遍知,遍断,遍证,遍修方能出离三界。故佛说他要是对四谛没有进行三转十二行彻底的断除一切结缚的话,他不能称为正遍知,明行足,正等正觉者。

  

  根据[大集经](卷五十九)的说法。当六根对六尘时,各有爱好、厌恶、平等三种分别,合为十八种分别;分别又有染、净之分,合为三十六种分别;再配以过去、现在、及未来三世,合为百八烦恼。

  

  修行人若能注意断除这些,自然能把四念处的心念处修好。若能明白四圣谛的道理,就能断除身见、戒禁取见、疑等烦恼,而证初果,这就是见道所断的烦恼(随信行与随法行的行者)。习惯性犯的烦恼(习气,掉悔,我慢)还要靠实际去修方能断除,所以五下分结的贪、瞋、及五上分结的痴(无明)、慢、色爱、无色爱、掉悔都要实修方能断除,这就是修道所断的烦恼。

  

  邪见行邪道

  众生因为他们的愚痴及受生的环境,蒙蔽了他们清明的心,常行邪道,与邪相应。许多的修道人,因为邪见故,也还在行邪道,与邪相应。他们相信苦行能够灭罪,持诵咒语能够灭除罪苦,消除罪障及开悟,以及用水来洗净他们的恶业,以违反业果法则的邪思惟来行邪道,如下列数经所示:

  「裸形髻发者,涂泥绝食者,露卧涂尘垢,苦行蹲踞者,彼等不断惑(邪见、邪思),何能得清净?」([南传法句经新译],一四一偈)

  「世尊告曰:如是阿难,诸有恐怖,彼一切从愚痴生,不从智慧。诸有遭事,灾患忧戚,彼一切从愚痴生,不从智慧。……若有比丘,不知界,不知处,不知因缘,不知是处非处者,阿难,如是比丘愚痴非智慧。……若见谛人信卜问吉凶者,终无是处。……若见谛人,生极苦甚重苦,不可爱,不可乐,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断命,舍离此内,更向外求,或有沙门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脱我苦,是求苦、习苦、趣苦、苦尽者,终无是处。……若身恶行,口意恶行,因此缘此,身坏命终,趣至善处,生于天中者,终无是处。……若身妙行,口意妙行,因此缘此,身坏命终,趣至恶处,生地狱中者,终无是处。」([中阿含,多界经])

  不知界”界是指不知六根、六尘、六意识的十八界;四大与空和识的六界;欲、恚、害、无欲、无恚、无害六界;乐、苦、喜、忧、舍、无明六界;觉(受)、想、行、识四界;欲、色、无色三界;色、无色、灭三界;过去、未来、现在三界;妙、不妙、中界三界;善、不善、无记三界;学、无学、非学非无学三界;有漏、无漏二界;有为、无为二界等共六十二界。

  “不知处”是指不知十二处:六根和六尘的关系。

  “不知因缘”是指不知十二缘起的道理。

  “是处”是说世上只应有一个转轮圣王;一个佛应世;修行见谛人不会造五逆业,不会舍戒罢道,唯有凡夫才会舍戒罢道;见谛人不会信卜问吉凶,不会信咒语;见谛人若遇极苦只会向内求;凡夫会黏着于世间八法(苦、乐、称、讥、誉、毁、得、失) ;修行人会去到善处;凡夫造恶会去到恶处;修行人会修四念处、七觉支来断五盖;这才是正确的“处”。以邪思行邪道,迷信,不知业果,戒禁取,造十恶业等皆是“非处”。

  正见与观智

  正见与正思惟是智慧的培育,配合择法与精进,加上正念与正定,就能生起观照五蕴法的正确智慧,能把五蕴解剖为名法与色法的名色分辨智,观察名法与色法出现的原因的缘摄受智,和以无常、苦、无我三相来观照名色法所生的三相思惟智。

  其它观智的修习是生灭智,坏灭智,怖畏智,过患智,厌离智,欲解脱智,审察智,行舍智,随顺智(随顺前八智);到了随顺智,一个行者以涅槃为目标而达到种姓智(即圣者种姓) ;然后是四道智,四果智和省察余漏智(省察道果与涅槃)。

  这是觉音在[清净道论]所讲的十六观智,它是依七清净法,即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及道智清净来讨论的。

  正见是起点,也是终点,这八支圣道是朝向苦灭的道路。正见的开展是对有、轮回、佛、法、道、四谛、三法印、业果与道果智的正确的认识。

  缘起法的观察

  透过对缘起法的观察以及应用于日常修行上,我们会明白无明与贪爱,贪爱是在根、尘、识接触之后所生的贪心所,而无明是属于痴心所。无明是对苦的现象不知晓,不观察苦生之因,不明白缘起的道理,以及不想办法脱离于苦。一起了无明就产生行(造作),就会有“业有”的积集,“有”与“识”的关系是这样,这“有”是加上了许多造作与业异熟的“有”的记录,而识是六根对六尘的识别。但这仍然是说明这五蕴现象的因果关系,不可能把它说成是某某作者、受者,过去世、今世或未来世的“有”。

  当一个行者能通过观修缘起,就能达到“七清净”法里的“度疑清净”,如实知道它们只是名色法的因果关系,只有缘起,而断除了对三世之疑惑,断除了作者受者是一是异的疑惑,也解除了苦是自作,他作,自他作,无因作的困惑。同时由于正见,观照因缘连结相续的关系,而断除了常见与断见的疑惑。依前缘知非「常」,从后缘知「断」灭,依此二缘就明白佛说的缘起与中道的道理。

  世尊在菩提迦耶的菩提树下禅观时,是经过致密的观察与分析,把他自己对于自身与自心的错误观念粉碎成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和二十二根之后,然后再用缘起法把这些粉碎了的身心,用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把它们连贯起来说明诸缘的俱起与和合及生灭关系,然后把他自己这个无量劫长久流转的有情,澈底的从邪见与在三界的痛苦深渊中解脱出来。是故佛说:「见法即见佛!」缘起法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因为它解释了有情受苦的发生过程及灭苦的有效方法,一切对生命的执着的疑惑都从此而解决。

  从认知“无常”,我们才会感受到无常变迁的“苦”,从致密的重复长期观察与分析,我们才会观照五蕴现象的因果关系,证知“无我”, 这才是认知自己决定性的第三步。

  

《邪见的厉害性》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南传法句经新译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