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爸爸心情不好而发脾气,所以只是静默的不敢说话。爸爸看我们都没有功能,也只有自己静下来。后来我自己当了医生,才体会到那种每天日夜都只有听到诉苦和埋怨的滋味。真的,世间可以说没有人会在心情很好的时候,想去看医生,向他说一句欢喜的话。爸爸是辛苦了几十年而说出的心声,但是我了解他却太迟太慢了。小学时听老师说二十四孝,有一位老莱子,他虽然很老了,每天依然变把戏令父母欢喜,这种故事和道理我虽然听过,但是根本没去实行,无怪乎爸爸说我是零分。我自己没去观察,没能体会爸爸每天生活的滋味,也没有自己主动发心去让他高兴,这是我第一层不孝。当爸爸已经说出他的心声,我听到了只认为他在生气,未曾用心去体谅他激动的苦衷,也没有任何安慰他的表示,这是第二层更加严重的不孝。过了很久也不曾发现自己有任何的错误,都不知道要忏悔改过,实在是非常的愚痴。当知道人家心情不好,不肯发心去给他快乐,就是没有慈悲。别人有痛苦时,不知如何帮助他,甚至连说一句体谅的话也不会,就是没有智慧。学佛学得没有慈悲,又没有智慧,真不知是在学什么,可以说一点功能都没有!佛是万德万能的,我竟然学得无德又无能,甚至连说一句适当亲切的话来供养爸爸都做不到,在孝道上真是零分。以前总是认为对家人熟人似乎不必说一些亲切、关怀、欢喜、赞叹的话,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观念,菩萨戒上规定说,每天至少必须要用一句偈分别来赞叹三宝的功德,若有一天不赞叹就是犯戒,这并非三宝很喜欢人家赞叹,而是我们学习菩萨道必须经常提醒,经常练习善用我们的身口意和佛性相应,去帮助众生修功德,那么当然必须要练习用语言做功德,否则难道我们的嘴只会吃饭和说没营养的话吗?有人须要言语的安慰帮助,我们就说“我不会,我没有这个功能”吗?实在说,不会也要练到会啊!否则,就像爸爸说的“你连一点布施欢喜的功能都没有,是要怎样行菩萨道呢?”过去的不孝已经没办法弥补了,只有现在求忏悔改进,真心去实行。
非学好不可
认识爸爸的人,可能会认为他很反对佛教,因为大家会听到他总是骂佛教不好。但是我很了解他所责备的,只是人为的问题,并不是佛的道理和教法,他用很激烈的反对和批评给我很深刻的印象和教训,这就是在教我什么事情要特别注意。做一个佛弟子如果行为稍微不好,就会使人毁谤三宝,断送人家的信心和善根。“因为他非常激烈的批评和反对,所以将我们全家人都送入佛门。”这好像是很奇怪的事情,他所骂的事情我们也都谨记在心,做为我们改进的蓝图,可能他早就了解他的孩子,就是要告诉他—“铁锤若会浮,你就会浮”这种话,孩子才会发心非将游泳学会不可。说实在的,如果没有爸爸的刺激,我可能三天才学会浮水,也可能一生都学不来,但是他一刺激,那么我非得马上学会不可。正因为他极力的批评反对,所以我们大家学佛,都有“非学好不可”的心志,爸爸这位拿金斧头的观世音菩萨,是很可爱又很有效的啊!
在反对之下学佛,更有福报。
曾经有学长告诉我,他学佛的历程挫折太多,而且都没有人鼓励,所以学得很辛苦。说真的,我自己从小学佛,在开始的十年当中,周围没有任何人会给我任何的鼓励,都是反对,嘲笑,不以为然的态度。但是所有反对和嘲笑,只是帮助我了解每个人反对嘲笑的理由到底是什么?他们各个人不了解的地方是什么?我是那一点须要改进,才不会让人家反对学佛,我觉得他们大家对我学佛的帮助都相当大,可以说都是我的金斧观音—摩啰那啰。得到鼓励才来学佛的人,当然是很有福报,可以在顺境中学佛,但这情形有时也是相当危险的,因为假如没有人继续鼓励你,那么你是不是还要继续学下去呢?有时我觉得在极强烈的反对之下而来学佛,是更加有福报的,因为一者可以坚定自己的信心,二者也可以了解众生反对的原因。
“空白”—是无限的启发
爸爸平常就说:“亲情不要互相束缚”,所以他也不要求我们常去看他,以往他喜欢的东西,在往生的前几天,他就静静地说:“那些东西淘汰好了。”他和我的弟弟两个人生日是同一天,多年来他们每年都会互相寄生日卡片,但是今年,弟弟在美国收到爸爸寄去的生日卡片时,吓了一跳,因为跟以往不一样,卡片中爸爸竟然连一个字也没写,是寄一张空白的卡片去,而爸爸还没来得及收到弟弟的卡片,在他生日的前两天就往生了。爸爸寄了一张空白的卡片,可能是“应该教你们的都已经教了,应该说的都已经说了,应该启发的都启发了,要怎么运用是你们自己的事情了。”“空白”是无限的启发,空白也是无声胜过有声吧......
