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諸魚于少水小泉中,爲捕魚人以羅網捕捉不得出生死。諸異道人,佛在世時能善爲解說,諸天及人民悉能開解;在佛滅後,不能得見。若能斷得戒禁取,至少可以消除一半以上的這些邪見。
衆多之邪見
這叁界裏的一切存在,欲有、色有與無色有。欲有是有情欲的存在,色有是有物質的色身與感受的存在,無色有是無物質的色身與感受而只有識的存在。這種存在是因爲執取而産生的。一位有智者觀萬象如看著鏡中的映象,生時生,滅時滅,來來去去,不予挂念執取。但衆生對外在的現象的差別心生邪思惟,而起執取。心一起執取,這虛幻的外象就變爲實有,執著使心裏想的存在轉變爲實際境界的存在。就如此從心理的有變爲物理的有。
心理的有的執取就是欲取、見取、戒禁取和我語(我論)取等四取。前一種是貪心所, 而後叁種是與邪見心所相應。
欲取是對色、聲、香、味、觸、法所生的渴愛, 而分欲愛、有愛、無有愛。欲愛是享受于眼前的所緣,有愛是對所緣生起恒常的常見,無有愛是對所緣生起斷滅的斷見。如此而細分爲十八種愛欲取,依內色外色而有叁十六,再依過去、現在、未來而詳分爲一百零八種欲取。
執取于見是見取,見即是取,如“我是常”,“世間是常”等見,是見取。
戒禁取詳見上段。
我語(我論)取是指愚癡無聞凡夫對五蘊的顛倒看法的執取(顛倒見),如色是我、我有色(色是我所)、色在我中、我在色中的四種,加上受、想、行、識共二十種的無智的執取,這要對色取蘊有正確的了解。這種心理的執取與物理的有的關系,佛以緣起法否定了自我的存在(有)。是故若要斷除有,就要斷除無智的執取。
凡夫都是在執取于外境與五取蘊;我語取(有二十種)是對身的錯誤見解,邪見取是執取常見或斷見或無作見等,戒禁取是對修道法的錯誤執取,欲取是對色與非色的執取,它是貪心所的表現方式,與八貪心相應;後叁取是邪見心所的表現方式。欲取的因要在阿羅漢道才斷除;戒禁取是粗分的,所以在須陀洹(Sotapana)道時斷除。凡夫爲了欲取而執取于祭典與儀式,故邪見取與戒禁取産生,這叁種是與瞋和癡四心相應,它們都在須陀洹道時斷除。
煩惱
我們心中的“煩惱”(Kilesa),在[入阿毗達磨論]說明爲煩亂逼惱身心相續,也叫“隨眠”;[清淨道論]稱它爲汙染的相應法。在[阿含經]中通常只說四漏,五蓋,五下分結,五上分結,七隨眠等的煩惱名詞。五下分結是結縛有情于欲界生存的煩惱,而五上分結是結縛有情于色及無色界生存的煩惱。這裏只著重在[阿含經]的原來分類。不過細的分法有助于修行人認清煩惱的多樣化,因此這裏也稍微提一下。
[入阿毗達磨論]裏提到七隨眠,即是欲貪、瞋、有貪(執取生存的貪)、無明、慢、疑、見。欲貪與有貪可歸納爲貪,而成六隨眠。《俱舍論》把見又分爲: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而成十隨眠。欲界依四谛的煩惱:即對四谛未知,未斷,未證,未修的見惑,須賴見道方能斷除的有叁十二;而修惑或思惑有四(貪、瞋、癡、慢),須賴修道方能斷除,如此欲界共有叁十六隨眠。色界與無色界依四谛的煩惱各有叁十一隨眠;依四谛的見惑有二十八;修惑或思惑有叁(貪、癡、慢;因色及無色界無食欲及性欲,故無瞋)。叁界煩惱加起來共有九十八隨眠。再加上十纏;無慚、無愧、嫉、悭、惡作、睡眠、掉舉、昏沈、忿、覆, 共爲百八煩惱。詳見表1及表2:
表1: 欲界隨眠
修道 要斷隨眠
修惑 無明、貪、瞋、慢
道谛 無明、貪、瞋、慢、疑、戒禁取、邪見、見取
滅谛 無明、貪、瞋、慢、疑 、邪見、見取
集谛 無明、貪、瞋、慢、疑 、邪見、見取
