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的真義
當一個人選擇佛教作爲他(她)的信仰時,在皈依前先要把兩個問題弄清楚:
1.什麼是皈依?
2.我爲何要皈依呢?
什麼是皈依?
回答第一個問題,什麼是皈依?在我們的生活中要有正確信仰,信鬼神是一種信仰,信上帝也是一種信仰,信真主也是一種信仰,信大梵天也是一種信仰。對宗教有正確信仰的人,知道宗教是用來指導我們的生活,讓生活更圓滿,更有意義,能在現實生活中離苦得樂,所以我們必須對宗教作正確的認識和選擇。佛教傳來中國已超過兩千年,它已是我們信仰的主流。佛教是一種理性的信仰,不是迷信。我們要追求心靈的自由,尋找善良的心;迷信使我們原本已不自由的心靈更爲局限,無法淨化心靈,也無法解決我們人生的苦惱。我們怎麼可以將我們有限的生命交給鬼神、神棍、或騙子呢?
信佛先要認識佛教的經典教理,不要誤解佛的教法,佛教在中國二千年的長久時間裏,朝廷曾多次滅佛,因而使佛教趨向神化,融入民間生活,圖求生存,但卻使民俗迷信也混入佛門,把寺院團體和佛菩薩當成是駕禦愚民和斂財的工具,使佛門外人對佛教生起錯誤的看法。外道的神、上帝、或大梵天都是高高在上,支配著人,形成不平等的尊卑關系,只有佛教重視個人的自主權,人人具有佛性,衆生都能成佛。修行人一定要深入了解佛陀的教義,使我們的生活密切貫徹佛陀的教理。宗教信仰是要使我們更能認識自己、肯定自己,實現生命的真義,使我們能過著更理性的生活,這才可以稱爲正確的信仰。
當我們看到佛像、聖物,或大法師時生起淨信是清淨信。好比一個人相信因果,當他做了好事,心瑞安樂,就一直做好事。由淨信而得到內心的甯靜與安祥,這是清淨信。當我們祈望脫離痛苦、生于善道、或能斷惡修善,並對此深具信心是樂求信。好比一個人皈依後天天持戒,努力調伏內心所起的煩惱,少欲知足,這是樂求信。當我們了解叁寶是我們唯一的皈依處,是究竟的皈依處後,並對它生起信心時,這是虔誠信。當我們通過修持佛法,如理思惟和觀察,反複思擇,了解萬法緣起的道理,這是智解信。當我們有煩惱困難病患時,知道祈求神祉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因此我們要用正確的方法來解決,比如思惟解決的辦法、找有經驗的人幫忙、忏悔惡業、放生、修觀照、行善事、患病時看醫生等等,這樣才能解決困難,這才是正信。
對佛教迷信的人,都是不曾深入了解教義的人。
皈依是歸向、依靠、歸依的意思。它和基督教或天主教的洗禮不同。歸依有如孩子幼小時歸依父母,在危困時歸依能引導我們度出危難的領航人。歸依就像是歸向自己的家,回到自己的家,感覺到非常的安全和親切。佛教的歸依是歸依叁寶,現在我們來看皈依叁寶。
皈依叁寶
皈依佛---佛(Buddha):佛陀,意爲覺者。在現在是指釋迦牟尼佛(Sakyamuni Buddha),大乘佛法裏還有十方諸佛,如阿彌陀佛,藥師佛等。
皈依法---法(Dhamma):達磨,意爲佛陀覺悟的真理。經律論等叁藏是記錄佛陀教導世間人的方法。
皈依僧---僧(Sangha): 僧伽,意爲和合衆,是指聖賢僧,至少是初果聖人。一切凡夫僧是修行道上的行者。
皈依佛
在南傳的課誦本裏,有贊頌佛寶的文句如下:「贊頌佛寶:至尊的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他以最高智慧,親證而後一律平等的開導于此界的天神、魔王、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與人們,使他們依教奉行;他所指示之法,前善、中善、後亦善。詞義具足,教示梵行,清淨高尚,了解經義,配合修行,以證完善與圓滿的行爲。」
有一句話「信爲道源功德母」,說明了我們身爲佛弟子,對佛陀的虔誠信心和對他所教誨的道理有真實的信念,依法修行能夠達到究竟圓滿覺悟境界的功德。佛陀是叁界裏圓滿的覺者,他所覺悟的道理不是我們凡夫能夠馬上明白的,唯有通過修行,才能深化我們對佛陀的信念。
佛陀是自己覺悟生死輪回之真相,並擺脫輪回之苦和渡過輪回苦海的大聖者,他能宣示四聖谛及教導八聖道修行法的無上正等正覺者,他也是值得受人類及天神供養的應供者,他已調服及斷除所有大小微細的煩惱,故此他無有任何世間的系縛。因此他有十個名號;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有些列出的十個名號是;,阿羅漢,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也號稱爲兩足尊,即人中最尊勝者,或福德與智慧兩皆具足。佛陀叁德圓滿(斷德、悲德、智德),于這五濁(劫濁、命濁、煩惱濁、衆生濁、見濁)惡世中,開示給我們這稀有的寶貴道理,猶如在黑暗之中擎起明燈,引導衆生走上清淨之古仙人道。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爲「本師」,而自稱「弟子」,我們與佛是師生的關系。佛陀教導我們破除無明,離苦得樂。衆生的苦惱,乃是起因于不能明白自己與生活環境關系的真相。因爲這錯誤的想法和見解,帶給我們累世的輪回,遭受衆多的苦難。學佛修行就是要糾正這錯誤的想法和見解,把苦消除,找到心靈的安祥與快樂。這是佛教的宗旨,佛教的最高目的!
