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脫道與菩薩道▪P2

  ..續本文上一頁 向阿羅漢:

   升進

  增 實住

   護法 見到 身證 信解脫

  上 思法

   退法

  ---------------------------------------------------------------------------

  戒 阿那含:

   中般涅槃

   生般涅槃

   無行般涅槃

  增 行般涅槃

   上流色究竟 見到 身證 信解脫

   -----------------------------------------------------------------

   向阿那含:

  上 一種 見到 身證 信解脫

   -----------------------------------------------------------------

   斯陀含 見到 身證 信解脫

   -----------------------------------------------------------------

   向斯陀含:

   家家 見到 身證 信解脫

   -----------------------------------------------------------------

   須陀洹:

   七有 法行 法行,身證 信行

   ----------------------------------------------------------------

   向須陀洹: 法行 法行,身證 信行

  ----------------------------------------------------------------------------

  

  四雙八輩

  解脫道裏的四雙八輩行者是:向須陀洹,須陀洹,向斯陀含,斯陀含,向阿那含,阿那含,向阿羅漢,阿羅漢,這些是從果位上來看行者所分的。因此四雙八輩行者是包括兩種福田人。

  須陀洹至阿那含必須斷五下分結,阿羅漢必須斷五上分結。須陀洹果須斷五下分結的身見、疑、戒禁取叁結,不墮惡趣,七次欲界天或人間往返(七有),最後脫離輪回苦海。他們的修行著重于戒學、定慧學次之。若是僧尼,于細微戒亦生大怖畏,犯則隨悔,如此隨順于梵行而學戒。

  斯陀含果則再減弱五下分結的其它二結即是貪欲與瞋恚結,家家是指向斯陀含的行者,指從這一世的一家到下一世的另一家,斯陀含果是一來果,只來人世一次,比斯陀含稍微高一點的行者叫一種,這是向阿那含,家家、斯陀含與一種都是斷叁結,貪瞋癡薄的行者,這些行者都是主要靠修戒成就的。1

  信行和法行的行者也叫隨信行和隨法行,他們在接觸佛法後,對叁寶生起信心,然後依法修持。漸漸學習道迹,受教受诃,然後得究竟智。這在《中阿含。阿濕貝經》中提到:

  「雲何比丘而有法行?若有比丘,一向決定信佛法衆,隨所聞法,便以增上慧觀增上忍。如是比丘而有法行。……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爲有何果?令我爲此比丘說行無放逸耶?或此比丘求于諸根(指六根門及信、勤、念、定、慧五根),習善知識,行隨順住止,于二果中必得一也,或于現法得究竟智,若有余者阿那含。……

  雲何比丘而有信行?若有比丘,一向決定信佛法衆,隨所聞法,以慧觀忍,不如法行。如是比丘而有信行。……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爲有何果?令我爲此比丘說行無放逸耶?或此比丘求于諸根,習善知識,行隨順住止,于二果中必得一也,或于現法得究竟智,若有余者阿那含。……

  雲何漸漸習學趣迹,受教受诃,然後諸比丘得究竟智,此諸比丘所得究竟智耶?或有信者便往詣,往詣已便奉習,奉習已便一心聽法,一心聽法已便持法,持法已便思惟,思惟已便平量(擇法),平量已便觀察,賢聖弟子觀察已,身谛作證,慧增上觀,彼作是念,此谛我未曾身作證,亦非慧增上觀,此谛今身作證,以慧增上觀,如是漸漸習學趣迹,受教受诃,然後諸比丘得究竟智。」

  由上段可知信行與法行可證初果,二果,叁果乃至四果,不過初果必得。佛所指的趣迹即是六個根門,眼、耳、鼻、舌、身、意,也即是守護六根門,離欲斷欲與滅欲使不生煩惱的意思。觀忍的意思是指對色、聲、香、味、觸、法,以慧觀,修行難忍而忍,不使六根騁馳于六塵。

  如在《雜阿含》八九二經所示:

  「世尊告諸比丘:有內六入處,雲何爲六?謂眼內入處,耳、鼻、舌、身、意內入處,于此六法觀察忍,名爲信行,超升,離生,離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乃至未命終,要得須陀洹果。若此諸法增上觀察忍,名爲法行;超升,離生,離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乃至未(命)終,要得須陀洹果。」

