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敬信三宝▪P3

  ..续本文上一页欲和可染的欲爱。若起欲时,应求方便,离诸结缚。并且还要认清五盖在混浊的心识中起持续欲染的作用。五盖是指贪欲、瞋恚,疑,昏沉睡眠和掉举恶作。

  八正道即是戒定慧三学的开展;正语、正业、正命是戒学,一个佛教徙依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服用酒及麻醉物;或依八戒,即是前五戒改不邪淫为不淫,加上不华鬘严饰观听歌舞,不非时食,不坐睡高广床座;八戒每月在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末两天受持。以修戒来克制自己的欲爱乱想。「所谓戒者,息诸恶故。戒能成道,令人欢喜,戒缨络身,现众好故。夫禁戒者,犹吉祥瓶,所愿便克。诸道品法,皆由戒成。」9 「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檅、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10

  定学有正念和正定,要正身正意,结跏趺坐,以修定的方法来摄持住乱想。慧学有正见和正思惟,这能协助从欲至无欲,使学佛的人离诸结缚,诸盖之病,使渴爱永不复兴。正精进对三学都起着激励的作用。

  「祂所示之法,前、中、后皆善,以完整义、语,教示净梵行,完善而圆满,无上最清净。」

  「世尊善说法,现前可得见,超越于时空,请来亲自看,向内心返照,智者应自知。」11

  照着八正道修行的人都能够领略到法味而找到快乐。戒定慧三学和三十七道分以及八正道是密切联系的。

  「世尊之教法,有如一盏灯,如此可分为,修道及证果,点亮不死道,超越诸世间。」12

  僧伽证果者,果位以声闻乘的解脱道来说有四果:分为初果须陀洹断除五下分结前三结(身见、疑、戒禁取),七往返天上人间。二果斯陀含(已断前三结,贪瞋痴薄),一往返天上人间。三果阿那含(断五下分结:身见、疑、戒禁取、贪欲、瞋恚) ,不还人间。四果阿罗汉(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我慢、掉悔、无明 ) ,得究竟解脱。这些证果者是不会向人宣布的,因为他们都在致力地证得无我。

  三﹕僧宝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众,如来圣众,善业成就,质直顺义,无有邪业,上下和穆,法法成就。如来圣众,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知见成就。圣众者,所谓四双八辈,是谓如来圣众,应当恭敬,承事礼顺,所以然者,是世福田故。于此众中,皆同一器,亦以自度,复度他人,至三乘道,如此之业,名曰圣众,是谓诸比丘,若念僧者,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僧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13

  如来的圣众,不论在家出家,从向须陀洹。须陀洹果,向斯陀含,斯陀含果,向阿那含,阿那含果,向阿罗汉,阿罗汉果,每一位佛教徒都应该恭敬,供养,礼敬,合掌。这是世间的福德田。因为在一起他们能够互相帮助,成就道业。戒,定,慧三学也能成就,三学的修习是大小乘佛法修行的总纲,它的细分是八正道,更细分是三十七道法。这一和合众,身和同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因为在一起的关系,能够自度,并能度别人到三乘道:即声闻道,缘觉(辟支佛)道,以及佛道、这儿,有时间上前后的差别来成就道业,达到解脱。

  佛在《恒水经》( 卷一)里说:「海中有七宝: 何谓七宝

   一者白银;二者黄金;三者珊瑚;四者白珠;五者车磲;六者明月珠;七者摩尼珠;是为海中七宝。今佛道中亦有七宝;佛言:道宝是也。一者须陀洹;二者斯陀含;三者阿那含;四者阿罗汉;五者辟支佛;六者发意念度一切菩萨;七者佛泥洹大道;是为七宝。欲得道宝者,皆当弃捐淫泆、瞋恚、愚痴,持戒精进累积功德,中外清净自守无常高士。」是故僧团中亦有七宝,精进于断除淫泆、瞋恚、愚痴,成就道果。

  在僧团里最重要的是以戒律(最根本的是波罗提木叉Pātimokkhā别解脱戒),来约朿各个僧尼的行为。戒律的基本精神称为十句义。《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一里记载:「云何为十

  一、摄取于僧故,二、令僧欢喜故,三、令僧乐住故,四、降伏破戒故,五、惭(愧)者得安故,六、不信令信故,七、信者增长故,八、断现在有漏故,九、断未来有漏故,十、令梵行得久住故。」上述的十句义,总结有三方面;一是建立健全的僧团(摄取于僧,令僧欢喜,令僧乐住。);二是建立清净僧众(降伏破戒,惭愧者得安,断现在有漏,断未来有漏。);三是建立正信的信众(不信令信,信者增长。);它的精神是令正法久住。这意思是把传教弘法度人的重担全交给了僧团。

