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敬信叁寶▪P2

  ..續本文上一頁來對牟尼女說將來無數阿僧祗劫後,有佛出世會爲她授記,到燈光佛成佛時,他爲經過長久轉世的梵志名叫須彌陀(Sumedha)的婆羅門隱士(即牟尼女) 授記,說他將來會成佛,號釋迦文佛。

  佛生于公元前六二叁年,涅槃于公元前五四四年,所以今年是佛曆二五四七年。他上世從兜率天下來;以托白象夢後從母左脅入胎;從右脅出胎于藍毗尼(Lumbini),下生爲迦毗羅衛(Kapilavatthu)國淨飯王(Suddhodana)的太子,出生七日後生母摩耶(MahaMaya)夫人就去世了,而由姨母摩诃波阇提(Maha Pajapati Gotami)撫養長大;他在少年時出遊四門見到老﹑病﹑死﹑和梵志有所感觸,而想到人生的痛苦,以及思念如何從這輪迥中解脫,因而生起要離家修行的信念。

  他在妃子耶輸陀羅(Yasodhara) 與幼兒羅候羅(Rahula)熟睡時離家棄國而去;後來苦行六年,日食一粟,餓得只剩皮包骨,他自思惟這麼死了還不能開悟,因此決定行中道進食而接受牧羊女修舍佉(Sujata)的乳粥供養後,在菩提伽耶(Bodhi Gaya)的菩提樹(Pipal)下以吉祥草敷地面東而坐,發誓不成正覺決不起座,然後戰勝魔王的擾亂;依禅定而獲得宿命明、天眼明、和漏盡明,靠自己的努力而覺悟成佛。

  佛覺悟後靜坐了四十九天,頭七以正念透徹順逆的十二緣起;二七他在菩提樹下站立思擇法理;叁七他在菩提樹右邊精進經行;四七他進入深定身體清澈光明法喜充滿;五七他對一位來詢問的婆羅門說明棄惡從善與離欲之樂;六七他在榕樹下(今爲湖)一心深定,大雨滂沱,蛇王爲他遮雨;七七他安然寂定心住于舍。佛覺悟後應大梵天王(Sahampati)之請慈憫衆生開啓不死門,然後去鹿野苑(Isipatana) 初轉*輪度五位同修比丘,從叁十五歲覺悟起走遍印度四處弘化四十五年;直至八十歲才在拘屍那(Kusinara)入滅。

  以上所說的就是佛的八相成道。這裏說明了佛來人間自己修成正覺,因此是我們的好榜樣;他之所以是佛寶,是因爲他從發心成佛做菩薩開始,曆經長遠的時間,爲解脫而精勤不懈,複爲人天衆生孜孜說法不倦,直到涅槃前還在度最後一位弟子須跋陀 (Subhadda),他的慈悲實是感人良深。

  他在證悟後說(見南傳《法句經》) :「多生輪迥中,探尋造屋者,而未得見之,再生實是苦。造屋者巳見,不再造新屋,檐柱均斷折,棟梁亦摧毀,我心證無爲,一切愛欲滅。」

  佛陀向阿難陀于柯堤卡,難提村開示法鏡法門(dhammadasa)時說2 (時間是在涅槃前幾個月):「何爲法鏡?阿難陀,聖弟子,深信佛寶,如是念佛功德:此實是如來,應供者,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深信法寶,如是念法住;此法爲佛善解,自覺,實時效應,可尋思,導引涅槃,智者自明 ;

  深信僧寶,如是功德;世尊弟子實爲善行,正行,慧行,此四雙八輩聖人應受布施,供養,恭敬,爲世間無上福田。

  如是此人具福德,聖者喜愛,(戒)不破,不立(穿),無染,無垢,自在,智者贊歎,無欲望之染,趨向正定。」

  這個法門指示我們應對叁寶作正確的信仰,佛弟子具足法鏡的修持可以自己預知下一世。「惡道生已盡,不生畜生道,不墮地獄道,亦不生餓鬼,吾已證初果,不複會退轉,趣向等正覺。」

  在《增壹阿含經》裏卷二廣演品第叁:「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系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佛。觀如來形,未曾離目,已不離目,使念如來功德。

  如來體者,金剛所成,十力具長 3,四無所畏4,在衆勇健。

  如來顔貌,端正無雙,視之無厭,戒德成就,猶如金剛,而不可毀,清淨無瑕,亦如琉璃。

  如來叁昧,未始有減,已息永寂,而無他念,憍慢強梁,諸情憺泊,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猶疑慢結,皆悉除盡。如來慧身,智無崖底,無所罣礙。如來身者,解脫成就,諸趣已盡,無複生分,言我當更﹐墮于生死。

  如來身者,度知見城,知他人根,應度不度,死此生彼,周旋往來,生死之際,有解脫者,無解脫者,皆具知之。

  是謂修行念佛,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爲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佛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是故修行“念佛”是思念佛的偉大,佛的功德,以及他如何證悟的方法。

  佛初在菩提伽耶覺悟之後,曾思惟他是否應親近一位苦行僧或梵志,恭敬禮拜他,以達到戒德、定行和智慧的圓滿,以及達到究竟解脫;但他看到在這世上沒有一個可恭敬的苦行僧或婆羅門,可以在戒德、定行和智慧的圓滿,以及達到究竟解脫上超越于他(佛)。因此佛以恭敬自己所覺悟之法爲住。

