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的持守與違犯
法增比丘
在家衆因爲家庭與事業的繁多工作與責任,時間有限,因此要用極少的時間與精力來做好他們的修行。最基本的修持是天天皈依叁寶,守護好五戒,培養正信,若是遇到出家衆弘法時應常去聞法,作四事供養,廣植福田,並常隨念佛法僧叁寶功德,因隨念叁寶所熏,漸漸調服貪欲、瞋恚、愚癡,如實透澈觀察五蘊法生滅的真相,對四聖谛如實知曉,乃至涅槃。
爲了度生死苦海,我們必須皈依叁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叁寶的意義是;佛寶指釋迦牟尼佛;法寶指佛所說之法,包括四聖谛、八正道、十二緣起等戒定慧學;僧寶指跟隨佛修行的信徒,有出家五衆;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和沙彌尼,及在家二衆;優婆塞和優婆夷。
在《增支部5.38》中說:「在家衆正信有五利:世上善良有慈心的人會先對正信者散發慈心,而不是對不信者;他會先造訪正信者,而不是對不信者;他會接受正信者的禮物,而不是對不信者;他會先教示佛法給正信者,而不是對不信者;在家衆正信者身壞命終,會生於善處天界。」這是有正信佛教徒能得到的五種利益。
在《雜阿含844經》提到若是修行人能斷四不信住:也就是不信佛、不信法、不信僧、不信持戒。若不將這四不信完全斷除,將不能成就四不壞淨(四樂意住)。四不壞淨是指成就信佛、信法、信僧、信佛所製訂的聖戒(四樂意住);那麼這個人,就是如來、應供、等正覺所知所見,佛記說這個人得須陀洹果(Sotapanna),不墮叁惡趣,決定正向菩提,七次天上人間往生,達到究竟苦邊。這在《雜阿含851經》裏也稱爲“法鏡”,即是能以正法自己照見自己,自己印證自己。(《增支部5.179》:受持五戒,成就四樂意住。)
一個人對佛有了信心,才會敬禮叁寶,之後才會尋求皈依。皈依叁寶是每個佛教徒的必修功課。尋求皈依者應找一位具德的僧人請求皈依,儀式很簡單,法師不會向你作任何要求,也不會要你答應任何事,更不會要你發誓等。
五戒的傳授
求受者念:
尊者大德!我(們)向您求授叁皈五戒。
第二次尊者大德!我(們)向您求授叁皈五戒。
第叁次,尊者大德!我(們)向您求授叁皈五戒。
接下來,跟比丘唸。
贊佛偈
禮敬于世尊、應供、正等正覺者。[叁稱]。
叁皈依
我以佛爲皈依處,我以法爲皈依處,我以僧伽爲皈依處。
第二次我以佛爲皈依處,第二次我以法爲皈依處,第二次我以僧伽爲皈依處。
第叁次我以佛爲皈依處,第叁次我以法爲皈依處,第叁次我以僧伽爲皈依處。
比丘說:叁皈已授完畢。
受戒者答:是的,大德。
授五戒
我願學習受持不殺生戒。
我願學習受持不偷盜戒。
我願學習受持不邪淫戒。
我願學習受持不妄語戒。
我願學習受持不飲酒戒(任何能使神志迷亂之物皆屬酒類之範圍)。
這就是五項應該學習持守的戒律。
比丘祝福如下:
因持戒將給你帶來安樂,
持戒將給你帶來財富,
持戒將使你達證涅槃,
故此,你(們)應該嚴持此淨戒。
受戒者俯首回答:善哉。
五戒介紹
1。殺生是對一切有生命的生物乃至昆蟲,無有慈悲,殺害令其命斷,手染血腥,並以種種方法,捶、斬、燙、毒,令其命斷。
2。偷盜是對他人的財物,于聚落或空地,物主沒有給予,加以盜取,價值超過五錢(五摩沙迦Māsaka,約值美元$25(2006年幣值))。
3。邪淫是對有父,有母,有兄弟姊妹,有親屬,有守護人,有夫,乃至與有華鬘飾的女人淫欲的行爲。
4。妄語(虛诳語)是指在公衆場合,做官爲民,在親屬之中,在團體裏面,或作證人時說不誠實的話,不見而說見,見而說不見,不聞而說聞,聞而說不聞,不知而說知,知而說不知;爲自己,或爲他人,或爲了財利,知而妄語而不肯坦白承認。
5。 不飲酒戒,是指酒醉後所産生意念失控而造十不善業,佛在《中阿含.善生經》裏說道:「居士子!若人飲酒放逸者,當知有六災患:一者現財物失,二者多有疾患,叁者增諸鬥诤,四者隱藏發露(把秘密說出來),五者不稱不護(人不稱贊不愛護),六者滅慧生癡。居士子!人飲酒放逸者,不經營作事,作事不營,則功業不成;未得財物,則不能得;本有財物,便轉消耗。」這是飲酒的六種過患,它毫無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