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持好戒?

  如何持好戒?

  應知如何才是犯戒?

  在《中阿含.思經》裏佛道﹕「若有故作業,我說彼必受其報;或現世報,或後世報。若不故作業,我說此不必受報。于中身故作叁業,不善與苦果受于苦報;口有四業,意有叁業,不善與苦果受于苦報。」

  佛說的故作業,是指有意圖的去造作業,造惡業必得苦報。這裏所指的身叁惡業是殺生、偷盜(不與取) 、與邪淫;口四惡業是妄語(虛诳語)、兩舌(離間語)、惡口(粗惡語)、绮語(雜穢語);意叁惡業是貪欲、瞋恚和癡(邪見) ;加起來是十惡業。犯這些惡業是不爲人群社會所接受的。還有酗酒及服食麻醉品等也是惡業。爲了追求快樂,人總是追隨自己的欲念,于是以身、口、意造作種種惡業。

  殺生是對一切有生命的乃至昆蟲,無有慈悲,常念殺害,手常血腥,悭貪吝惜以種種方法,捶、斬、燙、毒,令其命斷。

  殺業須具備下面五個條件:(1)有殺害的意念,(2)對方爲有情衆生,(3)知道他是有情衆生,(4)殺害的行爲,(5)造成對方死亡。

  不與取是對他人的財物,于聚落或空地,物主沒有給予,而去盜取。

  盜業須具備下面五個條件:(1)有偷盜的意念,(2)他人的財物,(3)知道是他人的財物,(4)偷盜的行爲,(5)占據他人的財物。

  邪淫是對有父,有母,有兄弟姊妹,有親屬,有守護人,有夫,乃至與有華鬘飾的女人有淫欲的行爲。

  邪淫業須具備下面四個條件:(1)以爲邪淫是一種享受,(2)起淫念,(3)造邪淫的行爲,(4)得到淫欲的滿足。

  妄語(虛诳語)是指在公衆場合,做官爲民,在親屬之中,在團體裏面,或作證人時說不誠實的話,不見而說見,見而說不見,不聞而說聞,聞而說不聞,不知而說知,知而說不知;爲自己,或爲他人,或爲了財利,知而妄語而不肯坦白舍離。

  妄語業須具備下面四個條件:(1)已知不是真實,(2)有欺騙的意念,(3)以言語欺騙的行爲,(4)完成欺騙的事實。

  兩舌(離間語)是爲了使和穆者乖離,把這邊聽聞的傳向那邊,把那邊聽聞的傳向這邊,兩處破壞,使和合的分離于結黨,分離後心中歡喜。

  兩舌業須具備下面的四個條件:(1)被離間的對象是人,(2)有離間的意念,(3)以言語離間的行爲,(4)完成離間的事實。

  惡口(粗惡語)是說剛強,粗暴,粗俗,惡心的語言,被多人所厭惡,不可愛,不適意,使人心不得定。

  惡口業須具備下面的叁個條件:(1)有瞋恚的意念,(2)被傷害的對象是人,(3)诋毀或漠視事實。

  绮語(雜穢語)是說非時語,不實語,無義語,非法語,不思語,無價值語。

  绮語業須具備下面兩個條件:(1)以語言造作,(2)內容無聊或不著邊際。

  貪欲是遇到別人的財物,心中不舍離于貪念而欲得到它。

  貪業須具備下面兩個條件:(1)他人的財物,(2)有占有的意念。

  瞋恚是對衆生有瞋心,弊惡心,心想應如何捆縛,鞭打,摧伏,殺害,使其難以存在。

  瞋業須具備兩個條件:(1)對方是有情衆生,(2)有傷害的意念。

  邪見是顛倒見,比如這麼說:無善心,無布施,無福德,無善行,無惡行,無善惡業之果報,無信,無此世,無他世,無父母,世間無衆生,世上無阿羅漢,無聖者,無向聖道者,也無自作證,生已盡,梵行立的覺者。

  癡業須具備下面的兩個條件:(1)以邪見看待一切事物,(2)以錯誤的觀念理解一切事物。

  明白造惡業的情況或條件,我們才知犯戒或不犯戒。一個修行人若在事後覺得心不安樂的話,多半是跟犯戒有關。這是撿討有沒有犯戒的最簡單指標。

  應知犯戒的果報

  在《 中阿含.分別大業經》裏,世尊曾就衆人因爲愚癡,執著于所見的情形,以四種情況詳加分析業力:

  (1)惡作惡受—在此處造惡業的人,若是殺生者,偷盜者 ---- 乃至邪見者,在他們身壞命終之後,生于苦處,惡趣,險難處或地獄裏。其惡報可在現世,當來世或後世。若在死時持有邪見,因爲這邪見,而生在苦處,惡趣,險難處或地獄裏。

