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脱道与菩萨道▪P3

  ..续本文上一页得信解脱。」

  虽然这俱解脱、身证、见到与信解脱都是阿罗汉,但他们在程度上有胜劣之分。又慧解脱阿罗汉应在见到阿罗汉中。根据《中阿含。福田经》中的无学人的分法,这些都以“不行不放逸”的无学人,意指“不必修不放逸”,他们有智慧,本就不放逸。但以智慧证悟阿罗汉的过程,而有退法、思(惟)法、护法、实住、升进、不动、不退。根据《福田经》指出﹕「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可知排法应是退法 护法 不退。护法有忍的作用,这与戒学有关。升进是在消除烦恼之后达到的,是建立在戒定慧学的基础上。不动与不退位应属于最高的慧解脱无学人。由下偈可知。

  在《杂阿含》六四二经中的偈提到:「觉知学地时,随顺直道进,精进勤方便,善自护其心。如自知生尽,无碍道已知,以知解脱已,最后得无知。不动意解脱,一切有能尽,诸根悉具足,乐于根寂静。持于最后身,降伏众魔怨。」

  第一句到第四句指思法和护法,第四句到第八句指实住,第九句指不动。这是培养未知当知根,知根和无知根的过程而产生的修行阶位的差别。

  那即是向阿罗汉道有:退法 思法 护法 实住 升进 接下去的是指阿罗汉的解脱境界。阿罗汉位(不动  不退)。不动就是无知(禅宗的无念) 。《俱舍论》的这个排法可以跟二十亿耳沙门的证道偈相应: 世尊。「若有比丘得無所著,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重擔已捨,有結已解,自得善義,正知解脫者。彼於爾時樂此六處:樂於無欲,樂於遠離,樂於無諍,樂於愛盡,樂於受盡,樂心不移動。」读者可自行思惟。

  菩萨道

   菩萨道的行者是发大菩提心的修行人,他们能够度脱自己,并能度脱无量的众生。他们可能要用三大阿僧祗劫的时间来修行,以便积集园满的波罗蜜。

  何谓菩萨行?菩萨行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是大乘行者所行的佛道。看到三界的过患,发起出离心;又看到无量众生所受的苦难,生起大悲心,希求救度众生脱离众苦。因为看到世间的苦,所以才要寻找脱离世间诸苦之道,而发现苦、集、灭、道四圣谛,证悟三法印无常、苦、无我。

  阿罗汉当生了脱生死之后,不再有生死。然而菩萨多世回来娑婆世界受生,孜孜不倦为证得圆满正觉和救度众生而努力。

  菩提心

  菩萨道的修持是以发菩提心,与修持十波罗蜜达致圆满。

  我们只要看看释迦牟尼佛的漫长成佛过程,历程四大阿僧祗与十万大劫。他在久远以前是一个名叫须弥陀(Sumedha)的婆罗门隐士,在作了一次大布施后,出家去修行,七天证得了四禅八定,当时燃灯佛(灯光佛)(Dīpamkara)在为人天众初转*轮后来到喜乐城(Rammavati),人民都在忙碌于修路和布置,须弥陀知道后也参加了修路的工作。燃灯佛到来时,他看到佛陀的光辉后,五体投地的礼拜,并以肉身,作为佛陀与四十万大阿罗汉弟子们的拱桥让他们踏过,之后他发起无上的菩提心要证得正等正觉,而不是一个漏尽的阿罗汉。他得到燃灯佛的授记,说他将来会成释迦牟尼佛。他的发心是要在证得菩提后,把无数的受苦众生从生死苦海里解救出来。须弥陀在发起菩提心后,受到人、天与燃灯佛的大弟子们的礼敬。

  菩提心是胜妙与珍贵的,具有无量无边的广大利益,并能生出极大的果报。因为除了发愿之外(愿菩提心),还要去实行(行菩提心),为了无量的有情众生,发起永不退转的精进心,直到证悟正等正觉。须弥陀在发愿之后,在燃灯佛的用餐时间,静坐思惟和省察成佛的因缘,结果他在省察完十波罗蜜时,大地发生震动,喜乐城的人民惶恐不安,燃灯佛说这是因为须弥陀正确地省察了十波罗蜜,故此一万个世界的大地才会震动。娑婆世界有了一位伟大的菩萨!

  十波罗蜜

  波罗蜜即是菩萨的修行。波罗蜜Pāramī是Parama和ī 组成的,Parama指最优越,意即菩萨。Para意即成就或保护,或彼岸,mi意放置,即是菩萨把众生放置在涅槃彼岸。波罗蜜是通过掌握悲(大悲心)智(方法善巧智)双运的美德而培育起来的,它有十种:即是布施(dāna),持戒(sila),出离(nekkhamma),智慧(Paññā), 精进(Vīriya),忍辱(khanti),真实(sacca),决意(adhitthāna),慈(mettā),和舍(upekkhā)。

  在十波罗蜜里,布施有助于持戒,而且布施较持戒易于修持,但它的成果比不上持戒;持戒能净化施者(与受者),布施能带来财富,而持戒能再投生到人间天界;持戒后易得禅定,故能出离欲染烦恼而达到清净;出离后心清净易于生定,产生智慧,智慧又要靠精进力才能圆满;有精进的行者才能忍受诸苦难;有忍辱的菩萨只说真实的话语;通过真实,菩萨决意不移地修诸波罗蜜;决意后才常以慈心为众生谋福利;最后舍是以平等无分别的态度来修持。