「皈依佛」是我們從衆多迷惑顛倒邪見中依正見正思惟來生活,這才是真正皈依佛的意義。
要能修行達到解脫,唯有在人道才能辦到。雖然現在是末法時期,去佛已遠,但正確佛的教法仍然可以聽聞到,我們應該爭取這千載難逢的良機,人生難得,佛法難聞,趕快激厲自己,精進求度,以叁寶爲最上最究竟的歸依處。不要等將來佛法滅後,求度無術,長劫輪回,那不是對自己很不利嗎?
在[增壹阿含經](卷24, (叁)大正藏2冊,p674a)裏佛言:
「諸比丘!承事禮佛有五事功德:雲何爲五?
一者端正。
二者好聲。
叁者多財饒寶。
四者生長者家。
五者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
所以然者,如來無與等也。如來有信,有戒,有聞,有慧,有善色成就。是故成就五功德。
複以何因緣禮佛而得端正?以見佛形像已,發歡喜心,以此因緣而得端正。
複以何因緣得好音聲?以見如來形像已,叁自稱號:南無如來,至真,等正覺。以此因緣得好音聲。
複以何因緣多財饒寶?緣彼見如來而作大施,散華,然燈,及余所施之物。以此因緣獲大財寶。
複以何因緣生長者家?若見如來形已,心無染著,右膝著地,長跪叉手,至心禮佛。以此因緣生長者家。
複以何因緣,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諸佛世尊常法,諸有衆生,以五事因緣禮如來者,便生善處天上。是謂∶比丘!有此五因緣禮佛功德。是故,諸比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禮佛者,當求方便,成此五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因此禮敬佛的利益是很大,家裏供奉佛像,皈依和禮佛時,要想我們的佛性。在汙濁的六塵境界裏當六根接觸它們的時候要懂得修行,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禮敬佛像時提醒我們修行,不要像外道指責我們那樣在拜木頭,拜偶像。我們天天供燈、香、花、水果等,向佛磕頭,若沒正確修行,那沒有用。這些是禮敬佛的功德。
皈依法
法寶有四聖谛,八正道,十二緣起,叁法印等。在南傳的課誦本裏,有贊頌法寶的文句如下:贊頌法寶:「世尊所善妙及詳盡解說之法,須經學習和奉行,親自體會和自見,是可奉行,可得成果,超越時間與空間;請來親自查看, 向內返照, 智者皆能各自證知。」
「法」是對宇宙人生正確的認識與見解,當我們生起真實智,想法和見解才是正確的;要是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我們的想法和見解都是錯誤的。
四聖谛是解釋世間苦的真相及衆生解脫苦的方法。苦谛說明衆生所受身心之苦,有身體的生老病死苦,心理的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集谛說明苦的産生原因是源于衆生個別的愚癡;滅谛說明苦的滅盡;道谛說明滅苦的方法或道路。
「皈依法,離欲尊!」道谛裏的八支聖道是所有的修行人要走的道路,它是與戒定慧叁學與叁十七菩提分法密切聯系著的。爲什麼要修習八正道呢?在[相應部.道相應]裏佛陀舉出八種理由:
(一) 爲了遠離貪欲;
(二) 爲了斷諸結;
(叁) 爲了永斷隨眠;
(四) 爲了遍知行路 (行路指的是修道);
(五) 爲了滅盡諸漏;
(六) 爲了現證明解脫果;
(七) 爲了智見;
(八) 爲了無取般涅槃。
要修習八支聖道,每一位行者要具足什麼條件呢?在[相應部.道相應]裏佛陀舉出七個有利的條件:
(一) 善友;
(二) 戒具足;
(叁) 志欲具足;
(四) 我具足;
(五) 見具足;
(六) 不放逸具足;
(七) 如理作意具足。
皈依僧
在南傳的課誦本裏,有贊頌僧寶的文句如下:贊頌僧寶:「僧伽是世尊的追隨者,良好地修行佛法。僧伽是世尊的追隨者,直接地修行佛法。僧伽是世尊的追隨者,正確地修持佛法以求脫離苦,僧伽是世尊的追隨者,適當地依教奉行,修習清淨梵行;他們即是四雙八輩行者,那才是世尊的追隨者僧伽,應當虔誠禮敬,應當熱忱歡迎,應當布施供養,應當合什敬禮,是世間的無上福田。」
僧是僧伽(Sangha)的略稱,義爲和合衆,亦即僧團。佛叁十五歲成道後,弘法四十五年,出家弟子有數千人,在家衆更不計其數。早期的出家衆心地純潔,如耶舍與他的四位好友,舍利弗,目犍…
《皈依的真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