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欲和可染的欲愛。若起欲時,應求方便,離諸結縛。並且還要認清五蓋在混濁的心識中起持續欲染的作用。五蓋是指貪欲、瞋恚,疑,昏沈睡眠和掉舉惡作。
八正道即是戒定慧叁學的開展;正語、正業、正命是戒學,一個佛教徙依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服用酒及麻醉物;或依八戒,即是前五戒改不邪淫爲不淫,加上不華鬘嚴飾觀聽歌舞,不非時食,不坐睡高廣床座;八戒每月在初八、十四、十五、二十叁及月末兩天受持。以修戒來克製自己的欲愛亂想。「所謂戒者,息諸惡故。戒能成道,令人歡喜,戒纓絡身,現衆好故。夫禁戒者,猶吉祥瓶,所願便克。諸道品法,皆由戒成。」9 「對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檅、離脫、智者所贊,不執取,成就能發叁摩地之戒。」10
定學有正念和正定,要正身正意,結跏趺坐,以修定的方法來攝持住亂想。慧學有正見和正思惟,這能協助從欲至無欲,使學佛的人離諸結縛,諸蓋之病,使渴愛永不複興。正精進對叁學都起著激勵的作用。
「祂所示之法,前、中、後皆善,以完整義、語,教示淨梵行,完善而圓滿,無上最清淨。」
「世尊善說法,現前可得見,超越于時空,請來親自看,向內心返照,智者應自知。」11
照著八正道修行的人都能夠領略到法味而找到快樂。戒定慧叁學和叁十七道分以及八正道是密切聯系的。
「世尊之教法,有如一盞燈,如此可分爲,修道及證果,點亮不死道,超越諸世間。」12
僧伽證果者,果位以聲聞乘的解脫道來說有四果:分爲初果須陀洹斷除五下分結前叁結(身見、疑、戒禁取),七往返天上人間。二果斯陀含(已斷前叁結,貪瞋癡薄),一往返天上人間。叁果阿那含(斷五下分結:身見、疑、戒禁取、貪欲、瞋恚) ,不還人間。四果阿羅漢(斷五上分結:色愛、無色愛、我慢、掉悔、無明 ) ,得究竟解脫。這些證果者是不會向人宣布的,因爲他們都在致力地證得無我。
叁﹕僧寶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系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衆,如來聖衆,善業成就,質直順義,無有邪業,上下和穆,法法成就。如來聖衆,戒成就,叁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知見成就。聖衆者,所謂四雙八輩,是謂如來聖衆,應當恭敬,承事禮順,所以然者,是世福田故。于此衆中,皆同一器,亦以自度,複度他人,至叁乘道,如此之業,名曰聖衆,是謂諸比丘,若念僧者,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爲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僧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13
如來的聖衆,不論在家出家,從向須陀洹。須陀洹果,向斯陀含,斯陀含果,向阿那含,阿那含果,向阿羅漢,阿羅漢果,每一位佛教徒都應該恭敬,供養,禮敬,合掌。這是世間的福德田。因爲在一起他們能夠互相幫助,成就道業。戒,定,慧叁學也能成就,叁學的修習是大小乘佛法修行的總綱,它的細分是八正道,更細分是叁十七道法。這一和合衆,身和同住,語和無诤,意和同悅,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見和同解。因爲在一起的關系,能夠自度,並能度別人到叁乘道:即聲聞道,緣覺(辟支佛)道,以及佛道、這兒,有時間上前後的差別來成就道業,達到解脫。
佛在《恒水經》( 卷一)裏說:「海中有七寶: 何謂七寶
一者白銀;二者黃金;叁者珊瑚;四者白珠;五者車磲;六者明月珠;七者摩尼珠;是爲海中七寶。今佛道中亦有七寶;佛言:道寶是也。一者須陀洹;二者斯陀含;叁者阿那含;四者阿羅漢;五者辟支佛;六者發意念度一切菩薩;七者佛泥洹大道;是爲七寶。欲得道寶者,皆當棄捐淫泆、瞋恚、愚癡,持戒精進累積功德,中外清淨自守無常高士。」是故僧團中亦有七寶,精進于斷除淫泆、瞋恚、愚癡,成就道果。
在僧團裏最重要的是以戒律(最根本的是波羅提木叉Pātimokkhā別解脫戒),來約朿各個僧尼的行爲。戒律的基本精神稱爲十句義。《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一裏記載:「雲何爲十