  一﹕布施

  布施波罗蜜是以自己所拥有的物品施与他人的舍思 (cetanā),它的相是舍弃。作用是在执行时能消除对施物的执着,在成就时是能获得财富。它的现起是不执着,心从执着中解放。它的近因是有可施物。布施有物施(财施)和法施,无畏施是对生命与财物的保护。布施时要有三种清净思,即施前快乐,施时心清楚与清净,施后欢喜。受施者也要具有三种清净思,即无贪或修持离贪,无瞋或修持离瞋,无痴或修持离痴。这样清净的布施的福报是无量的。

  在《佛说分别布施经》里,佛为阿难说的十四种布施来解释。何等为十四呢

  。一者于病苦人而行布施,这可获两倍的福报;二者于破戒人而行布施,这可获百倍的福报;三者于持戒人而行布施,这可获千倍的福报;四者于离染着的人而行布施,这可获万倍的福报;五者于向须陀洹行者布施,这可获无量的福报;六者于须陀洹果而行布施,因为布施给向须陀洹可获无量的福报,何况须陀洹果;七者于向斯陀含行者布施,这可获无量的福报;八者于斯陀含果而行布施,因为布施给向斯陀含可获无量的福报,何况斯陀含果;九者于向阿那含行者布施,这可获无量的福报;十者于阿那含果而行布施,因为布施给向阿那含可获无量的福报,何况阿那含果。十一者于向阿罗汉行者布施,这可获无量的福报;十二者于阿罗汉果而行布施,因为布施给向阿罗汉可获无量的福报,何况阿罗汉果。十三者于诸缘觉而行布施,这可获无量的福报;十四者于如来应供正等正觉而行布施,因为布施给缘觉可获无量的福报,何况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佛又说应对七众布施。一者施佛时的诸比丘众;二者施佛灭后诸比丘众;三者施佛灭后比丘尼众;四者施佛灭后比丘比丘尼二众;五者施佛灭后游方行化诸比丘众;六者施佛灭后游方行化比丘尼众;七者施佛灭后游方行化比丘比丘尼二众。

  佛指出有四种布施清净:一者能施清净即无受者,二者所施清净即无受者,三者能受清净即无施者,四者所受清净即无施者。

  什么是能施清净即无受者呢

  这是施者不取相,身、口、意业清净,正命清净见亦清净,如是具足即无施者相,以无施故即无受者。因为离这些相即施者受者皆清净。若是布施者有所见相,即身口意三业不清净,命亦不清净见亦不清净,即有能施相。

  什么是所施清净即无受者呢

  若受施者三业清净,命清净见清净,如是具足即无所施相,因为离这些相即所施清净。若受者身、口、意业不清净,命不清净见不清净,即有所施相。

  什么是能受清净即无施者呢

  从受者来说,若受者身口意三业不清净,命不清净见不清净,即有能受相。若受者离这些相是能受清净即无施者。

  什么是所受清净即无施者呢

  从施者来说,若施者三业清净,命清净见清净,即无所施,由离施故即无所受,是故所受清净即无施者。

  二﹕持戒

  持戒波罗蜜也是以思为主要因素,它还包括三离(离身恶行,离语恶行,离邪见),无贪,无瞋,无痴,念,慧,精进,诸心与心所。戒的相是防护人的身语业,使导向善处;它的作用是防范;它的现起是身语意之清净,当智者省察戒时,会知觉它是清净三业;它的因是惭(羞于作恶)与愧(惧怕作恶),听法是戒的远因。

  有戒行者因彼正念而得大富,有好名声,在圣者中有自信,临终不后悔,而且死后生在人中或天界。最重要的是戒清净带来喜悦,身心轻安生起,引发定,而得如实知见,以证悟涅槃。

  在《预流相应》百手品第六破戒(一) 经中记载佛言:

  「居士,汝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杂染,不檅,离脱(解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无渴爱与邪见污染) ,能发三摩地(定)之戒。」

  佛举出具足这七点者,戒清净能生定。戒有在家戒的五、八、十戒、梵行五戒,活命八戒2出家众戒有沙弥与沙弥尼十戒、式叉摩那(正学女)戒3、比丘戒和比丘尼戒等。

  三﹕出离

  出离波罗蜜是出离心识(viññāna)与心所(cetasika)它的相是舍弃对欲乐的欲求与出离欲界;它的作用是看透欲乐与生命的不圆满;它的现起是远离欲乐的欲求与欲界;它的近因是悚惧智。出家则是出离波罗蜜的基础,再修习四十业处的一种以证禅那(Jhana)来成就此波罗蜜。

  四﹕智慧

  智慧波罗蜜的智慧是一种心所,由慧与根组成。慧是能深刻透视诸法实相,了解四圣谛与三法印等。根是能克服无明与愚痴。它的相是透视诸法实相;它的作用是像明灯;它的现起是不混乱;它的近因是定力。共有三种智慧,那就是思所成慧,闻所成慧,与…

《解脱道与菩萨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敬信三宝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