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爸爸心情不好而發脾氣,所以只是靜默的不敢說話。爸爸看我們都沒有功能,也只有自己靜下來。後來我自己當了醫生,才體會到那種每天日夜都只有聽到訴苦和埋怨的滋味。真的,世間可以說沒有人會在心情很好的時候,想去看醫生,向他說一句歡喜的話。爸爸是辛苦了幾十年而說出的心聲,但是我了解他卻太遲太慢了。小學時聽老師說二十四孝,有一位老萊子,他雖然很老了,每天依然變把戲令父母歡喜,這種故事和道理我雖然聽過,但是根本沒去實行,無怪乎爸爸說我是零分。我自己沒去觀察,沒能體會爸爸每天生活的滋味,也沒有自己主動發心去讓他高興,這是我第一層不孝。當爸爸已經說出他的心聲,我聽到了只認爲他在生氣,未曾用心去體諒他激動的苦衷,也沒有任何安慰他的表示,這是第二層更加嚴重的不孝。過了很久也不曾發現自己有任何的錯誤,都不知道要忏悔改過,實在是非常的愚癡。當知道人家心情不好,不肯發心去給他快樂,就是沒有慈悲。別人有痛苦時,不知如何幫助他,甚至連說一句體諒的話也不會,就是沒有智慧。學佛學得沒有慈悲,又沒有智慧,真不知是在學什麼,可以說一點功能都沒有!佛是萬德萬能的,我竟然學得無德又無能,甚至連說一句適當親切的話來供養爸爸都做不到,在孝道上真是零分。以前總是認爲對家人熟人似乎不必說一些親切、關懷、歡喜、贊歎的話,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觀念,菩薩戒上規定說,每天至少必須要用一句偈分別來贊歎叁寶的功德,若有一天不贊歎就是犯戒,這並非叁寶很喜歡人家贊歎,而是我們學習菩薩道必須經常提醒,經常練習善用我們的身口意和佛性相應,去幫助衆生修功德,那麼當然必須要練習用語言做功德,否則難道我們的嘴只會吃飯和說沒營養的話嗎?有人須要言語的安慰幫助,我們就說“我不會,我沒有這個功能”嗎?實在說,不會也要練到會啊!否則,就像爸爸說的“你連一點布施歡喜的功能都沒有,是要怎樣行菩薩道呢?”過去的不孝已經沒辦法彌補了,只有現在求忏悔改進,真心去實行。
非學好不可
認識爸爸的人,可能會認爲他很反對佛教,因爲大家會聽到他總是罵佛教不好。但是我很了解他所責備的,只是人爲的問題,並不是佛的道理和教法,他用很激烈的反對和批評給我很深刻的印象和教訓,這就是在教我什麼事情要特別注意。做一個佛弟子如果行爲稍微不好,就會使人毀謗叁寶,斷送人家的信心和善根。“因爲他非常激烈的批評和反對,所以將我們全家人都送入佛門。”這好像是很奇怪的事情,他所罵的事情我們也都謹記在心,做爲我們改進的藍圖,可能他早就了解他的孩子,就是要告訴他—“鐵錘若會浮,你就會浮”這種話,孩子才會發心非將遊泳學會不可。說實在的,如果沒有爸爸的刺激,我可能叁天才學會浮水,也可能一生都學不來,但是他一刺激,那麼我非得馬上學會不可。正因爲他極力的批評反對,所以我們大家學佛,都有“非學好不可”的心志,爸爸這位拿金斧頭的觀世音菩薩,是很可愛又很有效的啊!
在反對之下學佛,更有福報。
曾經有學長告訴我,他學佛的曆程挫折太多,而且都沒有人鼓勵,所以學得很辛苦。說真的,我自己從小學佛,在開始的十年當中,周圍沒有任何人會給我任何的鼓勵,都是反對,嘲笑,不以爲然的態度。但是所有反對和嘲笑,只是幫助我了解每個人反對嘲笑的理由到底是什麼?他們各個人不了解的地方是什麼?我是那一點須要改進,才不會讓人家反對學佛,我覺得他們大家對我學佛的幫助都相當大,可以說都是我的金斧觀音—摩啰那啰。得到鼓勵才來學佛的人,當然是很有福報,可以在順境中學佛,但這情形有時也是相當危險的,因爲假如沒有人繼續鼓勵你,那麼你是不是還要繼續學下去呢?有時我覺得在極強烈的反對之下而來學佛,是更加有福報的,因爲一者可以堅定自己的信心,二者也可以了解衆生反對的原因。
“空白”—是無限的啓發
爸爸平常就說:“親情不要互相束縛”,所以他也不要求我們常去看他,以往他喜歡的東西,在往生的前幾天,他就靜靜地說:“那些東西淘汰好了。”他和我的弟弟兩個人生日是同一天,多年來他們每年都會互相寄生日卡片,但是今年,弟弟在美國收到爸爸寄去的生日卡片時,嚇了一跳,因爲跟以往不一樣,卡片中爸爸竟然連一個字也沒寫,是寄一張空白的卡片去,而爸爸還沒來得及收到弟弟的卡片,在他生日的前兩天就往生了。爸爸寄了一張空白的卡片,可能是“應該教你們的都已經教了,應該說的都已經說了,應該啓發的都啓發了,要怎麼運用是你們自己的事情了。”“空白”是無限的啓發,空白也是無聲勝過有聲吧......