一、攝取于僧故,二、令僧歡喜故,叁、令僧樂住故,四、降伏破戒故,五、慚(愧)者得安故,六、不信令信故,七、信者增長故,八、斷現在有漏故,九、斷未來有漏故,十、令梵行得久住故。」上述的十句義,總結有叁方面;一是建立健全的僧團(攝取于僧,令僧歡喜,令僧樂住。);二是建立清淨僧衆(降伏破戒,慚愧者得安,斷現在有漏,斷未來有漏。);叁是建立正信的信衆(不信令信,信者增長。);它的精神是令正法久住。這意思是把傳教弘法度人的重擔全交給了僧團。
每位修行者都應該知道有四法不得菩提:即是無善友或善知識,用錯誤的方法來修學,不努力精進,以及不調伏自己的根門和種種煩惱。在如來的聖衆同處的時間裏,不和諧以及摩擦的情況是會發生的。不過這些逆緣在一位明眼的修道者來說,是沒有妨礙而倒反成了修道的助緣。
佛對僧團的寄望甚深,初期總是教誡證阿羅漢的比丘們去弘法。在南傳《律藏》中佛言﹕「諸比丘!去人間遊行吧!爲了慈愍衆生,爲了衆生的安樂,爲了諸神與人們的利益,爲了愛及安樂,去吧!分開走,不要兩個人結伴同行一條路。去宣說初亦善、中亦善、後亦善的具足真與美的法吧﹗」佛對衆生的慈愛之心由此可見。
四:皈依叁寶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叁次)
要是我們明白叁寶的莊嚴殊勝,應生起希求之心。再思惟長遠在六道叁界輪回的苦痛,以及我們極少造善業,死後必墮在惡趣的危險,任何一位有智慧的人,就會考慮皈依叁寶,尋求從叁界解脫出來的方法,更何況地獄、餓鬼、畜生道及長壽天神等衆生都無能修行,只有人才有資格修,這也是佛做菩薩時從兜率天投生人間的原因。因此能生爲人是很殊勝的,佛言能生爲人也極稀有,就如盲龜頸項入漂浮于海面的木轭孔一般稀有,我們生爲人又幸遇叁寶,那又更稀罕了。世間財富權位名譽都是無常,死了又帶不去,追求那些真是愚蠢。若生在天界死後也難免因善業耗盡而墮落在叁惡道中,而這世界在遙遠的將來會被七個太陽焚毀,你將怎麼辦?那唯有尋求皈依啰!
皈依叁寶會有下列的功德與利益:
1.成爲佛門弟子。
2.是受戒的基礎。
3.能棄惡向善。
4.減輕業障。
5.能積集廣大福德。
6.不墮惡趣。
7.人與非人都不能娆亂。
8.衆多天神護法隨身護持。
9.諸善願皆能成就。
10.成辦佛道。
小結
「第一承事佛,最尊無有上;次複承事法,無欲無所著;敬奉賢聖衆,最是良福田。彼人第一智,受福最在前;若在天人中,處衆爲正導,亦得最妙座,自然食甘露。身著七寶衣,爲人之所敬,戒具最完全,諸根不缺漏,亦 獲 智 慧 海,漸至涅槃界。有此叁歸者,趣道亦不難。」14
佛生在人中以身作則從一個平常人發心做菩薩,從凡夫修習到證悟成佛,他這樣做是要證實給我們看,讓我們明了人生的寶貴,和人生的真正意義,要我們把握做人的機會,精進向善。佛陀所善說的法,是有層次,詳細而分明的修持法,具備慧眼者,一眼就能知道它是正法,它能使我們離苦。倘若我們錯過了,不知還要輪回到多少劫以後才會再有機會呢?世尊的聖衆,從聽聞佛法,建立起信心,然後在心中生起正見,對輪回及苦生起出離心,才會入道,大家互相探討、勉勵,共同走上解脫之道。這些都不能以世間的財寶來加以衡量的。你們自己想一想,叁寶是不是無價之寶呢?
註釋
1《佛陀與佛法 Buddha and his teachings 》那拉達長老著,中譯釋學愚。
2 《相應部 Samyutta Nikaya》,預流相應十八經。
3十力:處非處智力,業異熟智力,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根勝劣智力,種種勝解智力,種種界智力,遍趣行智力,宿住隨念智力,死生智力,漏盡智力。
4四無所畏:說一切智,說漏盡,說盡一切障道法,說盡一切苦道。
5 南傳佛教﹐課誦本﹐早課。
6叁明:宿命,天眼( 生死 ) 及漏盡。六明;另加天耳,他心,神足。八明另加觀智及意所成神變。
7 《中部 Majjhima Nikaya》第一品﹐二十六經﹐《羅摩經》。
8 《 增壹阿含》卷二﹐廣演品第叁。
9 《增壹阿含》卷二﹐廣演品第叁。
10 《相應部 Samyutta Nikaya》﹐預流相應﹐第一經﹐王。
11 南傳佛教,課誦本,早課。
12 南傳佛教,課誦本,早課。
13 《 增壹阿含》,卷二,廣演品第叁。
14 《增壹阿含》,卷十二,叁寶品。
法增比丘,臺北
《敬信叁寶》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