  超升是指超越六塵的引誘;離生是指識不生起,是指煩惱不産生;離凡夫地是指遠離凡夫日日在紅塵裏打滾的所在,信行與法行的行者能自製,以法,以戒,以慧使自己遠離六塵的誘惑。

  五根(信、勤、念、定、慧)的說法在《雜阿含》九叁六經提到;是指依信入佛門的叁寶弟子,于六根門用這五法以少慧觀察忍的是信行,于六根門用這五法以增上慧觀察忍的是法行。

  「摩诃男!聖弟子信于佛,言說清淨,信法、信僧,言說清淨;于五法增上智慧審谛堪忍,謂信、精進、念、定、慧;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隨法行。複次,摩诃男;聖弟子信于佛,言說清淨,信法、信僧,言說清淨,乃至五法少慧審谛堪忍,謂信、精進、念、定、慧;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隨信行。」

  關于五種阿那含,根據佛在《雜阿含》八二叁經中的解釋:「何等爲增上意學?是比丘戒滿足,定滿足,少于慧,于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學戒,如是知如是見,斷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斷此五下分結,得中般涅槃。于彼未等覺者,得生般涅槃。于彼未等覺者,得無行般涅槃。于彼未等覺者,得有行般涅槃。于彼未等覺者,得上流般涅槃。是名增上意學。」

  由此可知,這五種阿那含果是以戒、定成就,有少慧,而且已斷五下分結的行者。他們所以會有五種的不同乃是因爲修定勝劣差別所致。中般涅槃聖者是屬于勝的,上流般涅槃聖者是屬于劣的。這與五阿那含天的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與色究竟極相似,尤其最低的也叫上流色究竟。

  在《中阿含》第二十一《等心經》中提到兩種修行人:守戒修行的外結人與證阿那含果的內結人;天上等心天的天人(可能是阿那含天的天人)來人間聽舍利子開示,他們幾十個天神共擠在錐頭處聽法,心平氣靜,還生隨喜之心,然後請求佛陀再爲比丘衆開示。

  「尊者舍梨子與比丘衆夜集講堂,因內結、外結,爲諸比丘分別其義。諸賢!世實有二種人;雲何爲二?有內結人阿那含,不還此間;有外結人非阿那含,還來此間。

  諸賢!雲何內結人阿那含,不還此間?若有一人(1)修習禁戒,無穿無缺,無穢無濁,極多無難,聖所稱譽,善修善具。……(2)複學厭欲,無欲,斷欲。因學厭欲,無欲,斷欲故。……(3)得息,心解脫。得已樂中,愛惜不離,于現法中不得究竟智(未得解脫智),身壞命終,過抟食天,生余意生天中(五阿那含天)。

  諸賢!雲何外結人非阿那含,來還此間?若有一人(1)修習禁戒,守護從解脫,(2)又複善攝威儀禮節,見纖介罪,常懷畏怖,受持學戒。諸賢!是謂外結人非阿那含,還來此間 。

  于是。衆多等心天(內心平等之天神)色像巍巍,光輝暐晔,夜將向旦,來詣佛所,稽首作禮,卻住一面,白曰:世尊!尊者舍梨子昨夜與比丘衆集在講堂,因內結、外結,爲諸比丘分別其義。諸賢!世實有二種人;內結人、外結人。世尊!衆已歡喜。唯願世尊慈哀愍念,往至講堂。彼時,世尊爲諸等心天默然而許。諸等心天知世尊默然許可,稽首佛足,繞叁匝已,即彼處沒。……

  (佛言:)舍梨子!諸等心天本爲人時,已修善心,極廣甚大。因是故。令諸等心天或十、二十、或叁十、四十、或五十、六十,共住錐頭處,各不相妨。是故,舍梨子!當學寂靜,諸根寂靜,心意寂靜,身、口、意業寂靜;向于世尊及諸智梵行。舍梨子!虛僞異學,長衰永失。所以者何?謂不得聞如此妙法。(外道及諸假梵修者,不曾聞此妙法,長衰永失。)」

  阿羅漢的果位根據《雜阿含》六五叁經中舉出﹕「若比丘于彼五根(指信、勤、念、定、慧),增上明利滿足者,得阿羅漢俱分解脫(指俱解脫)。若軟若劣者,得身證。于彼若軟若劣者,得見到,于彼若軟若劣(者),…

《解脫道與菩薩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敬信叁寶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