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犯的對治
對治戒的違犯就好比蓋房子,若是柱子或樑歪了,那就要矯正它,不然房子蓋了絕對成爲危樓。犯戒有故意作業,也有不故意或無心的。故意造作的罪業較重,屬于重業或定業。因此罪業的輕重取決于最初的動機,若無意踩死一只螞蟻,它是不定業,業報較輕。可以通過忏悔,使這不定業變得很輕。此外通過日日皈依守戒,修定修慧,我們天天在增加善業,惡業就會被淡化。
殺生的對治是慈愛,偷盜的對治是施舍,邪淫藉由不淨觀來對治,妄語的對治是真實或真誠,飲酒的對治是遠離與正思惟。
違犯的對治法詳列如下:
1.遠離---遠離能使我們犯戒的處境。遠離險惡的環境來對付煩惱。遠離惡象、惡馬、惡牛、惡狗、毒蛇等;遠離惡道、深坑、溝澗、深泉、山岩等惡環境;這些是比喻遠離惡知識、惡友、惡外道、惡鄰居、惡居住處。若與惡伴黨相處,不壞也學壞,對佛的聖道不疑也會生疑。
2.離欲---對境生心,因爲定力不夠,不能自持,所以要知道是欲望在作怪,學習放下心裏的欲望。我們凡夫對欲望永遠也沒有滿足。若細心觀察一下自己從早到晚所做的事,無不跟欲念有關,但這欲念卻是無常的,要花許許多多的時間、金錢與精力去得到它,我們內心中的欲火卻燒個不停,日以繼夜。在《雜阿含913經》裏「佛告聚落主:是故當知,衆生種種苦生,彼一切皆以欲爲本,欲生,欲習(狎習),欲起,欲因,欲緣而生衆苦。………若都無愛念者,則無憂苦塵勞。」
3.疏遠惡友---與惡友交往,只是造身口意的惡業,種下叁惡道之緣。
4.親近善友---善友品行端正,是好的榜樣,又能適時規勸,提供意見。這是預流道的初支。
5.聽聞正法---聽聞邪法只有學壞,作去惡道之業。聽聞到正法才能提供我們心靈思維正確的資料。在《增一阿含經卷第28聽法品》裏佛說:「隨時聽法有五功德:隨時承受不失次第。雲何為五?(1)未曾聞者,便得聞之。(2)以得聞者,重諷誦之。(3)見不邪傾。(4)無有狐疑。(5)即解甚深之義。隨時聽法有五功德。」這是預流道的第二支。
6.如理思惟---聽聞了正法之後,我們才會一層一層的思惟,把是非道理想清楚,深入認識,了解戒律,這是預流道的第叁支。
7.選擇正確的方法---飲食知量和適當,修不淨觀對治淨想和淫想,修念死來對治放逸,修觀死屍來對治淫欲想,修安般來對治紛亂想,修念休息來對治忙碌想,修觀空來對治有想,修慈心以對治瞋心,修悲心以對治害心,修喜心以對治妒心,修舍心以對治我執。
8.提起正念---正念的修習是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因爲定力不夠,而幾乎所有的修行者都一樣,所以必須培養起強大的正念,以製止犯戒,這是絕對需要的。正念加強之後,帶來正定;因爲正念與正定的關係,當我們面對境塵時,當下生起正知,不爲境界所惑。凡夫因爲沒有觀照現象的真實性,整天在衆多的現象中團團轉,回想消失的過去,憑著不足夠的經驗策劃未來,嘗試控製變幻不定的現象,就算他們能夠如願的暫時獲得成功,不久就栽在自己錯誤所得的結論中。這是因爲他們不認識現象無常的真理。
9.精進---修行是天天時時的做,日積月累,時間久了,就成功了。詳細的說有四種精進:即是精進令不生起未生之惡,精進斷除和遠離已生之惡,精進令生起未生之善法,以及精進令住于已生之善法。
10.厭離---在《雜阿含282經》中,佛對阿難說:「(1)緣眼、色、生眼識,見可意(喜愛)色,欲修如來厭離正念正智。(2)眼、色緣、生眼識,不可意(不喜愛)故,修如來不厭離(不討厭)正念正智。」
11.守護根門---在北傳《法句經》中記載:「藏六如龜,防意如城,慧與魔戰,勝則無患。」把六個根門好好地藏起來,以智慧與魔決戰,到觸六境時心能不受誘惑就沒有苦患了。依守護六根門而斷除煩惱。
12.忍耐---依忍耐苦惱而斷除煩惱。常想精進修習斷除惡法,修習善法。遇到有惡境磨練時,如饑渴、寒熱、蚊蠅、蚤虱、風日所逼,惡人的惡聲、捶杖、拳頭所辱,乃至身遇諸病,極爲苦痛,乃至命欲斷絕時,種種極苦不樂之事皆能忍受。若不能忍受,煩惱憂愁就會生起,若能忍受苦惱,煩惱不會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