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脫道與菩薩道▪P4

  ..續本文上一頁修所成慧。思所成慧包括世俗的知識,佛學知識包括對欲、色、無色界,布施,持戒,止觀,五蘊等的思考,菩薩所修的行舍智(觀智)還未導致道智。聞所成慧是把所聞的佛法內容(叁十七道法)以正念,精進與智慧來分析探討,以成就自己的智慧,及幫助其它行者。修所成慧是依修觀而體證的智慧,以了解五蘊等究竟法的特相與共相,以叁法印來觀照並舍棄對它們的執著。

  五﹕精進

  精進波羅蜜是身心持續不斷的努力,培育修持以證得道果智與一切知智。它的相是奮鬥,它的作用是支持與提升,精進使不松懈;它的現起是對抗昏沈與軟弱;它的近因是悚懼智(對生老病死,輪回,與惡道危險的懼畏而生之智)與八精進(修補袈裟前與後,遠行前與後,病時與複原後,得不足夠食物與得足夠食物的八種激發精進的想念。)在菩薩未證得禅那時,精進地做布施等善行,幫助和利益衆生,修持忍辱,散播慈悲,堅持真實,決意不怕犧牲生命,對欲樂傾向出離。當他成就禅那時,他致力使他人體驗他所體驗的喜,樂,甯靜,定和如實知見的智慧。雖受世間八法的汙染而不動搖是舍波羅蜜。菩薩精進的修習以上的波羅蜜從發願到成佛,必須勤奮地累積這些資糧,因此唯有依賴精進才能達到圓滿。

  六﹕忍辱

  忍辱波羅蜜是修持忍耐,它生起時是以無瞋爲主的心所與心識。它的相是忍耐;它的作用是克服任何可意與不可意感官事物(六塵)的影響力;它的現起是耐心接受這些可意不可意的事物;它的近因是如實知見諸法。修習忍辱的菩薩必須忍受美好與惡待的處境。菩薩修忍辱時,以忍辱仙人的故事4是最高的典範。

  七﹕真實

  真實波羅蜜是修持真實語,它是:離心所(Viratīcetasika)或思心所(Cetanācetasika)或慧心所(Paññācetasika)。它的相是誠實不欺語;它的作用是指明事實;它的現起是聖潔與美妙;它的近因是身語意叁業的清淨。真實語有叁種:即是取信真實語,許願真實語和離妄真實語。

  八﹕決意

  決意波羅蜜的修持,是對心中已決定去做的事,像一座不受狂風動搖的山嶽,堅定而穩固。它的相是對修習諸波羅蜜、舍離(Cāga)、善行(Cariya)等不動搖的決心;它的作用是克服與菩薩行對立的惡法;它的現起是堅貞不移的修菩薩行,它的近因是菩薩行。菩薩修的決意有叁種:預兆決意,願望決意與任務決意。

  九﹕慈

  慈波羅蜜的修持,是爲衆生謀福利與快樂,它是無瞋心所 (Adosacetasika)。它的相是希望衆生富足和快樂;它的作用是努力爲衆生求福利,以及消除瞋恨。它的現起是平靜與友善;它的近因是接受衆生。不是所有的無瞋是慈,只有在希望衆生快樂時的無瞋是慈。

  十﹕舍

  舍波羅蜜的修持是舍棄愛與恨,避開苦樂兩極端而保持中舍。它的相是對愛恨采中立態度;它的作用是減輕愛與恨;它的現起是減輕愛與恨;它的近因是自業智(自己是自己造的業的主人)。舍並非不關心或漠視,它是以中舍與平穩的態度來對待苦樂,知道苦樂的善與惡因。以上每一個波羅蜜的修持都以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爲基礎。

  授記的條件

  菩薩在第一次被授記時必須具有八個條件:即是生爲人;男人;修行圓滿可在那世成阿羅漢;遇見在世的佛陀;出家;成就四禅八定與神通;有增上行,誠心不惜爲住世的佛犧牲生命;以及有很深的欲望,不畏艱難成佛。具此八條件後才發至上願,願得正等正覺,就如須彌陀隱士對燃燈佛時發的八願:

  「當我離苦海,須渡諸衆生;當我脫娑婆 ,須渡諸衆生;當我調六根,須教諸衆生;當我滅煩惱 ,須熄衆生火;當我證菩提,與衆生分享;滅輪回火5後,須滅衆生火;當我除煩惱,當使衆生淨;當我悟四谛,當教諸衆生。」