以摇篮曲念佛
在我们还是婴儿的时期,爸爸时常唱摇篮曲给我们听,他不但唱各位作曲家不同的摇篮曲,甚至他还自己作曲,爸爸的歌声非常的好又响亮,他是在大礼堂唱歌不必用麦克风的人。有时他会将歌词改成叫我们的名字,或是改成适合我们的内容。所以在爸爸往生静静躺在那里的时候,我们兄弟姊妹为他念佛,同时都想起过去小时候躺在床上,爸爸为我们唱摇篮曲的情形,后来我们就一同用一首布拉姆斯的摇篮曲为他念阿弥陀佛,因为爸爸一向都爱古典的世界名曲,他并不习惯一般寺院念佛的韵调,所以我们就用他所欣赏的音乐来为他念佛,相信这对他是更加亲切,更能引起他的共鸣而念佛。
爸爸的脚有个大伤痕
当要将爸爸入殓时,我们发现他的身体还是柔软的,抱著他的脚时,想到他的脚有一个相当大的伤痕,是他小时候,因为他的大哥晚上发烧生病,当时他小小年纪,自己一个人在黑夜中必须走很远的路,去为大哥拿药,因为天黑路又暗,没看到水沟有一段是没有遮盖的,就跌落到沟中。在他跌下去时,顾不了自己会受伤流血,一心只有将大哥的药水举得高高的,深怕打破了,等爬出水沟把药水带回家之后,才发现是一个很大的伤口而且流著很多血。但当时一心只顾著大哥的药水,也不觉得自己会痛。我小时候当爸爸告诉我这件事时,我感动地哭了出来。在入殓时,最后一眼看著他的脚,希望他用这双曾经舍己为人的脚跳上西方极乐世界,参加莲池海会成佛度众生。
唱出内心的佛光
但愿爸爸这段生命结束之时,也就是快乐莲池海会的开始。我们四个兄弟姊妹在告别式唱弘一大师的“送别”来送爸爸,但是将最后两句歌的词改成我们内心的希望,“一声佛号尽至诚,当下到彼岸”“莲池海会相与期,去去莫迟疑”。
“阿弥陀佛大慈父 南无阿弥陀佛......”这是我们四个孩子为爸爸唱的“慈父医王”,阿弥陀佛是我们的大慈父大医王,希望爸爸这位慈父,可以回去阿弥陀佛大慈父快乐的世界,歌词中“无量光、无量寿、欢喜光、清净光、智慧光、常照光、解脱光、安稳光”是阿弥陀佛的别名,也是佛的光明,希望我们大家唱出内心的佛光!!
感谢大众恩:
先父之助念及丧礼,承蒙诸位大德长老,慈济功德会众菩萨,莲友,鼎力热诚相助,于此深致谢忱。
阿弥陀佛
末学 道证敬礼感恩
贤明的家长们,务请留心细看,这将会改变您孩子的一生!
附录一:谁扼杀了赤子之心
罗晓南博士/世新大学
他们在电子文化下成长,他们过早介入成人世界的败德丧行,他们丧失了培养“自制力”“是非心”的阶段,目前这些震骇人心的事件,恐怕只是冰山一角。
又传一桩令人震惊的青少年集体作案!
最近几年新新人类中频频传出一连串震撼人心的犯罪事件,其中最令人忧心与困惑的是:何以小小年纪就会工有如此沉重的烦恼恶习?他们多未成年,但犯罪之残暴程度不输成人,且往往毫无悔意。
对于此一现象,学者专家们提出了许多解释:升学主义、缺乏人文教育、社会风气败坏、缺乏道德感、罪恶感,....等。然则有一项笔者认为重要的因素并未被提及:新新人类都是在电子媒体、电子文化侵染下成长的一代,他们几乎没有什么“童年”,过早的介入成人世界,去玩那些他们身心发展还无法负荷的成人游戏。
根据传播学者的研究,在电子媒体(尤其是电视)发展之前,儿童之社会角色和认同的发展要受限于他们所在的场所,通常是师长们所认定的适宜场所。而电子媒体则使他们有机会(至少是“虚拟”式的)介入了成人的互动,使儿童可以轻易的窥知成人世界的秘密,一览其表面行为的“后台”。在过去印刷媒体挂帅的时代,由于阅读印刷文字需要读写能力,所以这部分的社会世界或“后台”,对儿童而言是隐藏的、较不易接触到的,儿童也因此相信成人(包括师长)有能力自我节制,他们比较能明是非。这种信念,学者们认为,有助儿童发展其健全的自我观念,并因而培养其理性的能力,即或在面对困难时也能保有理性。然而现在的电子媒体则使儿童和成人无区隔的暴露在同一社会情境中,儿童可以从电视中学到的不仅是补充了家庭、学校知识的不足,而且还包括了许多“反面教材”(如一时的“善有恶报”“恶却有善报”、及大人们的“伪善”与无能),进而有助颠覆学校和父母在儿童早期社会化中的权威角色,最终则促成了“成人与儿童区隔的模糊化”,或“童年的消逝”。
对于这种“早熟儿童”或“小大人”的现象,许多家长、学校往往视之为是孩子智力开发,或独立自主的表征,予以鼓励甚且揠苗助长,但孩童过早丧失其“赤子之心”而有了取巧之“机心”的同时,也使他们失去了一个适应成人社会的准备阶段,在其中,道德观的建立尤其重要。
在过去,童年期被视为是一种“修行”期,有助所谓“修道院效应”,而使吾人社会之人性传统得以延续。通过对成人世界秘密的维护,给孩童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成长环境,人们相信对一个尚未发展成熟的心灵而言,太早让他们知道太多成人世界的暴力和“败德丧行”…
《毛毛虫变蝴蝶—献给慈父的感恩与忏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