  (2)惡作善受—在此處造惡業的人,若是殺生者,偷盜者----- 乃至邪見者,在他們身壞命終之後,生于善趣,天界。其善報(往昔善業)可在現世,當來世或後世。若在死時持有正見,因爲這正見,而生在善趣,天界。

  (3)善作善受—在此處行善的人,若是離殺生者,離偷盜者----乃至正見者,在他們身壞終命之後,生于善趣,天界。其善報可在現世,當來世或後世。若在死時持有正見,因爲這正見,而生在善趣,天界。所以臨終的一念影向下一生的趣處。

  

  (4)善作惡受—在此處行善的人,若是離殺生者,離偷盜者……乃至正見者,在他們身壞命終之後,生于苦處,惡趣,險難處或地獄。其惡報(往昔惡業)可在現世,當來世或後世。若在死時持有邪見,因爲這邪見,而生在苦處,惡趣,險難處或地獄。這也是因爲臨終的一念決定了下一生的趣處。由此可見人死時的見或念決定他的下一世生趣。

  罪大惡極的人會造極惡業,這是五無間業或五逆業(Ānatariya-kamma):(1)殺父、(2)殺母、(3)殺阿羅漢、(4)出佛身血、(5)破和合僧。前叁者都是殺生,這些殺生的對象都是人倫所不允許的。第四是惡意傷害,因爲對象是佛,所以惡業極重。最後是口意的惡業,因爲對象是精進修行的僧團,所以也是重的惡業。這些惡業的果報是墮到無間地獄裏長久受苦。而無論是自作、教他作、或隨喜作(贊同歡喜他人所作) ,都要承擔果報。

  要是一個人不能明了殺生是壞事,是造惡業,那只要想一想,若是你的生命受到威脅時,你會如何做呢?你會恐懼而想要逃命,既然你本身這樣愛惜自身,那又怎麼能夠去傷害他人呢?在《南傳法句經》刀杖品裏佛言:「衆生畏刑罰,衆生皆畏死,以已推及人,不殺不教殺。衆生畏刑罰,衆生皆愛命,以已推及人,不殺不教殺。」其它如偷盜、邪淫、妄語、惡口、绮語、兩舌、貪、瞋、癡等亦以同理來理解。

  因此守戒需從自身的處境來想一下,若別人對我做這樣的事,我會如何想呢?所以孔子說:“己所勿欲,勿施於人”。每做一事,若侵犯到他人時,先設身處地的想一想才做,不要魯莽。

  在家衆五戒或八戒裏的不飲酒戒,是指酒醉後所産生意念失控而造十不善業;佛在《中阿含.善生經》裏說道:「居士子!若人飲酒放逸者,當知有六災患:一者現財物失,二者多有疾患,叁者增諸鬥诤,四者隱藏發露(把秘密說出來),五者不稱不護(人不稱贊不愛護),六者滅慧生癡。居士子!人飲酒放逸者,不經營作事,作事不營,則功業不成;未得財物,則不能得;本有財物,便轉消耗。」這是飲酒的過患,它實無利益。

  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裏記載﹕「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在《涅槃經》中佛言﹕「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叁世因果,循環不失,此生空過,後無追悔。」

  這裏可以舉幾個例子;提婆達多謗佛,破壞並分裂僧團,從山上推大石要擊死佛陀,碎石擊中佛足,佛足因而出血。他死後,佛告訴阿難(Ananda)說提婆達多的善業已經耗盡,沒有剩一絲毫的善業,死後直栽下去無間地獄裏。

  另一個是比丘拘迦利耶,他在佛前誹謗舍利弗和目犍連有邪念,佛叁勸都無效後,他當晚身發毒疹,死後墮落到最低的大紅蓮地獄裏去。

   還有一個是富翁都提在生前是一個拜火教徒,不信叁寶,祭拜鬼神,又悭貪不施,他死時的最後一念是挂念著床下他忘了告訴兒子摩納的錢財,死後他投生爲一只狗,這狗因爲業的緣故,回到他兒子的家爲他看門。這是多麼可悲的事啊。

  

  有一個例子是目犍連在走下靈鹫山去托缽途中,見到一具屍骸餓鬼在空中飛行,後邊有鵰、烏鴉、老鷹追著,啄它的背,咬啐它的骨,它痛苦不堪的大聲哀號。佛說他生前是一個屠牛夫。

  惡業也稱黑業,義爲以黑暗汙染之心造業;有時也稱爲非福業(帶來禍害)。故此在《雜阿含791經》中佛言道:「何等爲邪﹖謂地獄、畜生、餓鬼。何等爲邪道﹖謂殺、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恚、邪見。」

