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道与菩萨道
解脱道
解脱道的行者包括所有声闻(Savaka)乘的修行人。不是每一个人都要走菩萨道而求取无上菩提的,一些初接触佛法的人,若是没有宿世的善根,一听到要守戒,就已经没有兴趣了。要他发大菩提心,于长劫勤苦修行,那就更难了。佛的本意只是要众生认识到轮回的苦,把道理说给稍有理智的人听,先求度自己,他从来也没逼任何一个人去修行,他只是度有善根的人依声闻而解脱。
八难八非时
要修行解脱道,先要认识自己的条件。当我们思惟佛所说的关于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的道理后,我们才能生起信心,才能入道。做人要是能修梵行,堪受佛法,要能克服八种困难与八种非时,这在《中阿含》的《八难经》里提道: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人行梵行而有八难八非时也;
云何为八?若时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出世说法,趣向止息,趣向灭讫,趣向觉道,为善逝所演,
(1)彼人尔时生地狱中,是谓人行梵行第一难第一非时。
复次若时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出世说法,趣向止息,趣向灭讫,趣向觉道,为善逝所演,
(2)彼人尔时生畜生中,
(3)生饿鬼中,
(4)生长寿天中,
(5)生在边国夷狄之中,无信无恩无有反复,若无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是谓人行梵行(第二至)第五难(第二至)第五非时。
复次若时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出世说法,趣向止息,趣向灭讫,趣向觉道,为善逝所演,
(6)彼人尔时虽生中国,而聋哑如羊鸣,常以手语,不能知说善恶之义,是谓人行梵行第六难第六非时。
复次若时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出世说法,趣向止息,趣向灭讫,趣向觉道,为善逝所演,
(7)彼人尔时虽生中国,不聋不哑,不如羊鸣,不以手语,又能知说善恶之义,然有邪见及颠倒见,如是见如是说,无施无斋无有咒说,无善恶业,无善恶业报,无此世彼世,无父无母,世无真人住至善处,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是谓人行梵行第七难第七非时。
复次若时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
(8)(佛)不出于世,亦不说法,……是谓人行梵行第八难第八非时。……」
故此要能遇到佛法修行是很稀有的事。我们有幸为人,诸根具足,有正见以及生在尚有佛法的时代,真应该赶快修行。佛在《阿含经》里都是在谈修行达到解脱(涅槃),为什么呢?佛慈悲转*轮度众生,就是要我们听完他的开示,赶快下定决心修行解脱,若是有无上善根的徒弟,发了无上的菩提心,要修行达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佛也会给予授记,未来必定成佛,就如佛授记弥勒菩萨一样。
解脱道次第
克服了八难八非时,一个行者决定行解脱道的话,应该如何修呢
在《中阿含》的《惭愧经》举出修行的次第是﹕「若比丘有惭有愧,便习爱恭敬;若有爱恭敬,便习其信;若有其信,便习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习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习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有解脱,便习涅槃。」
其修行次第是:有惭有愧→爱恭敬→信→正思惟→正念正智→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涅槃。
有惭有愧是自己的善根;爱恭敬乃是对法师、善知识、贤者的敬爱态度;然后生信;听闻正法,思惟法;培养正念正智;护根门及守戒;心中无悔;生起欢悦;得定(喜→止→乐→定) ;修观得见诸法实相;再维持心于法,于世生厌;无欲;心解脱,慧解脱乃至涅槃。
又《中阿含》的《食经》举出修行的次第是:「如是善人具已,便具亲近善知识;具亲近善知识已,便具闻善法;具闻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护诸根;具护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具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具七觉支已,便具明解脱;如是此明解脱展转具成。」
其修行次第是:善人→亲近善知识→闻善法→生信→正思惟→正念正智→护诸根→护戒→三妙行→四念处→七觉支→明解脱→明解脱展转具成。
