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脱道与菩萨道▪P4

  ..续本文上一页修所成慧。思所成慧包括世俗的知识,佛学知识包括对欲、色、无色界,布施,持戒,止观,五蕴等的思考,菩萨所修的行舍智(观智)还未导致道智。闻所成慧是把所闻的佛法内容(三十七道法)以正念,精进与智慧来分析探讨,以成就自己的智慧,及帮助其它行者。修所成慧是依修观而体证的智慧,以了解五蕴等究竟法的特相与共相,以三法印来观照并舍弃对它们的执着。

  五﹕精进

  精进波罗蜜是身心持续不断的努力,培育修持以证得道果智与一切知智。它的相是奋斗,它的作用是支持与提升,精进使不松懈;它的现起是对抗昏沉与软弱;它的近因是悚惧智(对生老病死,轮回,与恶道危险的惧畏而生之智)与八精进(修补袈裟前与后,远行前与后,病时与复原后,得不足够食物与得足够食物的八种激发精进的想念。)在菩萨未证得禅那时,精进地做布施等善行,帮助和利益众生,修持忍辱,散播慈悲,坚持真实,决意不怕牺牲生命,对欲乐倾向出离。当他成就禅那时,他致力使他人体验他所体验的喜,乐,宁静,定和如实知见的智慧。虽受世间八法的污染而不动摇是舍波罗蜜。菩萨精进的修习以上的波罗蜜从发愿到成佛,必须勤奋地累积这些资粮,因此唯有依赖精进才能达到圆满。

  六﹕忍辱

  忍辱波罗蜜是修持忍耐,它生起时是以无瞋为主的心所与心识。它的相是忍耐;它的作用是克服任何可意与不可意感官事物(六尘)的影响力;它的现起是耐心接受这些可意不可意的事物;它的近因是如实知见诸法。修习忍辱的菩萨必须忍受美好与恶待的处境。菩萨修忍辱时,以忍辱仙人的故事4是最高的典范。

  七﹕真实

  真实波罗蜜是修持真实语,它是:离心所(Viratīcetasika)或思心所(Cetanācetasika)或慧心所(Paññācetasika)。它的相是诚实不欺语;它的作用是指明事实;它的现起是圣洁与美妙;它的近因是身语意三业的清净。真实语有三种:即是取信真实语,许愿真实语和离妄真实语。

  八﹕决意

  决意波罗蜜的修持,是对心中已决定去做的事,像一座不受狂风动摇的山岳,坚定而稳固。它的相是对修习诸波罗蜜、舍离(Cāga)、善行(Cariya)等不动摇的决心;它的作用是克服与菩萨行对立的恶法;它的现起是坚贞不移的修菩萨行,它的近因是菩萨行。菩萨修的决意有三种:预兆决意,愿望决意与任务决意。

  九﹕慈

  慈波罗蜜的修持,是为众生谋福利与快乐,它是无瞋心所 (Adosacetasika)。它的相是希望众生富足和快乐;它的作用是努力为众生求福利,以及消除瞋恨。它的现起是平静与友善;它的近因是接受众生。不是所有的无瞋是慈,只有在希望众生快乐时的无瞋是慈。

  十﹕舍

  舍波罗蜜的修持是舍弃爱与恨,避开苦乐两极端而保持中舍。它的相是对爱恨采中立态度;它的作用是减轻爱与恨;它的现起是减轻爱与恨;它的近因是自业智(自己是自己造的业的主人)。舍并非不关心或漠视,它是以中舍与平稳的态度来对待苦乐,知道苦乐的善与恶因。以上每一个波罗蜜的修持都以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为基础。

  授记的条件

  菩萨在第一次被授记时必须具有八个条件:即是生为人;男人;修行圆满可在那世成阿罗汉;遇见在世的佛陀;出家;成就四禅八定与神通;有增上行,诚心不惜为住世的佛牺牲生命;以及有很深的欲望,不畏艰难成佛。具此八条件后才发至上愿,愿得正等正觉,就如须弥陀隐士对燃灯佛时发的八愿:

  「当我离苦海,须渡诸众生;当我脱娑婆 ,须渡诸众生;当我调六根,须教诸众生;当我灭烦恼 ,须熄众生火;当我证菩提,与众生分享;灭轮回火5后,须灭众生火;当我除烦恼,当使众生净;当我悟四谛,当教诸众生。」

