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来对牟尼女说将来无数阿僧祗劫后,有佛出世会为她授记,到灯光佛成佛时,他为经过长久转世的梵志名叫须弥陀(Sumedha)的婆罗门隐士(即牟尼女) 授记,说他将来会成佛,号释迦文佛。
佛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涅槃于公元前五四四年,所以今年是佛历二五四七年。他上世从兜率天下来;以托白象梦后从母左胁入胎;从右胁出胎于蓝毗尼(Lumbini),下生为迦毗罗卫(Kapilavatthu)国净饭王(Suddhodana)的太子,出生七日后生母摩耶(MahaMaya)夫人就去世了,而由姨母摩诃波阇提(Maha Pajapati Gotami)抚养长大;他在少年时出游四门见到老﹑病﹑死﹑和梵志有所感触,而想到人生的痛苦,以及思念如何从这轮迥中解脱,因而生起要离家修行的信念。
他在妃子耶输陀罗(Yasodhara) 与幼儿罗候罗(Rahula)熟睡时离家弃国而去;后来苦行六年,日食一粟,饿得只剩皮包骨,他自思惟这么死了还不能开悟,因此决定行中道进食而接受牧羊女修舍佉(Sujata)的乳粥供养后,在菩提伽耶(Bodhi Gaya)的菩提树(Pipal)下以吉祥草敷地面东而坐,发誓不成正觉决不起座,然后战胜魔王的扰乱;依禅定而获得宿命明、天眼明、和漏尽明,靠自己的努力而觉悟成佛。
佛觉悟后静坐了四十九天,头七以正念透彻顺逆的十二缘起;二七他在菩提树下站立思择法理;三七他在菩提树右边精进经行;四七他进入深定身体清澈光明法喜充满;五七他对一位来询问的婆罗门说明弃恶从善与离欲之乐;六七他在榕树下(今为湖)一心深定,大雨滂沱,蛇王为他遮雨;七七他安然寂定心住于舍。佛觉悟后应大梵天王(Sahampati)之请慈悯众生开启不死门,然后去鹿野苑(Isipatana) 初转*轮度五位同修比丘,从三十五岁觉悟起走遍印度四处弘化四十五年;直至八十岁才在拘尸那(Kusinara)入灭。
以上所说的就是佛的八相成道。这里说明了佛来人间自己修成正觉,因此是我们的好榜样;他之所以是佛宝,是因为他从发心成佛做菩萨开始,历经长远的时间,为解脱而精勤不懈,复为人天众生孜孜说法不倦,直到涅槃前还在度最后一位弟子须跋陀 (Subhadda),他的慈悲实是感人良深。
他在证悟后说(见南传《法句经》) :「多生轮迥中,探寻造屋者,而未得见之,再生实是苦。造屋者巳见,不再造新屋,檐柱均断折,栋梁亦摧毁,我心证无为,一切爱欲灭。」
佛陀向阿难陀于柯堤卡,难提村开示法镜法门(dhammadasa)时说2 (时间是在涅槃前几个月):「何为法镜?阿难陀,圣弟子,深信佛宝,如是念佛功德:此实是如来,应供者,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深信法宝,如是念法住;此法为佛善解,自觉,实时效应,可寻思,导引涅槃,智者自明 ;
深信僧宝,如是功德;世尊弟子实为善行,正行,慧行,此四双八辈圣人应受布施,供养,恭敬,为世间无上福田。
如是此人具福德,圣者喜爱,(戒)不破,不立(穿),无染,无垢,自在,智者赞叹,无欲望之染,趋向正定。」
这个法门指示我们应对三宝作正确的信仰,佛弟子具足法镜的修持可以自己预知下一世。「恶道生已尽,不生畜生道,不堕地狱道,亦不生饿鬼,吾已证初果,不复会退转,趣向等正觉。」
在《增壹阿含经》里卷二广演品第三:「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佛。观如来形,未曾离目,已不离目,使念如来功德。
如来体者,金刚所成,十力具长 3,四无所畏4,在众勇健。
如来颜貌,端正无双,视之无厌,戒德成就,犹如金刚,而不可毁,清净无瑕,亦如琉璃。
如来三昧,未始有减,已息永寂,而无他念,憍慢强梁,诸情憺泊,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犹疑慢结,皆悉除尽。如来慧身,智无崖底,无所罣碍。如来身者,解脱成就,诸趣已尽,无复生分,言我当更﹐堕于生死。
如来身者,度知见城,知他人根,应度不度,死此生彼,周旋往来,生死之际,有解脱者,无解脱者,皆具知之。
是谓修行念佛,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佛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是故修行“念佛”是思念佛的伟大,佛的功德,以及他如何证悟的方法。
佛初在菩提伽耶觉悟之后,曾思惟他是否应亲近一位苦行僧或梵志,恭敬礼拜他,以达到戒德、定行和智慧的圆满,以及达到究竟解脱;但他看到在这世上没有一个可恭敬的苦行僧或婆罗门,可以在戒德、定行和智慧的圆满,以及达到究竟解脱上超越于他(佛)。因此佛以恭敬自己所觉悟之法为住。
