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敬信叁寶

  敬信叁寶

  禮敬于世尊,應供,等正覺(叁次)

  

  信

  信是進入佛門的第一步。《大智度論》裏說道:「佛法大海,信爲能入。」就是說這個。佛經裏曾記載許多在家衆,在聽完佛陀的說法後,生起淨信,于是就禮拜佛足,而自稱從今日始 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並請佛聽許他們成爲清信男(優婆塞Upasaka)和清信女(優婆夷Upasika),接受叁歸五戒,聽佛教導而開始修行。

  信爲何這麼重要呢?因爲信能度脫疑惑,心中清淨,相信說法者所說的道理而不挑剔,並能信受皈依,嚴守戒條,降伏我慢,增長功德。因此這笃信是跨向圓滿菩提的第一步,是極其重要的。在《增壹阿含經》卷五裏提道:「雲何修行一法趣善處者?所謂心行笃信。」這是由于信受佛法才能入于正道。 又同經中也記載:「信財、戒財、慚、愧亦財、聞財、施財、慧爲七財。」這裏佛指出修行人所擁有的七種財富,信爲第一財。又同經中吉祥品裏記載佛語:「以信有道德,正意向無疑,欲脫叁惡道,是爲最吉祥。」世人皆欲吉祥,信佛修德,能離叁惡道,這不就是最吉祥的事嗎?

  “信”絕非盲從,它需依頼正思惟的引導,但在佛教徒裏盲信和迷信的很多。在 (《迦羅摩經》羯臘摩經Kalama Sutta)裏佛提到應用十法思惟辨別後,若合理才接受。「迦羅摩人啊!你們要注意:

   ㈠ 不可聽信他人多次口傳的。

   ㈡ 不要盲從傳統。

   ㈢ 不要妄聽謠言。

   ㈣ 不要肯定經書所記載的。

   ㈤ 不可相信符合羅輯的。

   ㈥ 不要依賴哲理。

   ㈦ 不可單憑常理或外相。

   ㈧ 不可執持你喜愛的任何見解和意見。

   ㈨ 不可因某事物似有可能而信以爲真。

   ㈩ 不可考慮因爲這沙門是我們的導師。」

  這是修道四個層次的開展:那即是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次法向。這在《雜阿含》八四叁經裏稱作入流分:「有四種入流分;何等爲四?謂親近善男子(善知識),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爲四?謂于佛(成就)不壞淨(信),于法不壞淨(信),于僧不壞淨(信),聖戒成就。」

  是故佛在同經一二二叁經裏說:「正信于如來,決定不傾動,受持真實戒,聖戒無厭者,于佛心清淨,成就于正見,當知非貧苦,不空而自活,故于佛法僧,當生清淨信,智慧力增明,思念佛正教。」

  我們要知道﹐ 佛爲我們所說的法已是最精簡最有益于修道的。凡不跟證悟有關的世間道理與诤論佛都不說。比如世界如何生﹔ 苦是自作、他作、自他共作、無因作﹔ 佛涅槃後是有或無等等。如來的說法是圍繞著緣起法而說﹐說中道的道理。因此在《雜阿含》四零四經中佛說﹕「世尊與諸大衆到申恕林﹐ 坐樹下﹕ 爾時﹐ 世尊手把樹葉﹐ 告諸比丘﹕ 此手中葉爲多耶﹖ 大林樹葉爲多﹖ 比丘白佛﹕ 世尊手中樹葉甚少﹐ 彼大林中樹葉無量﹐ 百千億萬倍﹐ 乃至算數﹐ 譬類不可爲比。(世尊言):如是諸比丘﹔ 我成等正覺﹐ 自所見法﹐ 爲人定說者﹐ 如手中樹葉﹔ 所以者何﹖ 彼法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明、慧、正覺、向于涅槃。如大林樹葉﹐ 如我成等正覺自知正法﹐ 所不說者亦複如是。所以者何﹖彼法非義饒益﹐ 非法饒益﹐ 非梵行饒益﹐ 明慧正覺﹐ 正向涅槃。」

  善知識

  由于善知識的教授、幫助與引導,我們才能趣入正道,修習梵行(戒行清淨),守持禁戒,定成就,慧成就,完成道業,自己度脫輪回,複能度脫無量衆生于輪回,免除衆苦。

  故在《增壹阿含》卷四十第十經佛說:「夫善知識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與共從事,將視好道,我亦由善知識 (指寳藏佛)成無上正真等正覺,以成道果,度脫衆生,不可稱計,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識之人,全梵行之人也。複此,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與善知識共從事,信根增益,,聞施慧德,,皆悉備具,猶如月欲盛滿,光明漸增,倍于常時,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親近善知識,信、聞、念、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識,即是全梵行之人也。若我昔日不與善知識從事,終不爲燈光佛(Dipamkara Buddha) 所見授決也。以與善知識從事故,得爲提和竭羅佛(Dipamkara Buddha)所見授決。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識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若當,阿難,世間無善知識者,則無尊卑之敘,父母師長,兄弟宗親。則與彼豬犬之屬與共一類,造諸惡緣,種地獄罪緣。」因此親近善知識能成就圓滿梵行。