  六波罗蜜

  十波罗蜜中出离可算是持戒,禅那的出离能制五盖,可算是禅那波罗蜜;真实语可归入持戒,真实智可归入智慧波罗蜜;慈与禅那有关,而归入禅那波罗蜜;舍波罗蜜的中舍归入禅那,而智舍归入智慧波罗蜜;决意则被归入六波罗蜜中。这样就有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智慧。这是大乘佛法常说的内容。

  菩萨地道

  在初期大乘佛法的《小品般若》诸经中,是以四阶位来说明菩萨的修行次第。这即是初发心,久修习,不退转(阿惟致越﹐阿毗跋致) ,和一生补处(或灌顶位,菩萨居兜率天) 。 在早期的大乘经典《菩萨十住经》里叙述的十住是:初发心,治地,应行(进学),生贵,修成(方便具足),正心(成就直心),不退转,童贞,法王子(王子位),灌顶(一生补处) 。这与上述的四阶位有相近的地方。

  诸经论对于菩萨从初发心到证圆满佛果的说法各有不同,《胜天王般若经》说十地,《金光明经》以十地加妙觉为十一位,《成唯识论》说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觉共四十一位,《大智度论》加等觉成四十二位,《仁王般若经》加十信与妙觉共五十一位,《华严经》与《璎珞经》加等觉为五十二位。一般以十住、十行、十回向为三贤位,十地为圣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在《华严经》里是个别详述的,彼此各不关连。早期大乘佛教只有十地说,西藏佛教也一样对菩萨阶位只有十地之说。

  十地

  这是《华严经》见道与修道的十个阶位:

  1.欢喜地(断见惑,证我、法二空性);

  2.离垢地(离犯戒之垢);

  3.发光地(成就禅定,得神通,发智慧之光);

  4.焰慧地(智慧增盛,断微细身见);

  5.难胜地(俗智与真智配合,通达一切世间学问技术,以利益众生);

  6.现前地(无分别智,具最胜般若);

  7.远行地(住无相行,智慧超越诸世间及二乘人);

  8.不动地(无分别智,断俱生烦恼障,不为一切事缘所动,得无生法忍);

  9.善慧地(得无碍解,具十力行十方度众生);

  10.法云地(具无量功德,法身如虚空,智慧如大云)。

  佛与阿罗汉的差别

  以下引两经来解释。在《杂阿含》二九九经里佛言:「佛告比丘 ! 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为诸众生分别演说,开发显示。所谓 ” 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佛是自己觉悟缘起之法,虽然这缘起法无论佛出世或未出世,此法常住法界。因为佛出世觉察了此法则,才成就等正觉,并为众生开扬显示这法理。因此释迦牟尼佛是自觉的无上等正觉,而我们是被他开觉的声闻行者。就连弥勒菩萨也作他的第子并听闻此法,他会在久远的将来再生到人世时,因为隔阴的关系,不能记得此法,并会在菩提树下自觉此缘起法而成等正觉。

  又在《杂阿含》七五经里说明了佛与阿罗汉的差别。「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

  谓色受阴。比丘于色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

  比丘亦于色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

  (佛言:) 比丘 ! 如来,应,等正觉。阿罗汉慧解脱有何差别

   比丘白佛: 如来为法根,为法眼,为法依。唯愿世尊为诸比丘广说此义。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比丘: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如来,应,等正觉,未曾闻法,能自觉法,通达无上菩提,于未来世开觉声闻而为说法。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道。比丘! 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别道,说道,通道,复能成就诸声闻教授教诫,如是说正顺,欣乐善法。是名如来,罗汉差别。」

  小结

  行解脱道或菩萨道完全看个人的愿心。一个行者若有广大的愿。要行菩萨道志在必得,当愿更多的行者发愿成佛,从菩萨开始修行,能为未来的苦难众生指导一条解脱之路,愿诸位功德圆满。

  注释:

  1。《杂阿含》﹐八二三经。

  2。 也叫初梵行戒,即身三,口四和正命戒。

  3。式叉摩那sikkhamana正在受特别训练的年长沙弥尼,受完二年再受比丘尼戒。

  4。 《小部经典Khuddaka Nikaya,本生经》﹐三一三经堪忍宗本生谭。

  5。 业轮转(Kammavaţţa)烦恼轮转(Kilesavaţţa)和果报轮转(VipāKavaţţa),轮转以业为薪火。

  法增比丘,台北

  

《解脱道与菩萨道》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敬信三宝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