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脱道与菩萨道▪P2

  ..续本文上一页 向阿罗汉:

   升进

  增 实住

   护法 见到 身证 信解脱

  上 思法

   退法

  ---------------------------------------------------------------------------

  戒 阿那含:

   中般涅槃

   生般涅槃

   无行般涅槃

  增 行般涅槃

   上流色究竟 见到 身证 信解脱

   -----------------------------------------------------------------

   向阿那含:

  上 一种 见到 身证 信解脱

   -----------------------------------------------------------------

   斯陀含 见到 身证 信解脱

   -----------------------------------------------------------------

   向斯陀含:

   家家 见到 身证 信解脱

   -----------------------------------------------------------------

   须陀洹:

   七有 法行 法行,身证 信行

   ----------------------------------------------------------------

   向须陀洹: 法行 法行,身证 信行

  ----------------------------------------------------------------------------

  

  四双八辈

  解脱道里的四双八辈行者是:向须陀洹,须陀洹,向斯陀含,斯陀含,向阿那含,阿那含,向阿罗汉,阿罗汉,这些是从果位上来看行者所分的。因此四双八辈行者是包括两种福田人。

  须陀洹至阿那含必须断五下分结,阿罗汉必须断五上分结。须陀洹果须断五下分结的身见、疑、戒禁取三结,不堕恶趣,七次欲界天或人间往返(七有),最后脱离轮回苦海。他们的修行着重于戒学、定慧学次之。若是僧尼,于细微戒亦生大怖畏,犯则随悔,如此随顺于梵行而学戒。

  斯陀含果则再减弱五下分结的其它二结即是贪欲与瞋恚结,家家是指向斯陀含的行者,指从这一世的一家到下一世的另一家,斯陀含果是一来果,只来人世一次,比斯陀含稍微高一点的行者叫一种,这是向阿那含,家家、斯陀含与一种都是断三结,贪瞋痴薄的行者,这些行者都是主要靠修戒成就的。1

  信行和法行的行者也叫随信行和随法行,他们在接触佛法后,对三宝生起信心,然后依法修持。渐渐学习道迹,受教受诃,然后得究竟智。这在《中阿含。阿湿贝经》中提到:

  「云何比丘而有法行?若有比丘,一向决定信佛法众,随所闻法,便以增上慧观增上忍。如是比丘而有法行。……我见此比丘行无放逸为有何果?令我为此比丘说行无放逸耶?或此比丘求于诸根(指六根门及信、勤、念、定、慧五根),习善知识,行随顺住止,于二果中必得一也,或于现法得究竟智,若有余者阿那含。……

  云何比丘而有信行?若有比丘,一向决定信佛法众,随所闻法,以慧观忍,不如法行。如是比丘而有信行。……我见此比丘行无放逸为有何果?令我为此比丘说行无放逸耶?或此比丘求于诸根,习善知识,行随顺住止,于二果中必得一也,或于现法得究竟智,若有余者阿那含。……

  云何渐渐习学趣迹,受教受诃,然后诸比丘得究竟智,此诸比丘所得究竟智耶?或有信者便往诣,往诣已便奉习,奉习已便一心听法,一心听法已便持法,持法已便思惟,思惟已便平量(择法),平量已便观察,贤圣弟子观察已,身谛作证,慧增上观,彼作是念,此谛我未曾身作证,亦非慧增上观,此谛今身作证,以慧增上观,如是渐渐习学趣迹,受教受诃,然后诸比丘得究竟智。」

  由上段可知信行与法行可证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不过初果必得。佛所指的趣迹即是六个根门,眼、耳、鼻、舌、身、意,也即是守护六根门,离欲断欲与灭欲使不生烦恼的意思。观忍的意思是指对色、声、香、味、触、法,以慧观,修行难忍而忍,不使六根骋驰于六尘。

  如在《杂阿含》八九二经所示:

  「世尊告诸比丘:有内六入处,云何为六?谓眼内入处,耳、鼻、舌、身、意内入处,于此六法观察忍,名为信行,超升,离生,离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乃至未命终,要得须陀洹果。若此诸法增上观察忍,名为法行;超升,离生,离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乃至未(命)终,要得须陀洹果。」

