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敬信三宝

  敬信三宝

  礼敬于世尊,应供,等正觉(三次)

  

  信

  信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大智度论》里说道:「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就是说这个。佛经里曾记载许多在家众,在听完佛陀的说法后,生起净信,于是就礼拜佛足,而自称从今日始 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并请佛听许他们成为清信男(优婆塞Upasaka)和清信女(优婆夷Upasika),接受三归五戒,听佛教导而开始修行。

  信为何这么重要呢?因为信能度脱疑惑,心中清净,相信说法者所说的道理而不挑剔,并能信受皈依,严守戒条,降伏我慢,增长功德。因此这笃信是跨向圆满菩提的第一步,是极其重要的。在《增壹阿含经》卷五里提道:「云何修行一法趣善处者?所谓心行笃信。」这是由于信受佛法才能入于正道。 又同经中也记载:「信财、戒财、惭、愧亦财、闻财、施财、慧为七财。」这里佛指出修行人所拥有的七种财富,信为第一财。又同经中吉祥品里记载佛语:「以信有道德,正意向无疑,欲脱三恶道,是为最吉祥。」世人皆欲吉祥,信佛修德,能离三恶道,这不就是最吉祥的事吗?

  “信”绝非盲从,它需依頼正思惟的引导,但在佛教徒里盲信和迷信的很多。在 (《迦罗摩经》羯腊摩经Kalama Sutta)里佛提到应用十法思惟辨别后,若合理才接受。「迦罗摩人啊!你们要注意:

   ㈠ 不可听信他人多次口传的。

   ㈡ 不要盲从传统。

   ㈢ 不要妄听谣言。

   ㈣ 不要肯定经书所记载的。

   ㈤ 不可相信符合罗辑的。

   ㈥ 不要依赖哲理。

   ㈦ 不可单凭常理或外相。

   ㈧ 不可执持你喜爱的任何见解和意见。

   ㈨ 不可因某事物似有可能而信以为真。

   ㈩ 不可考虑因为这沙门是我们的导师。」

  这是修道四个层次的开展:那即是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次法向。这在《杂阿含》八四三经里称作入流分:「有四种入流分;何等为四?谓亲近善男子(善知识),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为四?谓于佛(成就)不坏净(信),于法不坏净(信),于僧不坏净(信),圣戒成就。」

  是故佛在同经一二二三经里说:「正信于如来,决定不倾动,受持真实戒,圣戒无厌者,于佛心清净,成就于正见,当知非贫苦,不空而自活,故于佛法僧,当生清净信,智慧力增明,思念佛正教。」

  我们要知道﹐ 佛为我们所说的法已是最精简最有益于修道的。凡不跟证悟有关的世间道理与诤论佛都不说。比如世界如何生﹔ 苦是自作、他作、自他共作、无因作﹔ 佛涅槃后是有或无等等。如来的说法是围绕着缘起法而说﹐说中道的道理。因此在《杂阿含》四零四经中佛说﹕「世尊与诸大众到申恕林﹐ 坐树下﹕ 尔时﹐ 世尊手把树叶﹐ 告诸比丘﹕ 此手中叶为多耶﹖ 大林树叶为多﹖ 比丘白佛﹕ 世尊手中树叶甚少﹐ 彼大林中树叶无量﹐ 百千亿万倍﹐ 乃至算数﹐ 譬类不可为比。(世尊言):如是诸比丘﹔ 我成等正觉﹐ 自所见法﹐ 为人定说者﹐ 如手中树叶﹔ 所以者何﹖ 彼法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明、慧、正觉、向于涅槃。如大林树叶﹐ 如我成等正觉自知正法﹐ 所不说者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彼法非义饶益﹐ 非法饶益﹐ 非梵行饶益﹐ 明慧正觉﹐ 正向涅槃。」

  善知识

  由于善知识的教授、帮助与引导,我们才能趣入正道,修习梵行(戒行清净),守持禁戒,定成就,慧成就,完成道业,自己度脱轮回,复能度脱无量众生于轮回,免除众苦。

  故在《增壹阿含》卷四十第十经佛说:「夫善知识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与共从事,将视好道,我亦由善知识 (指寳藏佛)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识之人,全梵行之人也。复此,阿难,若善男子善女人,与善知识共从事,信根增益,,闻施慧德,,皆悉备具,犹如月欲盛满,光明渐增,倍于常时,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亲近善知识,信、闻、念、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即是全梵行之人也。若我昔日不与善知识从事,终不为灯光佛(Dipamkara Buddha) 所见授决也。以与善知识从事故,得为提和竭罗佛(Dipamkara Buddha)所见授决。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若当,阿难,世间无善知识者,则无尊卑之叙,父母师长,兄弟宗亲。则与彼猪犬之属与共一类,造诸恶缘,种地狱罪缘。」因此亲近善知识能成就圆满梵行。

