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五戒的持守與違犯 五戒的違犯

  五戒的違犯

  我們的煩惱有叁種:一、違犯性的煩惱(vītikkama kilesa),侵犯他人,作奸犯科,破毀已受持之戒條等,是粗的煩惱;它從身語意門顯現。二、糾纏性的煩惱(pariyutthāna kilesa),只出現在意門,還未在身語門造業,是中的煩惱;叁、隨眠性的煩惱(anusaya kilesa),潛伏在意識裏,等待著發動的因緣,是細的煩惱。戒的持守是對付粗的違犯性的煩惱;而定的開發是對付中的糾纏性的煩惱;至于慧的開發是對付細的隨眠性的煩惱。

  一個修行人若在事後覺得心不安樂的話,多半是跟犯戒有關。這是撿討有沒有犯戒的最簡單指標。

  下面從五戒來看犯戒的情況:

  殺業須具備下面五個條件:(1)動機:有殺害的意念,(2)對象:對方爲有情衆生,(3)看法:知道他是有情衆生,(4)行動:殺害的行爲,(5)結果:造成受害者死亡。最重要是動機,它發動我們去造殺業

  盜業須具備下面五個條件:(1)動機:有偷盜的意念,(2)物品:他人的財物值過五錢,(3)看法:知道是他人的財物,(4)行動:偷盜的行爲,自手取或教他取,(5)結果:占據他人的財物,取離原處。最重要是動機。

  邪淫業須具備下面四個條件:(1)對象:男女人,以爲邪淫是一種享受,(2)動機:起淫念,(3)行動:造邪淫的行爲,叁道交媾,(4)知道:得到淫欲的滿足。最重要還是動機。

  妄語業須具備下面四個條件:(1)看法:已知不是真實,(2)對象:人,(3)動機:有欺騙的意念,(3)行爲:以言語欺騙的行爲,(4)結果:完成欺騙的事實。最重要還是動機。

  犯飲酒戒須具足二個條件∶(1)對象:酒類,(2)行動:飲用。也有的說犯此戒 須具足四個條件∶(1)對象:迷幻物,(2)動機:飲用的慾望,(3)行動:飲用,(4)結果:迷幻物經過喉嚨。最重要還是動機。

  因此我們須有正念,知道分辨是惡或是善,但因爲我們常不知不覺的犯戒,所以不只是正念,還要有強大的正念竭止我們的意念發動自己去做壞事。這必須靠天天皈依,天天修習持戒,時時看住心,不讓它亂來,才會成功。

  因此持戒的作用是讓在家衆持守禁戒,因持戒而培育起正念;因爲正念故能時時刻刻舍棄惡不善法,培育諸善根,生起善力,解除煩惱結縛;預流道斷七隨眠的二隨眠(即斷邪見與疑,還剩欲貪、有貪、嗔、慢、無明)而證預流果。他不會隨其余五隨眠的粗煩惱造業而墮在惡道,也不會因過去世的惡業而生于惡道。因爲善根之力而能善于觀察身口意諸行的真相;令未度者得度,自度度他,以及令佛法久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