  佛十名號

  我們應恭敬佛,常常誦佛的十個名號並思惟它的意義:「祂即是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5 下面詳加解釋:

  1.如來(Tathagata);“如”指如實知一切相,如實斷煩惱,如實說正覺法;“來”是成就解脫。乘如實道而成就正等正覺。

  2.應供(Arahant);音譯阿羅漢,有遠離,離煩惱和習氣﹔ 殺賊,斷煩惱怨賊;破輻,破生死輪輻;應供,應受人天供養而無愧;和無隱惡,于無人處亦不行惡等意思。

  3.正等覺(Sammasambuddha) ﹔或正遍知,從四聖谛來說是指應知者已知,應斷者已斷,應證者已證,和應修者已修。

  4.明行足(Vijja Carana Sampanno);“明”,指證叁明,六明或八明6,“行”,義實踐修行,具律儀,根門調禦,正念及四色界定;或以慧學是明,戒定學是行,叁學圓滿;或以明白八正道首支正見是明,余七支是行;或身口意業是行。“足”是修持圓滿的意思。

  5.善逝(Sugato);也叫好去。如實去彼岸不退轉的意思。善于以淨行,妙行,正行來斷煩惱使它們不再生,不以苦行或像世人耽于欲樂的極端行爲,也不持常見或斷見;也指善巧于語言,不說無利益的話,只說真實語。(1)不真實的話,對聽者無利益,聽者不喜歡聽的話,不說;(2)不真實的話,對聽者無利益,聽者喜歡聽的話,不說;(3)真實的話,對聽者無利益,聽者不喜歡聽的話,不說;(4)真實的話,對聽者有利益,聽者不喜歡聽的話,要等適當的時機才說;(5)真實的話,對聽者有利益,聽者喜歡聽的話,是適當的時機,才好好解說。

  6.世間解(Lokavidu);佛晝夜六時常以佛眼觀察世間,有情衆生,因造作種種善惡業,升沈在善趣或惡趣中;對于堪受教化的,方便濟度;對于無善根的給他們以種善根的因緣;已具善根的令其增長,使他們在人天道,趨向涅槃。對于器世間佛也洞解它們的生滅及因緣。

  7.無上士調禦丈夫(Anuttaro Purisa Damma Sarathi);無上士是指佛在有情中最上第一,在菩薩道嚴持淨戒,身口意行清淨,離諸貪欲,具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是世間最勝。殊勝的功德超越世俗之輩,是世間最勝者;于此界,以及此世的天、魔、梵行者、人衆中戒德無上圓滿。調禦丈夫是說佛能調禦一切可度之人,比如欲貪重的難陀(Nanda),瞋重的鴦鸠摩羅(Angulimala),癡重的周利盤陀伽(Culla Patthaga)等人;並教導他們以中道,避免極端的修法自己去實踐,來達到息滅貪瞋癡,寂靜涅槃的境界。

  8.天人師(Satha Devamanussanam);在諸趣的有情衆生當中,唯有天界與人道能受佛教導而得到法益,故佛爲天、人之師。

  9.佛(Buddha);有覺察覺悟二義。覺察而斷盡煩惱障,使不爲害;覺悟而斷盡所知障。無明昏寢如同睡眠,覺悟如同由睡到醒寤。佛因自覺,斷盡煩惱而悟四谛十二因緣之法,所以佛是斷德(斷煩惱)和悲德與智德圓滿。又佛能覺他,以大悲心,憫念衆生宣說妙法,衆生隨彼根機,各能得到解脫;不信懷疑者,因爲佛的大悲心,真誠善言,心開意解,善根增長;聞佛名有歡喜心來見的淨信倍增;好辯者被佛以理折服;粗暴者被感化得以棄惡向善;所以佛是辯才難思,悲德與智德圓滿。

  10.世尊(Bhagava);佛具萬德,世所尊重。另外還具有六種意思:具足吉祥,破壞煩惱,萬德相應,分別演示,修習叁解脫以及不在有中。

  因此,若是我們常常思念佛,思惟佛號的意思,我們也就會天天努力去修持佛法。

  二﹕法寶

  佛在菩提樹下覺悟之後,思惟:「甚深微妙法,無須爲衆說,貪瞋束縛人,難解此深法,貪婪愚昧人,不見此正法,此法逆世法,深妙難得見。」7

  大梵天王(Brahma)因此向佛陀叁次懇請,並提出衆生中有一些眼裏只有一點塵染,若聽不到正法,他們會墮落,並肯定有人會理解佛法的,所以世尊以佛眼觀察衆生時,知道有一些能受持佛法,因此答應大梵天王的請求而開啓不死門。

  在《增壹阿含經》裏:「佛告之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系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法。除諸欲愛,無有塵勞,渴愛之心,永不複興。夫正法者,于欲至無欲,離諸結縛,諸蓋之病,此法猶如,衆香之氣,無有瑕疵,亂想之念。」8

  皈依佛法及受持佛法,是要在日常生活之中遵循八正道:即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于五根接觸外境時,不生欲愛。這五種妙欲是當眼所識的色相,耳所識的聲音,鼻所識的香氣,舌所識的美味,以及身所識的觸覺,在心中産生可樂、可愛、可意、愛色、引…

《敬信叁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