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五戒
求受者跟比丘念:
尊者大德我(們)向您求授叁皈(與隨分)五戒
第二次尊者大德我(們)向您求授叁皈(與隨分)五戒
第叁次,尊者大德我(們)向您求授叁皈(與隨分)五戒
贊佛偈
禮敬于世尊,應供、正等正覺者。( 叁稱 )
叁皈依
我以佛爲皈依處,我以法爲皈依處,我以僧伽爲皈依處。
第二次我以佛爲皈依處,第二次我以法爲皈依處,第二次我以僧伽爲皈依處。
第叁次我以佛爲皈依處,第叁次我以法爲皈依處,第叁次我以僧伽爲皈依處。
比丘說: 叁皈已授完畢。
受戒者答 : 是的,大德!
授五戒
我願學習受持不殺生戒
我願學習受持不偷盜戒
我願學習受持不邪淫戒
我願學習受持不妄語戒
我願學習受持不飲酒戒 (任何能使神志迷亂之物皆屬酒類之範圍)。
這就是五項應該學習持守的戒律。
比丘祝福如下:
因持戒將給你帶來安樂,
因持戒將給你帶來財富,
因持戒將使你達證涅槃,
故此,你(們)應該嚴持此淨戒。
受戒者俯首回答 : 善哉。
佛說:
「人爲怖畏苦,皈依趨山巒,
樹林和林莽,及諸神廟堂(Cetiya)。
彼非安穩依,非最上依處,
皈依于彼處,不能離于苦。
若人皈依佛,皈依法與僧,
依于正知見,得見四真谛(苦、集、滅、道四聖谛)。
苦谛苦集谛,苦滅谛道谛,
滅苦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導至苦寂滅。
此皈依安穩,此皈依最上,
此乃真皈依,能脫離衆苦。」(南傳法句經新譯188-192偈)
在藏傳的皈依儀式後,通常主持儀式的法師還會補充下列事項,這是值得參考的。
在誓願叁寶方面:
(1)皈依佛,甯舍生命,絕不放棄皈依。
(2)若遇任何困難或痛苦時,除了叁寶外,絕不依賴其它的對象。
(3)要常向叁寶和佛像、聖物等做身口意的供養。
(4)除了自己要遵守叁皈五戒外,還要盡量帶領別人來皈依叁寶。
(5)應該早晚向十方諸佛禮敬。
在皈依叁寶方面:
(1)皈依佛後,不再皈依世間或世俗的神祇,因爲他們不是究竟的皈依處。世俗的神祇好比大梵天、帝釋天、濕婆神、山神、鬼王等,他們自己均還在輪回當中,又如何能幫助我們從輪回中解脫呢?
(2)皈依法後,不應傷害衆生。衆生是指一切具有意識的生物。我們不應殺生或偷盜,絕不使用暴力。(吃素與否看個人的意願,佛允許吃叁淨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疑爲我而殺)
(3)皈依僧後,便不再與惡友爲伍。因惡友令我們造惡業,而非善業。
在恭敬叁寶方面:
(1)在皈依佛後,要對佛以及一切與佛有關的象征聖物恭敬,其中包括將佛像置于清淨高處,並向佛頂禮、做供養等。
(2)在皈依法後,要對佛法以及一切與法有關象征聖物恭敬。甚至裏面寫著有關于佛法或種子字的信件亦不例外,更何況佛經或佛書。
(3)在皈依僧後,要對僧伽以及一切與僧有關的象征聖物恭敬。若在街上發現只是一小塊的藏紅色僧服布塊,也應把它當成是僧伽的代表,而以恭敬的方式處理之。
犯戒與對治
在南傳的課誦本裏,有關于業的省思偈文如下:「我乃業之主人,繼承自已之業,由自己業而生,是己業的親族,依己業而存活,不論我造何業,善的或是惡的,我都必將承擔。」
在[中阿含.思經]裏佛說道﹕「若有故(故意)作業,我說彼必受其報;或現世報,或後世報。若不故作業,我說此不必受報。于中身故作叁業,不善與苦果受于苦報;口有四業,意有叁業,不善與苦果受于苦報。」
身叁惡業是殺生、偷盜(不與取) 、與邪淫;口四惡業是妄語(虛诳語)、兩舌(離間語)、惡口(粗惡語)、绮語(雜穢語);意叁惡業是貪欲、瞋恚和癡(邪見) ;加起來是十惡業。盡管如此,但業力不是一切世間現象運作的全部原因,它是二十四緣之一。若把一切現象的運作都說成是業力的控製,那就無望去修行,去斷惡修善了。正因爲我們生爲人,感受苦樂參半,能思惟善惡的道理,不像畜生一樣愚癡,不像餓鬼地獄衆生一般的受長期折磨的苦楚,不像天神那樣只知享樂而耽于欲樂,失去理智。因此我們才有希望通過修行,改變自己,漸漸地修到和佛與阿羅漢一樣,無時不以正念控製自己的一切行爲,才能從煩惱與業的輪回中解脫出來。犯戒有故意作業,也有不故意或無心的。故意造作的罪業較重,屬于重業或定業。因此罪業的輕重取決于最初的動機,若無意踩死一只螞蟻,它是不定業,業報較輕。可以通過忏悔,使這不定業變得很輕。不過我們還是要常提起正念,不要以爲是小惡業而輕待它。佛說:「莫輕視小惡,雲我無殃報,小水漸滴落,亦能盈水瓶,愚人積小惡,乃至罪滿貫。」(南傳法句經新譯121偈)
初皈依的人最常犯的是妄語戒,妄語業須具備下面四個條件:(1)已知不是真實,(2)有欺騙的意念,(3)以言語欺騙的行爲,(4)完成欺騙的事實。妄語有大妄語、小妄語及方便妄語之分。若沒有欺騙的意圖,即沒有故意作業,都是不定業。大妄語是世間五大盜之一(一是惡比丘受人信施,二是盜佛法,叁是惡比丘誹謗清淨梵行者,四是盜取伽籃物,五是惡比丘妄言得上人法)。小妄語是衆人常不經意犯的,方便妄語雖不是要傷害和欺騙別人或爲了個人的利益,但這樣的虛假語多說了會成習慣,還是以正念攝持自己好些。
犯戒的對治是:(1)提高正念。(2)思惟造業與犯戒的條件。(3)在佛前忏悔或找一位法師詢問和發露,忏悔後就安樂。(4)若破戒要重新拿叁皈五戒。
業力與果報的關系是這樣的,造業是因,果報(異熟Vipaka)是緣聚時得業果。果報有現世受、異熟受、後世受。現世受的業造了在今生就得到果報,異熟受的要等到下一世才得到果報,而後世受的要在未來世才得到果報。
業有如種子,果報有如種子長大開花後所結之果。隨彼業因,業報也有好壞之分。因果是自然的規則,不受任何力量控製,也無上帝或大梵天王的主使。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裏記載﹕「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在[涅槃經]中佛言﹕「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叁世因果,循環不失,此生空過,後無追悔。」不過我們造的惡業,可以通過行善守戒,不再造惡,來增加我們的善業功德,這樣子我們的惡業就相對減少了。
法增比丘寫于佛曆二五四九年臘月于臺北。
願衆生安樂。
《皈依的真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