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道與菩薩道
解脫道
解脫道的行者包括所有聲聞(Savaka)乘的修行人。不是每一個人都要走菩薩道而求取無上菩提的,一些初接觸佛法的人,若是沒有宿世的善根,一聽到要守戒,就已經沒有興趣了。要他發大菩提心,于長劫勤苦修行,那就更難了。佛的本意只是要衆生認識到輪回的苦,把道理說給稍有理智的人聽,先求度自己,他從來也沒逼任何一個人去修行,他只是度有善根的人依聲聞而解脫。
八難八非時
要修行解脫道,先要認識自己的條件。當我們思惟佛所說的關于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的道理後,我們才能生起信心,才能入道。做人要是能修梵行,堪受佛法,要能克服八種困難與八種非時,這在《中阿含》的《八難經》裏提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人行梵行而有八難八非時也;
雲何爲八?若時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號佛、衆佑,出世說法,趣向止息,趣向滅訖,趣向覺道,爲善逝所演,
(1)彼人爾時生地獄中,是謂人行梵行第一難第一非時。
複次若時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號佛衆佑,出世說法,趣向止息,趣向滅訖,趣向覺道,爲善逝所演,
(2)彼人爾時生畜生中,
(3)生餓鬼中,
(4)生長壽天中,
(5)生在邊國夷狄之中,無信無恩無有反複,若無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是謂人行梵行(第二至)第五難(第二至)第五非時。
複次若時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號佛衆佑,出世說法,趣向止息,趣向滅訖,趣向覺道,爲善逝所演,
(6)彼人爾時雖生中國,而聾啞如羊鳴,常以手語,不能知說善惡之義,是謂人行梵行第六難第六非時。
複次若時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號佛衆佑,出世說法,趣向止息,趣向滅訖,趣向覺道,爲善逝所演,
(7)彼人爾時雖生中國,不聾不啞,不如羊鳴,不以手語,又能知說善惡之義,然有邪見及顛倒見,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齋無有咒說,無善惡業,無善惡業報,無此世彼世,無父無母,世無真人住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是謂人行梵行第七難第七非時。
複次若時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號佛衆佑,
(8)(佛)不出于世,亦不說法,……是謂人行梵行第八難第八非時。……」
故此要能遇到佛法修行是很稀有的事。我們有幸爲人,諸根具足,有正見以及生在尚有佛法的時代,真應該趕快修行。佛在《阿含經》裏都是在談修行達到解脫(涅槃),爲什麼呢?佛慈悲轉*輪度衆生,就是要我們聽完他的開示,趕快下定決心修行解脫,若是有無上善根的徒弟,發了無上的菩提心,要修行達到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佛也會給予授記,未來必定成佛,就如佛授記彌勒菩薩一樣。
解脫道次第
克服了八難八非時,一個行者決定行解脫道的話,應該如何修呢
在《中阿含》的《慚愧經》舉出修行的次第是﹕「若比丘有慚有愧,便習愛恭敬;若有愛恭敬,便習其信;若有其信,便習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習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習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若有解脫,便習涅槃。」
其修行次第是:有慚有愧→愛恭敬→信→正思惟→正念正智→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涅槃。
有慚有愧是自己的善根;愛恭敬乃是對法師、善知識、賢者的敬愛態度;然後生信;聽聞正法,思惟法;培養正念正智;護根門及守戒;心中無悔;生起歡悅;得定(喜→止→樂→定) ;修觀得見諸法實相;再維持心于法,于世生厭;無欲;心解脫,慧解脫乃至涅槃。
又《中阿含》的《食經》舉出修行的次第是:「如是善人具已,便具親近善知識;具親近善知識已,便具聞善法;具聞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護諸根;具護諸根已,便具叁妙行;具叁妙行已,便具四念處;具四念處已,便具七覺支;具七覺支已,便具明解脫;如是此明解脫展轉具成。」
其修行次第是:善人→親近善知識→聞善法→生信→正思惟→正念正智→護諸根→護戒→叁妙行→四念處→七覺支→明解脫→明解脫展轉具成。