  超升是指超越六尘的引诱;离生是指识不生起,是指烦恼不产生;离凡夫地是指远离凡夫日日在红尘里打滚的所在,信行与法行的行者能自制,以法,以戒,以慧使自己远离六尘的诱惑。

  五根(信、勤、念、定、慧)的说法在《杂阿含》九三六经提到;是指依信入佛门的三宝弟子,于六根门用这五法以少慧观察忍的是信行,于六根门用这五法以增上慧观察忍的是法行。

  「摩诃男!圣弟子信于佛,言说清净,信法、信僧,言说清净;于五法增上智慧审谛堪忍,谓信、精进、念、定、慧;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随法行。复次,摩诃男;圣弟子信于佛,言说清净,信法、信僧,言说清净,乃至五法少慧审谛堪忍,谓信、精进、念、定、慧;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随信行。」

  关于五种阿那含,根据佛在《杂阿含》八二三经中的解释:「何等为增上意学?是比丘戒满足,定满足,少于慧,于彼彼分细微戒乃至受持学戒,如是知如是见,断五下分结,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断此五下分结,得中般涅槃。于彼未等觉者,得生般涅槃。于彼未等觉者,得无行般涅槃。于彼未等觉者,得有行般涅槃。于彼未等觉者,得上流般涅槃。是名增上意学。」

  由此可知,这五种阿那含果是以戒、定成就,有少慧,而且已断五下分结的行者。他们所以会有五种的不同乃是因为修定胜劣差别所致。中般涅槃圣者是属于胜的,上流般涅槃圣者是属于劣的。这与五阿那含天的无烦、无热、善现、善见与色究竟极相似,尤其最低的也叫上流色究竟。

  在《中阿含》第二十一《等心经》中提到两种修行人:守戒修行的外结人与证阿那含果的内结人;天上等心天的天人(可能是阿那含天的天人)来人间听舍利子开示,他们几十个天神共挤在锥头处听法,心平气静,还生随喜之心,然后请求佛陀再为比丘众开示。

  「尊者舍梨子与比丘众夜集讲堂,因内结、外结,为诸比丘分别其义。诸贤!世实有二种人;云何为二?有内结人阿那含,不还此间;有外结人非阿那含,还来此间。

  诸贤!云何内结人阿那含,不还此间?若有一人(1)修习禁戒,无穿无缺,无秽无浊,极多无难,圣所称誉,善修善具。……(2)复学厌欲,无欲,断欲。因学厌欲,无欲,断欲故。……(3)得息,心解脱。得已乐中,爱惜不离,于现法中不得究竟智(未得解脱智),身坏命终,过抟食天,生余意生天中(五阿那含天)。

  诸贤!云何外结人非阿那含,来还此间?若有一人(1)修习禁戒,守护从解脱,(2)又复善摄威仪礼节,见纤介罪,常怀畏怖,受持学戒。诸贤!是谓外结人非阿那含,还来此间 。

  于是。众多等心天(内心平等之天神)色像巍巍,光辉暐晔,夜将向旦,来诣佛所,稽首作礼,却住一面,白曰:世尊!尊者舍梨子昨夜与比丘众集在讲堂,因内结、外结,为诸比丘分别其义。诸贤!世实有二种人;内结人、外结人。世尊!众已欢喜。唯愿世尊慈哀愍念,往至讲堂。彼时,世尊为诸等心天默然而许。诸等心天知世尊默然许可,稽首佛足,绕三匝已,即彼处没。……

  (佛言:)舍梨子!诸等心天本为人时,已修善心,极广甚大。因是故。令诸等心天或十、二十、或三十、四十、或五十、六十,共住锥头处,各不相妨。是故,舍梨子!当学寂静,诸根寂静,心意寂静,身、口、意业寂静;向于世尊及诸智梵行。舍梨子!虚伪异学,长衰永失。所以者何?谓不得闻如此妙法。(外道及诸假梵修者,不曾闻此妙法,长衰永失。)」

  阿罗汉的果位根据《杂阿含》六五三经中举出﹕「若比丘于彼五根(指信、勤、念、定、慧),增上明利满足者,得阿罗汉俱分解脱(指俱解脱)。若软若劣者,得身证。于彼若软若劣者,得见到,于彼若软若劣(者),…

《解脱道与菩萨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敬信三宝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