  六波羅蜜

  十波羅蜜中出離可算是持戒,禅那的出離能製五蓋,可算是禅那波羅蜜;真實語可歸入持戒,真實智可歸入智慧波羅蜜;慈與禅那有關,而歸入禅那波羅蜜;舍波羅蜜的中舍歸入禅那,而智舍歸入智慧波羅蜜;決意則被歸入六波羅蜜中。這樣就有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那、智慧。這是大乘佛法常說的內容。

  菩薩地道

  在初期大乘佛法的《小品般若》諸經中,是以四階位來說明菩薩的修行次第。這即是初發心,久修習,不退轉(阿惟致越﹐阿毗跋致) ,和一生補處(或灌頂位,菩薩居兜率天) 。 在早期的大乘經典《菩薩十住經》裏敘述的十住是:初發心,治地,應行(進學),生貴,修成(方便具足),正心(成就直心),不退轉,童貞,法王子(王子位),灌頂(一生補處) 。這與上述的四階位有相近的地方。

  諸經論對于菩薩從初發心到證圓滿佛果的說法各有不同,《勝天王般若經》說十地,《金光明經》以十地加妙覺爲十一位,《成唯識論》說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覺共四十一位,《大智度論》加等覺成四十二位,《仁王般若經》加十信與妙覺共五十一位,《華嚴經》與《璎珞經》加等覺爲五十二位。一般以十住、十行、十回向爲叁賢位,十地爲聖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在《華嚴經》裏是個別詳述的,彼此各不關連。早期大乘佛教只有十地說,西藏佛教也一樣對菩薩階位只有十地之說。

  十地

  這是《華嚴經》見道與修道的十個階位:

  1.歡喜地(斷見惑,證我、法二空性);

  2.離垢地(離犯戒之垢);

  3.發光地(成就禅定,得神通,發智慧之光);

  4.焰慧地(智慧增盛,斷微細身見);

  5.難勝地(俗智與真智配合,通達一切世間學問技術,以利益衆生);

  6.現前地(無分別智,具最勝般若);

  7.遠行地(住無相行,智慧超越諸世間及二乘人);

  8.不動地(無分別智,斷俱生煩惱障,不爲一切事緣所動,得無生法忍);

  9.善慧地(得無礙解,具十力行十方度衆生);

  10.法雲地(具無量功德,法身如虛空,智慧如大雲)。

  佛與阿羅漢的差別

  以下引兩經來解釋。在《雜阿含》二九九經裏佛言:「佛告比丘 ! 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爲諸衆生分別演說,開發顯示。所謂 ” 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佛是自己覺悟緣起之法,雖然這緣起法無論佛出世或未出世,此法常住法界。因爲佛出世覺察了此法則,才成就等正覺,並爲衆生開揚顯示這法理。因此釋迦牟尼佛是自覺的無上等正覺,而我們是被他開覺的聲聞行者。就連彌勒菩薩也作他的第子並聽聞此法,他會在久遠的將來再生到人世時,因爲隔陰的關系,不能記得此法,並會在菩提樹下自覺此緣起法而成等正覺。

  又在《雜阿含》七五經裏說明了佛與阿羅漢的差別。「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何等爲五

  謂色受陰。比丘于色厭,離欲,滅,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滅,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

  比丘亦于色厭,離欲,滅。名阿羅漢慧解脫。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滅。名阿羅漢慧解脫。

  (佛言:) 比丘 ! 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有何差別

   比丘白佛: 如來爲法根,爲法眼,爲法依。唯願世尊爲諸比丘廣說此義。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比丘: 谛聽,善思,當爲汝說。如來,應,等正覺,未曾聞法,能自覺法,通達無上菩提,于未來世開覺聲聞而爲說法。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八道。比丘! 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別道,說道,通道,複能成就諸聲聞教授教誡,如是說正順,欣樂善法。是名如來,羅漢差別。」

  小結

  行解脫道或菩薩道完全看個人的願心。一個行者若有廣大的願。要行菩薩道志在必得,當願更多的行者發願成佛,從菩薩開始修行,能爲未來的苦難衆生指導一條解脫之路,願諸位功德圓滿。

  注釋:

  1。《雜阿含》﹐八二叁經。

  2。 也叫初梵行戒,即身叁,口四和正命戒。

  3。式叉摩那sikkhamana正在受特別訓練的年長沙彌尼,受完二年再受比丘尼戒。

  4。 《小部經典Khuddaka Nikaya,本生經》﹐叁一叁經堪忍宗本生譚。

  5。 業輪轉(Kammavaţţa)煩惱輪轉(Kilesavaţţa)和果報輪轉(VipāKavaţţa),輪轉以業爲薪火。

  法增比丘,臺北

  

《解脫道與菩薩道》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敬信叁寶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