  又《别译杂阿含》卷四(第六十五经)佛告阿难说:「我以善知识故,脱于生死,是故当知,善知识者,梵行全体。」因此,我们对善知识应亲近、尊重、礼拜、供养和承事。佛是我们最尊贵的上师,最上的善知识,最好的依止,最强有力的护法。我们于佛应该生起净信,于佛所应整齐衣服、恭敬礼敬,合掌长跪,五体投地,头面礼佛足,右绕三匝,以示最高的敬礼。

  在《中阿含。食经》(第十一)中佛指出这些相关的连锁因素,展转达到涅槃解脱:「具善人已,便具亲近善知识;具亲近善知识已,便具闻善法;具闻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护诸根;具护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具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具七觉支已,便具明解脱;如是此明解脱展转具成。」

  又在《杂阿含》一七五经中佛指出:「犹如有人火烧头衣,当云何救?比丘白佛言:世尊!当起增上欲,殷勤方便,时救令灭。佛告比丘:头衣烧然,尚可暂忘,无常盛火,应尽除断灭。为断无常火故,勤求大师。断何等无常(火)故勤求大师?谓断色无常(火)故,勤求大师;断受、想、行、识无常(火)故,勤求大师。」我们应知这色身是无常的,迟早要死,应生大恐惧,勤求善知识。

  佛是众生苦痛的真正大医师,他在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时告诸比丘说:「有四法成就,名曰大医王者,所应王之具,王之分。何等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对治;四者善知治病已,当来更不动发(病不复发)。云何名良医善知病?谓良医善知如是如是种种病,是名良医善知病。云何良医善知病源?谓良医善知此病因风起,癖阴起,涎唾起,众冷起,因现事起,时节起;是名良医善知病源。云何良医善知病对治?谓良医善知种种病,应涂药,应吐,应下,应灌鼻,应熏,应取汗,如是比种种对治;是名良医善知对治。云何良医善知治病已,于未来世永不动发?谓良医善治种种病,令究竟除,于未来世永不复起;是名良医善知治病,更不动发。

  如来,应,等正觉为大医王。成就四德,疗众生病,亦复如是。云何为四?谓如来知此是苦圣谛如实知,此是苦集圣谛如实知,此是苦灭圣谛如实知,此是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诸比丘。彼世间良医于生根本对治不如实知;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不如实知。如来,应,等正觉为大医王。于生根本知,对治如实知;于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如实知。是故如来,应,等正觉名大医王。」这位能为我们去除众苦的才是真正的善知识。(见《杂何含》三八九经)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提到依止善知识的利益,总结有以下八点:(1) 趣向圆满菩提;(2) 令诸佛喜;(3) 世世不离善师;(4) 不堕下三道;(5) 不受恶知识影响;(6) 能忍恶缘与痴人伤害;(7) 守戒令功德增长;(8)成就一切所愿。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善知识的重要性。

  三宝

  佛在菩提伽耶(Bodhi Gaya)证悟后,最初只有二宝即佛宝与法宝,三宝的成立是在离波罗奈(Varanasi)不远的鹿野苑(Isipatana)佛向五位比丘(僧)开示《转*轮经》后而正式出现的。

  三宝的意义是;佛宝指释迦佛;法宝指佛所说之法,包括四圣谛、八正道、十二缘起等戒定慧学;僧宝指跟随佛修行的信徒,有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和沙弥尼,及在家二众;优婆塞和优婆夷;根据佛经的记载,当时的和合僧团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不过确实的数目应不只这个数字,在家众更以数百万计。佛灭以后,佛教便以僧团为中心,道场由僧众来住持,佛的教法也由僧人来弘扬,佛的经典靠僧团来保留。佛住世时也曾对阿难说过,要学众以戒为师,以法为究竟的归依处,因为佛的色身也是无常故,是会消失的。

  虽然现在是末法时期,去佛已远,但佛的正确教法仍然可以听闻到,我们应该争取这千载难逢的良机,人生难得,佛法难闻,赶快激厉自己,精进求度,以三宝为最上最终的归依处。不要等将来佛法灭后,求度无术,长劫轮回,那不是对自己很不利吗?

  一﹕佛宝

  皈依世尊,远离尘垢,自悟圆满正觉者。(三次)

  那拉达(Narada)长老说:「越了解他,我就越敬爱他。越敬爱他,我就越了解他。」1 这是近代钖兰一位大师所说的真心话。为什么呢?

  在《增壹阿含经》卷三十八马血天子品里佛自说过去世有王名宝岳,女名牟尼(即后来释迦佛),当时佛名宝藏如来,教诸弟子坐禅、诵经、劝众之法。彼时有一老比丘,不堪坐禅,所以便行劝众之法,于城中求得烛火麻油,日来供养宝藏如来。牟尼女见老比丘来乞求,知所求是烛火麻油后,便欢喜踊跃日来供给,老比丘发愿要成佛,后来佛为他授记当于将来成佛,号灯光佛,老比丘颜貌变得殊妙。牟尼女知老比丘颜貌异常的原因后,也发誓愿并向宝藏如来请求授记,但宝藏如…

《敬信三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