佛十名号
我们应恭敬佛,常常诵佛的十个名号并思惟它的意义:「祂即是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5 下面详加解释:
1.如来(Tathagata);“如”指如实知一切相,如实断烦恼,如实说正觉法;“来”是成就解脱。乘如实道而成就正等正觉。
2.应供(Arahant);音译阿罗汉,有远离,离烦恼和习气﹔ 杀贼,断烦恼怨贼;破辐,破生死轮辐;应供,应受人天供养而无愧;和无隐恶,于无人处亦不行恶等意思。
3.正等觉(Sammasambuddha) ﹔或正遍知,从四圣谛来说是指应知者已知,应断者已断,应证者已证,和应修者已修。
4.明行足(Vijja Carana Sampanno);“明”,指证三明,六明或八明6,“行”,义实践修行,具律仪,根门调御,正念及四色界定;或以慧学是明,戒定学是行,三学圆满;或以明白八正道首支正见是明,余七支是行;或身口意业是行。“足”是修持圆满的意思。
5.善逝(Sugato);也叫好去。如实去彼岸不退转的意思。善于以净行,妙行,正行来断烦恼使它们不再生,不以苦行或像世人耽于欲乐的极端行为,也不持常见或断见;也指善巧于语言,不说无利益的话,只说真实语。(1)不真实的话,对听者无利益,听者不喜欢听的话,不说;(2)不真实的话,对听者无利益,听者喜欢听的话,不说;(3)真实的话,对听者无利益,听者不喜欢听的话,不说;(4)真实的话,对听者有利益,听者不喜欢听的话,要等适当的时机才说;(5)真实的话,对听者有利益,听者喜欢听的话,是适当的时机,才好好解说。
6.世间解(Lokavidu);佛昼夜六时常以佛眼观察世间,有情众生,因造作种种善恶业,升沉在善趣或恶趣中;对于堪受教化的,方便济度;对于无善根的给他们以种善根的因缘;已具善根的令其增长,使他们在人天道,趋向涅槃。对于器世间佛也洞解它们的生灭及因缘。
7.无上士调御丈夫(Anuttaro Purisa Damma Sarathi);无上士是指佛在有情中最上第一,在菩萨道严持净戒,身口意行清净,离诸贪欲,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世间最胜。殊胜的功德超越世俗之辈,是世间最胜者;于此界,以及此世的天、魔、梵行者、人众中戒德无上圆满。调御丈夫是说佛能调御一切可度之人,比如欲贪重的难陀(Nanda),瞋重的鸯鸠摩罗(Angulimala),痴重的周利盘陀伽(Culla Patthaga)等人;并教导他们以中道,避免极端的修法自己去实践,来达到息灭贪瞋痴,寂静涅槃的境界。
8.天人师(Satha Devamanussanam);在诸趣的有情众生当中,唯有天界与人道能受佛教导而得到法益,故佛为天、人之师。
9.佛(Buddha);有觉察觉悟二义。觉察而断尽烦恼障,使不为害;觉悟而断尽所知障。无明昏寝如同睡眠,觉悟如同由睡到醒寤。佛因自觉,断尽烦恼而悟四谛十二因缘之法,所以佛是断德(断烦恼)和悲德与智德圆满。又佛能觉他,以大悲心,悯念众生宣说妙法,众生随彼根机,各能得到解脱;不信怀疑者,因为佛的大悲心,真诚善言,心开意解,善根增长;闻佛名有欢喜心来见的净信倍增;好辩者被佛以理折服;粗暴者被感化得以弃恶向善;所以佛是辩才难思,悲德与智德圆满。
10.世尊(Bhagava);佛具万德,世所尊重。另外还具有六种意思:具足吉祥,破坏烦恼,万德相应,分别演示,修习三解脱以及不在有中。
因此,若是我们常常思念佛,思惟佛号的意思,我们也就会天天努力去修持佛法。
二﹕法宝
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后,思惟:「甚深微妙法,无须为众说,贪瞋束缚人,难解此深法,贪婪愚昧人,不见此正法,此法逆世法,深妙难得见。」7
大梵天王(Brahma)因此向佛陀三次恳请,并提出众生中有一些眼里只有一点尘染,若听不到正法,他们会堕落,并肯定有人会理解佛法的,所以世尊以佛眼观察众生时,知道有一些能受持佛法,因此答应大梵天王的请求而开启不死门。
在《增壹阿含经》里:「佛告之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法。除诸欲爱,无有尘劳,渴爱之心,永不复兴。夫正法者,于欲至无欲,离诸结缚,诸盖之病,此法犹如,众香之气,无有瑕疵,乱想之念。」8
皈依佛法及受持佛法,是要在日常生活之中遵循八正道:即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于五根接触外境时,不生欲爱。这五种妙欲是当眼所识的色相,耳所识的声音,鼻所识的香气,舌所识的美味,以及身所识的触觉,在心中产生可乐、可爱、可意、爱色、引…
《敬信三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