苦谛 無明、貪、瞋、慢、疑、戒禁取、身見、邊見、邪見、見取
表源自[大正藏]八十五冊叁界圖
表2: 色及無色界隨眠
修道 要斷隨眠
修惑 無明、貪、慢
道谛 無明、貪、慢、疑、戒禁取、邪見、見取
滅谛 無明、貪、慢、疑 、邪見、見取
集谛 無明、貪、慢、疑 、邪見、見取
苦谛 無明、貪、慢、疑、戒禁取、身見、邊見、邪見、見取
表源自[大正藏]八十五冊叁界圖
見惑也叫理惑,即對叁界的道理所起的我見等惡見、邪見、妄見等的錯誤見解;這在見到四聖谛的道理(見道)時一下斷除。修惑也叫思惑或事惑,即心識對境所生的貪、瞋、癡、慢等煩惱;這須經修道與思擇法和四谛的道理方能斷除。
這些煩惱在欲界裏有叁十六種:即苦谛下的煩惱有十隨眠;集谛與滅谛下各七隨眠(無身見、邊見、戒禁取見;只有貪、瞋、癡、慢、疑、邪見、見取見七種);道谛下有八隨眠(對道谛起戒禁取,加上上邊的七隨眠)。因爲色及無色界無瞋,所以苦谛下的煩惱只有九,集谛及滅谛下各有六,道谛下有七,共二十八見惑,加上修惑叁種(貪、癡、慢)共叁十一。叁界所有的煩惱共百八。對這些煩惱必須遍知,遍斷,遍證,遍修方能出離叁界。故佛說他要是對四谛沒有進行叁轉十二行徹底的斷除一切結縛的話,他不能稱爲正遍知,明行足,正等正覺者。
根據[大集經](卷五十九)的說法。當六根對六塵時,各有愛好、厭惡、平等叁種分別,合爲十八種分別;分別又有染、淨之分,合爲叁十六種分別;再配以過去、現在、及未來叁世,合爲百八煩惱。
修行人若能注意斷除這些,自然能把四念處的心念處修好。若能明白四聖谛的道理,就能斷除身見、戒禁取見、疑等煩惱,而證初果,這就是見道所斷的煩惱(隨信行與隨法行的行者)。習慣性犯的煩惱(習氣,掉悔,我慢)還要靠實際去修方能斷除,所以五下分結的貪、瞋、及五上分結的癡(無明)、慢、色愛、無色愛、掉悔都要實修方能斷除,這就是修道所斷的煩惱。
邪見行邪道
衆生因爲他們的愚癡及受生的環境,蒙蔽了他們清明的心,常行邪道,與邪相應。許多的修道人,因爲邪見故,也還在行邪道,與邪相應。他們相信苦行能夠滅罪,持誦咒語能夠滅除罪苦,消除罪障及開悟,以及用水來洗淨他們的惡業,以違反業果法則的邪思惟來行邪道,如下列數經所示:
「裸形髻發者,塗泥絕食者,露臥塗塵垢,苦行蹲踞者,彼等不斷惑(邪見、邪思),何能得清淨?」([南傳法句經新譯],一四一偈)
「世尊告曰:如是阿難,諸有恐怖,彼一切從愚癡生,不從智慧。諸有遭事,災患憂戚,彼一切從愚癡生,不從智慧。……若有比丘,不知界,不知處,不知因緣,不知是處非處者,阿難,如是比丘愚癡非智慧。……若見谛人信蔔問吉凶者,終無是處。……若見谛人,生極苦甚重苦,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斷命,舍離此內,更向外求,或有沙門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叁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脫我苦,是求苦、習苦、趣苦、苦盡者,終無是處。……若身惡行,口意惡行,因此緣此,身壞命終,趣至善處,生于天中者,終無是處。……若身妙行,口意妙行,因此緣此,身壞命終,趣至惡處,生地獄中者,終無是處。」([中阿含,多界經])
不知界”界是指不知六根、六塵、六意識的十八界;四大與空和識的六界;欲、恚、害、無欲、無恚、無害六界;樂、苦、喜、憂、舍、無明六界;覺(受)、想、行、識四界;欲、色、無色叁界;色、無色、滅叁界;過去、未來、現在叁界;妙、不妙、中界叁界;善、不善、無記叁界;學、無學、非學非無學叁界;有漏、無漏二界;有爲、無爲二界等共六十二界。