  又《別譯雜阿含》卷四(第六十五經)佛告阿難說:「我以善知識故,脫于生死,是故當知,善知識者,梵行全體。」因此,我們對善知識應親近、尊重、禮拜、供養和承事。佛是我們最尊貴的上師,最上的善知識,最好的依止,最強有力的護法。我們于佛應該生起淨信,于佛所應整齊衣服、恭敬禮敬,合掌長跪,五體投地,頭面禮佛足,右繞叁匝,以示最高的敬禮。

  在《中阿含。食經》(第十一)中佛指出這些相關的連鎖因素,展轉達到涅槃解脫:「具善人已,便具親近善知識;具親近善知識已,便具聞善法;具聞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護諸根;具護諸根已,便具叁妙行;具叁妙行已,便具四念處;具四念處已,便具七覺支;具七覺支已,便具明解脫;如是此明解脫展轉具成。」

  又在《雜阿含》一七五經中佛指出:「猶如有人火燒頭衣,當雲何救?比丘白佛言:世尊!當起增上欲,殷勤方便,時救令滅。佛告比丘:頭衣燒然,尚可暫忘,無常盛火,應盡除斷滅。爲斷無常火故,勤求大師。斷何等無常(火)故勤求大師?謂斷色無常(火)故,勤求大師;斷受、想、行、識無常(火)故,勤求大師。」我們應知這色身是無常的,遲早要死,應生大恐懼,勤求善知識。

  佛是衆生苦痛的真正大醫師,他在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時告諸比丘說:「有四法成就,名曰大醫王者,所應王之具,王之分。何等爲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叁者善知病對治;四者善知治病已,當來更不動發(病不複發)。雲何名良醫善知病?謂良醫善知如是如是種種病,是名良醫善知病。雲何良醫善知病源?謂良醫善知此病因風起,癖陰起,涎唾起,衆冷起,因現事起,時節起;是名良醫善知病源。雲何良醫善知病對治?謂良醫善知種種病,應塗藥,應吐,應下,應灌鼻,應熏,應取汗,如是比種種對治;是名良醫善知對治。雲何良醫善知治病已,于未來世永不動發?謂良醫善治種種病,令究竟除,于未來世永不複起;是名良醫善知治病,更不動發。

  如來,應,等正覺爲大醫王。成就四德,療衆生病,亦複如是。雲何爲四?謂如來知此是苦聖谛如實知,此是苦集聖谛如實知,此是苦滅聖谛如實知,此是苦滅道迹聖谛如實知。諸比丘。彼世間良醫于生根本對治不如實知;老,病,死,憂,悲,惱苦根本對治不如實知。如來,應,等正覺爲大醫王。于生根本知,對治如實知;于老,病,死,憂,悲,惱苦根本對治如實知。是故如來,應,等正覺名大醫王。」這位能爲我們去除衆苦的才是真正的善知識。(見《雜何含》叁八九經)

  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裏提到依止善知識的利益,總結有以下八點:(1) 趣向圓滿菩提;(2) 令諸佛喜;(3) 世世不離善師;(4) 不墮下叁道;(5) 不受惡知識影響;(6) 能忍惡緣與癡人傷害;(7) 守戒令功德增長;(8)成就一切所願。這是值得我們思考善知識的重要性。

  叁寶

  佛在菩提伽耶(Bodhi Gaya)證悟後,最初只有二寶即佛寶與法寶,叁寶的成立是在離波羅奈(Varanasi)不遠的鹿野苑(Isipatana)佛向五位比丘(僧)開示《轉*輪經》後而正式出現的。

  叁寶的意義是;佛寶指釋迦佛;法寶指佛所說之法,包括四聖谛、八正道、十二緣起等戒定慧學;僧寶指跟隨佛修行的信徒,有出家五衆;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和沙彌尼,及在家二衆;優婆塞和優婆夷;根據佛經的記載,當時的和合僧團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不過確實的數目應不只這個數字,在家衆更以數百萬計。佛滅以後,佛教便以僧團爲中心,道場由僧衆來住持,佛的教法也由僧人來弘揚,佛的經典靠僧團來保留。佛住世時也曾對阿難說過,要學衆以戒爲師,以法爲究竟的歸依處,因爲佛的色身也是無常故,是會消失的。

  雖然現在是末法時期,去佛已遠,但佛的正確教法仍然可以聽聞到,我們應該爭取這千載難逢的良機,人生難得,佛法難聞,趕快激厲自己,精進求度,以叁寶爲最上最終的歸依處。不要等將來佛法滅後,求度無術,長劫輪回,那不是對自己很不利嗎?

  一﹕佛寶

  皈依世尊,遠離塵垢,自悟圓滿正覺者。(叁次)

  那拉達(Narada)長老說:「越了解他,我就越敬愛他。越敬愛他,我就越了解他。」1 這是近代钖蘭一位大師所說的真心話。爲什麼呢?

  在《增壹阿含經》卷叁十八馬血天子品裏佛自說過去世有王名寶嶽,女名牟尼(即後來釋迦佛),當時佛名寶藏如來,教諸弟子坐禅、誦經、勸衆之法。彼時有一老比丘,不堪坐禅,所以便行勸衆之法,于城中求得燭火麻油,日來供養寶藏如來。牟尼女見老比丘來乞求,知所求是燭火麻油後,便歡喜踴躍日來供給,老比丘發願要成佛,後來佛爲他授記當于將來成佛,號燈光佛,老比丘顔貌變得殊妙。牟尼女知老比丘顔貌異常的原因後,也發誓願並向寶藏如來請求授記,但寶藏如…

《敬信叁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