因過去世的善根今生而爲善人,得以親近善知識,方能聽聞正法,生信,于所聞法起正思惟,培育正念正智,因而護根門及學戒,以致有身妙行,口妙行及意妙行,修習四念處,隨順七覺支,乃至明解脫。
在《雜阿含》叁四六經裏佛言﹕「以慚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爲善知識;爲善知識故樂見賢聖,樂聞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順語,精進;精進故不掉,住律儀學戒;學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不亂心故正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貪恚癡;離貪恚癡故堪能斷老病死。」
其修行次第是:慚愧→不放逸→恭敬順語爲善知識→樂見賢聖,樂聞正法,不求人短→生信,順語,精進→不掉,住律儀,學戒→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正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怠→不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不起貪恚癡→斷老病死。
善人方有慚愧,知善惡,不造諸惡行,故行不放逸,遇善知識時,恭敬承事以隨順語,樂于見賢聖之人,及聽佛法而不挑剔,生起正信,順著教導精進修行,心不掉悔,常住律儀,行爲如法,心不亂,有正知,常正思惟修八正道,斷五下分結的前叁結戒取、疑、及身見以證初果,再削弱貪與瞋以證二果,然後斷貪瞋以證叁果,最後滅盡癡而證四果,究竟解脫于老病死苦。
雖然佛在叁個不同的場合講解略有不同內容的修行法,事實上它們都是向涅槃與解脫的方向朝進。本書討論的內容與佛說的一致,那就是:親近善知識→信叁寶→正思惟業報、苦→學戒→慚愧→護根→修定→修慧。定慧之學要學習的內容很多,以後面有機會將會給予適當的討論。
兩種福田人
修行的人有兩種:一種是學人,一種是無學人,這在《中阿含》的《福田經》(一二七經) 裏提到:
「世尊告曰:居士(給孤獨居士),世中凡有二種福田人。
雲何爲二?一者學人(梵saiksas, 巴sikkha),二者無學人(Asaiksas,asikkha)。學人有十八,無學人有九。居士,雲何十八學人?信行(Sraddhanusarin)、法行(Dharmanusarin)、信解脫(Sradhadimukta)、見到(Drstiprapta)、身證(Kayasaksin)、家家(Kulamkula)、一種(Ekavijika)、向須陀洹(Pratipannaka Srotaapanna)、得須陀洹(Srota apanna phala)、向斯陀含(Pratipannaka Sakrdagami)、得斯陀含(Sakrdagami phala)、向阿那含(Pratipannaka anagami)、得阿那含(Anagami phala)、中般涅槃(Antaraparinirvayin), 生般涅槃(Upapadyaparinirvayin)、行般涅槃(Sabhisamskaraparinirvayin)、無行般涅槃(Anabhisamskaraparinirvayin)、上流色究竟(Urdhvasrota-rupantimat),是謂十八學人。居士,雲何九無學人?思法(Cetanadharman)、升進法(Prativedhanadharman)、不動法(Akopyadharman)、退法(Parihanadharman)、不退法(Aparihanadharman)、護法(Anuraksanadharman)、───護則不退,不護則退。實住法(Sthitakampya)、慧解脫(Prajnavimukta)、俱解脫(Ubhayatobhagavimukta)。是謂九無學人。」
學人是指阿那含果(叁果)以下的聖人,無學人是指由向阿羅漢道以修慧而至阿羅漢(四果)的聖人。這些修行者可以下表顯示。表是根據《中阿含。阿濕貝經》,《福田經》及《雜阿含》八二零至八二叁經列出。左邊第一行《福田經》所列次序有些混亂,今依《俱舍論Abhidharmakosa》重列。
表 5。1 解脫道修行人
-------------------------------------------------------------------------
修行人 慧增上 定增上 信增上
-------------------------------------------------------------------------
定 阿羅漢: 慧解脫 俱解脫 信解脫
不退
不動 見到 身證 信解脫
--------------------------------------------------------------------------
慧 …
《解脫道與菩薩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