以搖籃曲念佛
在我們還是嬰兒的時期,爸爸時常唱搖籃曲給我們聽,他不但唱各位作曲家不同的搖籃曲,甚至他還自己作曲,爸爸的歌聲非常的好又響亮,他是在大禮堂唱歌不必用麥克風的人。有時他會將歌詞改成叫我們的名字,或是改成適合我們的內容。所以在爸爸往生靜靜躺在那裏的時候,我們兄弟姊妹爲他念佛,同時都想起過去小時候躺在床上,爸爸爲我們唱搖籃曲的情形,後來我們就一同用一首布拉姆斯的搖籃曲爲他念阿彌陀佛,因爲爸爸一向都愛古典的世界名曲,他並不習慣一般寺院念佛的韻調,所以我們就用他所欣賞的音樂來爲他念佛,相信這對他是更加親切,更能引起他的共鳴而念佛。
爸爸的腳有個大傷痕
當要將爸爸入殓時,我們發現他的身體還是柔軟的,抱著他的腳時,想到他的腳有一個相當大的傷痕,是他小時候,因爲他的大哥晚上發燒生病,當時他小小年紀,自己一個人在黑夜中必須走很遠的路,去爲大哥拿藥,因爲天黑路又暗,沒看到水溝有一段是沒有遮蓋的,就跌落到溝中。在他跌下去時,顧不了自己會受傷流血,一心只有將大哥的藥水舉得高高的,深怕打破了,等爬出水溝把藥水帶回家之後,才發現是一個很大的傷口而且流著很多血。但當時一心只顧著大哥的藥水,也不覺得自己會痛。我小時候當爸爸告訴我這件事時,我感動地哭了出來。在入殓時,最後一眼看著他的腳,希望他用這雙曾經舍己爲人的腳跳上西方極樂世界,參加蓮池海會成佛度衆生。
唱出內心的佛光
但願爸爸這段生命結束之時,也就是快樂蓮池海會的開始。我們四個兄弟姊妹在告別式唱弘一大師的“送別”來送爸爸,但是將最後兩句歌的詞改成我們內心的希望,“一聲佛號盡至誠,當下到彼岸”“蓮池海會相與期,去去莫遲疑”。
“阿彌陀佛大慈父 南無阿彌陀佛......”這是我們四個孩子爲爸爸唱的“慈父醫王”,阿彌陀佛是我們的大慈父大醫王,希望爸爸這位慈父,可以回去阿彌陀佛大慈父快樂的世界,歌詞中“無量光、無量壽、歡喜光、清淨光、智慧光、常照光、解脫光、安穩光”是阿彌陀佛的別名,也是佛的光明,希望我們大家唱出內心的佛光!!
感謝大衆恩:
先父之助念及喪禮,承蒙諸位大德長老,慈濟功德會衆菩薩,蓮友,鼎力熱誠相助,于此深致謝忱。
阿彌陀佛
末學 道證敬禮感恩
賢明的家長們,務請留心細看,這將會改變您孩子的一生!
附錄一:誰扼殺了赤子之心
羅曉南博士/世新大學
他們在電子文化下成長,他們過早介入成人世界的敗德喪行,他們喪失了培養“自製力”“是非心”的階段,目前這些震駭人心的事件,恐怕只是冰山一角。
又傳一樁令人震驚的青少年集體作案!
最近幾年新新人類中頻頻傳出一連串震撼人心的犯罪事件,其中最令人憂心與困惑的是:何以小小年紀就會工有如此沈重的煩惱惡習?他們多未成年,但犯罪之殘暴程度不輸成人,且往往毫無悔意。
對于此一現象,學者專家們提出了許多解釋:升學主義、缺乏人文教育、社會風氣敗壞、缺乏道德感、罪惡感,....等。然則有一項筆者認爲重要的因素並未被提及:新新人類都是在電子媒體、電子文化侵染下成長的一代,他們幾乎沒有什麼“童年”,過早的介入成人世界,去玩那些他們身心發展還無法負荷的成人遊戲。
根據傳播學者的研究,在電子媒體(尤其是電視)發展之前,兒童之社會角色和認同的發展要受限于他們所在的場所,通常是師長們所認定的適宜場所。而電子媒體則使他們有機會(至少是“虛擬”式的)介入了成人的互動,使兒童可以輕易的窺知成人世界的秘密,一覽其表面行爲的“後臺”。在過去印刷媒體挂帥的時代,由于閱讀印刷文字需要讀寫能力,所以這部分的社會世界或“後臺”,對兒童而言是隱藏的、較不易接觸到的,兒童也因此相信成人(包括師長)有能力自我節製,他們比較能明是非。這種信念,學者們認爲,有助兒童發展其健全的自我觀念,並因而培養其理性的能力,即或在面對困難時也能保有理性。然而現在的電子媒體則使兒童和成人無區隔的暴露在同一社會情境中,兒童可以從電視中學到的不僅是補充了家庭、學校知識的不足,而且還包括了許多“反面教材”(如一時的“善有惡報”“惡卻有善報”、及大人們的“僞善”與無能),進而有助顛覆學校和父母在兒童早期社會化中的權威角色,最終則促成了“成人與兒童區隔的模糊化”,或“童年的消逝”。
對于這種“早熟兒童”或“小大人”的現象,許多家長、學校往往視之爲是孩子智力開發,或獨立自主的表征,予以鼓勵甚且揠苗助長,但孩童過早喪失其“赤子之心”而有了取巧之“機心”的同時,也使他們失去了一個適應成人社會的准備階段,在其中,道德觀的建立尤其重要。
在過去,童年期被視爲是一種“修行”期,有助所謂“修道院效應”,而使吾人社會之人性傳統得以延續。通過對成人世界秘密的維護,給孩童提供一個健康有序的成長環境,人們相信對一個尚未發展成熟的心靈而言,太早讓他們知道太多成人世界的暴力和“敗德喪行”…
《毛毛蟲變蝴蝶—獻給慈父的感恩與忏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