因过去世的善根今生而为善人,得以亲近善知识,方能听闻正法,生信,于所闻法起正思惟,培育正念正智,因而护根门及学戒,以致有身妙行,口妙行及意妙行,修习四念处,随顺七觉支,乃至明解脱。
在《杂阿含》三四六经里佛言﹕「以惭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顺语为善知识;为善知识故乐见贤圣,乐闻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顺语,精进;精进故不掉,住律仪学戒;学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乱心;不乱心故正思惟,习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着身见,不着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贪恚痴;离贪恚痴故堪能断老病死。」
其修行次第是:惭愧→不放逸→恭敬顺语为善知识→乐见贤圣,乐闻正法,不求人短→生信,顺语,精进→不掉,住律仪,学戒→不失念,正知,住不乱心→正思惟,习近正道,心不懈怠→不着身见,不着戒取,度疑惑→不起贪恚痴→断老病死。
善人方有惭愧,知善恶,不造诸恶行,故行不放逸,遇善知识时,恭敬承事以随顺语,乐于见贤圣之人,及听佛法而不挑剔,生起正信,顺着教导精进修行,心不掉悔,常住律仪,行为如法,心不乱,有正知,常正思惟修八正道,断五下分结的前三结戒取、疑、及身见以证初果,再削弱贪与瞋以证二果,然后断贪瞋以证三果,最后灭尽痴而证四果,究竟解脱于老病死苦。
虽然佛在三个不同的场合讲解略有不同内容的修行法,事实上它们都是向涅槃与解脱的方向朝进。本书讨论的内容与佛说的一致,那就是:亲近善知识→信三宝→正思惟业报、苦→学戒→惭愧→护根→修定→修慧。定慧之学要学习的内容很多,以后面有机会将会给予适当的讨论。
两种福田人
修行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学人,一种是无学人,这在《中阿含》的《福田经》(一二七经) 里提到:
「世尊告曰:居士(给孤独居士),世中凡有二种福田人。
云何为二?一者学人(梵saiksas, 巴sikkha),二者无学人(Asaiksas,asikkha)。学人有十八,无学人有九。居士,云何十八学人?信行(Sraddhanusarin)、法行(Dharmanusarin)、信解脱(Sradhadimukta)、见到(Drstiprapta)、身证(Kayasaksin)、家家(Kulamkula)、一种(Ekavijika)、向须陀洹(Pratipannaka Srotaapanna)、得须陀洹(Srota apanna phala)、向斯陀含(Pratipannaka Sakrdagami)、得斯陀含(Sakrdagami phala)、向阿那含(Pratipannaka anagami)、得阿那含(Anagami phala)、中般涅槃(Antaraparinirvayin), 生般涅槃(Upapadyaparinirvayin)、行般涅槃(Sabhisamskaraparinirvayin)、无行般涅槃(Anabhisamskaraparinirvayin)、上流色究竟(Urdhvasrota-rupantimat),是谓十八学人。居士,云何九无学人?思法(Cetanadharman)、升进法(Prativedhanadharman)、不动法(Akopyadharman)、退法(Parihanadharman)、不退法(Aparihanadharman)、护法(Anuraksanadharman)、───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Sthitakampya)、慧解脱(Prajnavimukta)、俱解脱(Ubhayatobhagavimukta)。是谓九无学人。」
学人是指阿那含果(三果)以下的圣人,无学人是指由向阿罗汉道以修慧而至阿罗汉(四果)的圣人。这些修行者可以下表显示。表是根据《中阿含。阿湿贝经》,《福田经》及《杂阿含》八二零至八二三经列出。左边第一行《福田经》所列次序有些混乱,今依《俱舍论Abhidharmakosa》重列。
表 5。1 解脱道修行人
-------------------------------------------------------------------------
修行人 慧增上 定增上 信增上
-------------------------------------------------------------------------
定 阿罗汉: 慧解脱 俱解脱 信解脱
不退
不动 见到 身证 信解脱
--------------------------------------------------------------------------
慧 …
《解脱道与菩萨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