  每位修行者都应该知道有四法不得菩提:即是无善友或善知识,用错误的方法来修学,不努力精进,以及不调伏自己的根门和种种烦恼。在如来的圣众同处的时间里,不和谐以及摩擦的情况是会发生的。不过这些逆缘在一位明眼的修道者来说,是没有妨碍而倒反成了修道的助缘。

  佛对僧团的寄望甚深,初期总是教诫证阿罗汉的比丘们去弘法。在南传《律藏》中佛言﹕「诸比丘!去人间游行吧!为了慈愍众生,为了众生的安乐,为了诸神与人们的利益,为了爱及安乐,去吧!分开走,不要两个人结伴同行一条路。去宣说初亦善、中亦善、后亦善的具足真与美的法吧﹗」佛对众生的慈爱之心由此可见。

  四:皈依三宝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三次)

  要是我们明白三宝的庄严殊胜,应生起希求之心。再思惟长远在六道三界轮回的苦痛,以及我们极少造善业,死后必堕在恶趣的危险,任何一位有智慧的人,就会考虑皈依三宝,寻求从三界解脱出来的方法,更何况地狱、饿鬼、畜生道及长寿天神等众生都无能修行,只有人才有资格修,这也是佛做菩萨时从兜率天投生人间的原因。因此能生为人是很殊胜的,佛言能生为人也极稀有,就如盲龟颈项入漂浮于海面的木轭孔一般稀有,我们生为人又幸遇三宝,那又更稀罕了。世间财富权位名誉都是无常,死了又带不去,追求那些真是愚蠢。若生在天界死后也难免因善业耗尽而堕落在三恶道中,而这世界在遥远的将来会被七个太阳焚毁,你将怎么办?那唯有寻求皈依啰!

  皈依三宝会有下列的功德与利益:

  1.成为佛门弟子。

  2.是受戒的基础。

  3.能弃恶向善。

  4.减轻业障。

  5.能积集广大福德。

  6.不堕恶趣。

  7.人与非人都不能娆乱。

  8.众多天神护法随身护持。

  9.诸善愿皆能成就。

  10.成办佛道。

  小结

  「第一承事佛,最尊无有上;次复承事法,无欲无所著;敬奉贤圣众,最是良福田。彼人第一智,受福最在前;若在天人中,处众为正导,亦得最妙座,自然食甘露。身着七宝衣,为人之所敬,戒具最完全,诸根不缺漏,亦 获 智 慧 海,渐至涅槃界。有此三归者,趣道亦不难。」14

  佛生在人中以身作则从一个平常人发心做菩萨,从凡夫修习到证悟成佛,他这样做是要证实给我们看,让我们明了人生的宝贵,和人生的真正意义,要我们把握做人的机会,精进向善。佛陀所善说的法,是有层次,详细而分明的修持法,具备慧眼者,一眼就能知道它是正法,它能使我们离苦。倘若我们错过了,不知还要轮回到多少劫以后才会再有机会呢?世尊的圣众,从听闻佛法,建立起信心,然后在心中生起正见,对轮回及苦生起出离心,才会入道,大家互相探讨、勉励,共同走上解脱之道。这些都不能以世间的财宝来加以衡量的。你们自己想一想,三宝是不是无价之宝呢?

  註释

  1《佛陀与佛法 Buddha and his teachings 》那拉达长老着,中译释学愚。

  2 《相应部 Samyutta Nikaya》,预流相应十八经。

  3十力:处非处智力,业异熟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胜解智力,种种界智力,遍趣行智力,宿住随念智力,死生智力,漏尽智力。

  4四无所畏:说一切智,说漏尽,说尽一切障道法,说尽一切苦道。

  5 南传佛教﹐课诵本﹐早课。

  6三明:宿命,天眼( 生死 ) 及漏尽。六明;另加天耳,他心,神足。八明另加观智及意所成神变。

  7 《中部 Majjhima Nikaya》第一品﹐二十六经﹐《罗摩经》。

  8 《 增壹阿含》卷二﹐广演品第三。

  9 《增壹阿含》卷二﹐广演品第三。

  10 《相应部 Samyutta Nikaya》﹐预流相应﹐第一经﹐王。

  11 南传佛教,课诵本,早课。

  12 南传佛教,课诵本,早课。

  13 《 增壹阿含》,卷二,广演品第三。

  14 《增壹阿含》,卷十二,三宝品。

  法增比丘,台北

  

《敬信三宝》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