  佛陀在世時,以他的天眼通,可以知道衆生的過去世和未來世,以及不同衆生所受的不同果報(業異熟)的因緣。連貫叁世的因緣,說明了前因感招後果,業力的作用。輪回乃是衆生造作諸種善惡業産生的現象。衆生在無始以來的生命流裏,不論是存在于叁界的那一個界裏,以及欲界的任何一個道中,有情的生命,不論有色無色,不同的相貌,不同的生命與受用,完全是基于各個衆生所帶來的種種不同的業而有差別。因此這些衆生的生命的延續,就是業的因果關系的延續。我們爲了各自的快樂,都應該謹慎考慮我們日常所造的許多不同的身、口、意業。

  這是指能帶來可愛(樂及不苦不樂)異熟果報(福業)的身語意業。詳細分法與上述的十惡業同。身叁善業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四善業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以及意叁善業是不貪,不瞋,不癡。詳細內容可以參考在《大正藏》卷十五的《十善業道經》。經裏佛言:「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衆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作身語意諸不善業,是故隨業各自受報。-----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爲一﹖謂于晝夜,常當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余聖衆。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緣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爲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

  持戒的功德

  是以我們應當持戒。在《長阿含.遊行經》裏佛言:「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謂爲五﹖﹕一者諸有所求,辄得如願。二者所有財産,增益無損。叁者所往之處,衆人敬愛。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必生天上。」

  守持十善業的功德在《十善業道經》中有詳細的解說﹕

  若離殺生,成就十離惱法:一于衆生普施無畏,二于衆生起大慈心,叁永斷瞋恚,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六非人常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

  若離偷盜,得十可保信法:一資財盈集,王賊水火及忌妒人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叁人不欺負,四十方贊美,五不憂損害,六善名流布,七處衆無畏,八財、命、色(身)、力(體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生天。

  若離邪淫,得四智(者)所贊法:一諸根調順,二永離喧(吵) 掉(悔) ,叁世所稱歎,四妻莫能侵。

  若離妄語,得八天所贊法:一口常清淨,優砵華香,二爲諸世間之所信伏,叁發言成證,人天敬愛,四常以愛語,安慰衆生,五得勝意樂,叁業清淨,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製伏。

  若離兩舌,得五不可壞法:一得不壞身,無能害故,二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叁得不壞信,順本業故,四得不壞行,所修堅固故,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诳惑故。

  若離惡口,得成就八種淨業:一言不乖度(無理),二言皆利益,叁言必契理,四言詞美妙,五言可承領,六言則信用,七言無可譏,八言盡愛樂。

  若離绮語,得成就叁種決定:一定爲智人所愛,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叁定于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

  若離貪欲,得成就五種自在:一叁業(身語意業) 自在,諸根具足故,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叁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五所獲之物,過本(超過原本的)所求,百倍殊勝,由于昔時不悭嫉故。

  若離瞋恚,得八種喜悅心法:一無損惱心,二無瞋恚心,叁無诤訟心,四柔和質直心,五得聖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衆生心,七身相端嚴衆共尊敬,八以和忍(無诤)故速生梵世(梵天)。

  若離邪見,得成就十功德法: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二深信因果,甯殒身命,終不作惡,叁唯歸依佛,非余天等(不歸依天神) ,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凶疑網,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七永離邪道,行于聖道,八不起身見,舍諸惡業,九住無礙見,十不墮諸難。

  惡業的果報會令人心寒,故爲人要常思惟上面佛說的種種善業功德,訓練自己的心,避免造惡,並增強對叁寶的信心,爲自爲他,都將功德無量。

  從上述的十善惡業的道理,應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聞法的人,應深切思省因果業報之理,並以它來引導自己的身語意的行爲。佛言:「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這是處世待人的准則。人生壽命不長,幾十年一幌眼就過了,臨終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這是千真萬確的,我們凡夫沒有佛的一切智,不能見到因果業報的運作,也不能看到來世,倘若有個“信”字,相信佛的話,那就會照佛所說的話去做。唯有那些邪見者,不信因果,不信來世,不信叁寶,只信自己愚癡的想法,謗佛違法,罪業深重,輪回何其長。一旦墮落到惡道時,若要再得人身,猶如盲龜百年浮上水面一次,在茫茫大海中要遇一塊飄浮有孔的木一樣困難。

  所以要奉行十善,堅持守戒,以成辦一切功德利益。如《大智度論》中說:「若求大利,當堅持戒,如惜重寶,如護身命,以戒是一切善法住處。」持戒並能依此修定生慧,乃至涅槃。故《法句經》中說:「戒具成就,行無放逸,定意度脫,長離魔道。」

  又《法句經》中說﹕「莫輕小惡,以爲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罪充滿,從小積成。莫輕小善,以爲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福充滿,從纖纖積。」因此對于小惡都要存有戒心,不要以爲是小惡業而認爲不重要,就輕視了它們。但也不要輕看小善,大善也從小善開始,我們更要多修善積福。

  

  法增比丘,臺北松山

  願衆生安樂!

  

《如何持好戒?》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皈依的真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