“不知處”是指不知十二處:六根和六塵的關系。
“不知因緣”是指不知十二緣起的道理。
“是處”是說世上只應有一個轉輪聖王;一個佛應世;修行見谛人不會造五逆業,不會舍戒罷道,唯有凡夫才會舍戒罷道;見谛人不會信蔔問吉凶,不會信咒語;見谛人若遇極苦只會向內求;凡夫會黏著于世間八法(苦、樂、稱、譏、譽、毀、得、失) ;修行人會去到善處;凡夫造惡會去到惡處;修行人會修四念處、七覺支來斷五蓋;這才是正確的“處”。以邪思行邪道,迷信,不知業果,戒禁取,造十惡業等皆是“非處”。
正見與觀智
正見與正思惟是智慧的培育,配合擇法與精進,加上正念與正定,就能生起觀照五蘊法的正確智慧,能把五蘊解剖爲名法與色法的名色分辨智,觀察名法與色法出現的原因的緣攝受智,和以無常、苦、無我叁相來觀照名色法所生的叁相思惟智。
其它觀智的修習是生滅智,壞滅智,怖畏智,過患智,厭離智,欲解脫智,審察智,行舍智,隨順智(隨順前八智);到了隨順智,一個行者以涅槃爲目標而達到種姓智(即聖者種姓) ;然後是四道智,四果智和省察余漏智(省察道果與涅槃)。
這是覺音在[清淨道論]所講的十六觀智,它是依七清淨法,即戒清淨,心清淨,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行道智見清淨及道智清淨來討論的。
正見是起點,也是終點,這八支聖道是朝向苦滅的道路。正見的開展是對有、輪回、佛、法、道、四谛、叁法印、業果與道果智的正確的認識。
緣起法的觀察
透過對緣起法的觀察以及應用于日常修行上,我們會明白無明與貪愛,貪愛是在根、塵、識接觸之後所生的貪心所,而無明是屬于癡心所。無明是對苦的現象不知曉,不觀察苦生之因,不明白緣起的道理,以及不想辦法脫離于苦。一起了無明就産生行(造作),就會有“業有”的積集,“有”與“識”的關系是這樣,這“有”是加上了許多造作與業異熟的“有”的記錄,而識是六根對六塵的識別。但這仍然是說明這五蘊現象的因果關系,不可能把它說成是某某作者、受者,過去世、今世或未來世的“有”。
當一個行者能通過觀修緣起,就能達到“七清淨”法裏的“度疑清淨”,如實知道它們只是名色法的因果關系,只有緣起,而斷除了對叁世之疑惑,斷除了作者受者是一是異的疑惑,也解除了苦是自作,他作,自他作,無因作的困惑。同時由于正見,觀照因緣連結相續的關系,而斷除了常見與斷見的疑惑。依前緣知非「常」,從後緣知「斷」滅,依此二緣就明白佛說的緣起與中道的道理。
世尊在菩提迦耶的菩提樹下禅觀時,是經過致密的觀察與分析,把他自己對于自身與自心的錯誤觀念粉碎成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和二十二根之後,然後再用緣起法把這些粉碎了的身心,用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把它們連貫起來說明諸緣的俱起與和合及生滅關系,然後把他自己這個無量劫長久流轉的有情,澈底的從邪見與在叁界的痛苦深淵中解脫出來。是故佛說:「見法即見佛!」緣起法爲什麼這麼重要呢?因爲它解釋了有情受苦的發生過程及滅苦的有效方法,一切對生命的執著的疑惑都從此而解決。
從認知“無常”,我們才會感受到無常變遷的“苦”,從致密的重複長期觀察與分析,我們才會觀照五蘊現象的因果關系,證知“無我”, 這才是認知自己決定性的第叁步。
《邪見的厲害性》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