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證悟初果的方法 初果斷叁結

  初果斷叁結

  一個修行人若是明白了八難八非時10,決定修行達到解脫的話,應該如何修呢

   [中阿含.食經]舉出修行的次第是:「如是善人具已,便具親近善知識;具親近善知識已,便具聞善法;具聞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護諸根;具護諸根已,便具叁妙行;具叁妙行已,便具四念處;具四念處已,便具七覺支;具七覺支已,便具明解脫;如是此明解脫展轉具成。」

  其修行次第是:善人→親近善知識→聞善法→生信→正思惟→正念正智→護諸根→護戒→叁妙行→四念處→七覺支→明解脫→明解脫展轉具成。因此四不壞淨與入流分是每一修行人的先進階。

  解脫道裏的四雙八輩行者是:向須陀洹,須陀洹,向斯陀含,斯陀含,向阿那含,阿那含,向阿羅漢,阿羅漢,這些是從果位上來看行者所分的。須陀洹至阿那含的行者必須斷五下分結(疑、戒禁取、身見、貪、瞋),阿羅漢必須斷五上分結(色愛、無色愛、掉悔、我慢、無明)。

  我們的苦乃是因爲不能如實明了世間的真相,被色相所迷惑,執著于身體是我,再延伸到其它一切與我的身體有關的事物上,當接觸到可愛或不可愛的境界時,執著感受是我,想念是我(我的想法,我的意見),而數起貪瞋癡等惡念。這種種我欲、我想、我慢、我見。使我們從無始以來被系縛住,産生種種的煩惱,有漏,障礙,熾燃,憂,悲,惱,苦,這就是五陰熾盛苦。

  若是一個人不能感受到苦的話,那麼佛法對他來說將如隔靴抓癢一般,不能相應。

  在[雜阿含6經]中佛陀言:「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 。」

  所以一個行者必須靜心去觀察周圍世間人的苦,才能入道。最容易觀察的到的是病苦,死苦;心裏肯定這些苦是存在之後,再返回頭肯定自己也會得病苦,死苦。

  我們觀察一下自已,是不是對這色、受、想、行、識五蘊愛喜呢

  因爲愛喜的緣故,我們才于苦不得解脫。所以對苦,自己的、他人的,必須要能知道,見得到,明白它。我們因爲都不明白它,而且以顛倒心去做,所以佛陀才說我們喜愛苦。若能修到知苦,還要進一步離于苦的根源,心中對色相不起欲貪,要離于對色相的欲貪,這即是所謂離于色執取蘊(心中生起對色相的種種愛戀執取) ,心才能解脫于對色相貪愛所起的苦。

  在[入阿毗達磨論]裏提到我們的煩惱有七隨眠:即是欲貪、瞋、有貪(執取生存的貪)、無明、慢、疑、見。欲貪與有貪可歸納爲貪,而成六隨眠。[俱舍論]把見又分爲﹕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而成十隨眠。

  須陀洹道須斷五下分結的疑、戒禁取、身見叁結或叁隨眠,這是見道所斷的煩惱(隨信行與隨法行的行者11)。他們的修行著重于戒學,定、慧學次之。若是僧尼,于細微戒亦生大怖畏,犯則隨悔,如此隨順于梵行而學戒。須陀洹道要斷的叁結都是與邪見有關,我們必須看清楚修道要斷除的煩惱是什麼,抓准主要的來對治,才能見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