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信解脫。」
雖然這俱解脫、身證、見到與信解脫都是阿羅漢,但他們在程度上有勝劣之分。又慧解脫阿羅漢應在見到阿羅漢中。根據《中阿含。福田經》中的無學人的分法,這些都以“不行不放逸”的無學人,意指“不必修不放逸”,他們有智慧,本就不放逸。但以智慧證悟阿羅漢的過程,而有退法、思(惟)法、護法、實住、升進、不動、不退。根據《福田經》指出﹕「退法不退法。護法護則不退,不護則退。」可知排法應是退法 護法 不退。護法有忍的作用,這與戒學有關。升進是在消除煩惱之後達到的,是建立在戒定慧學的基礎上。不動與不退位應屬于最高的慧解脫無學人。由下偈可知。
在《雜阿含》六四二經中的偈提到:「覺知學地時,隨順直道進,精進勤方便,善自護其心。如自知生盡,無礙道已知,以知解脫已,最後得無知。不動意解脫,一切有能盡,諸根悉具足,樂于根寂靜。持于最後身,降伏衆魔怨。」
第一句到第四句指思法和護法,第四句到第八句指實住,第九句指不動。這是培養未知當知根,知根和無知根的過程而産生的修行階位的差別。
那即是向阿羅漢道有:退法 思法 護法 實住 升進 接下去的是指阿羅漢的解脫境界。阿羅漢位(不動 不退)。不動就是無知(禅宗的無念) 。《俱舍論》的這個排法可以跟二十億耳沙門的證道偈相應: 世尊。「若有比丘得無所著,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重擔已捨,有結已解,自得善義,正知解脫者。彼於爾時樂此六處:樂於無欲,樂於遠離,樂於無諍,樂於愛盡,樂於受盡,樂心不移動。」讀者可自行思惟。
菩薩道
菩薩道的行者是發大菩提心的修行人,他們能夠度脫自己,並能度脫無量的衆生。他們可能要用叁大阿僧祗劫的時間來修行,以便積集園滿的波羅蜜。
何謂菩薩行?菩薩行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這是大乘行者所行的佛道。看到叁界的過患,發起出離心;又看到無量衆生所受的苦難,生起大悲心,希求救度衆生脫離衆苦。因爲看到世間的苦,所以才要尋找脫離世間諸苦之道,而發現苦、集、滅、道四聖谛,證悟叁法印無常、苦、無我。
阿羅漢當生了脫生死之後,不再有生死。然而菩薩多世回來娑婆世界受生,孜孜不倦爲證得圓滿正覺和救度衆生而努力。
菩提心
菩薩道的修持是以發菩提心,與修持十波羅蜜達致圓滿。
我們只要看看釋迦牟尼佛的漫長成佛過程,曆程四大阿僧祗與十萬大劫。他在久遠以前是一個名叫須彌陀(Sumedha)的婆羅門隱士,在作了一次大布施後,出家去修行,七天證得了四禅八定,當時燃燈佛(燈光佛)(Dīpamkara)在爲人天衆初轉*輪後來到喜樂城(Rammavati),人民都在忙碌于修路和布置,須彌陀知道後也參加了修路的工作。燃燈佛到來時,他看到佛陀的光輝後,五體投地的禮拜,並以肉身,作爲佛陀與四十萬大阿羅漢弟子們的拱橋讓他們踏過,之後他發起無上的菩提心要證得正等正覺,而不是一個漏盡的阿羅漢。他得到燃燈佛的授記,說他將來會成釋迦牟尼佛。他的發心是要在證得菩提後,把無數的受苦衆生從生死苦海裏解救出來。須彌陀在發起菩提心後,受到人、天與燃燈佛的大弟子們的禮敬。
菩提心是勝妙與珍貴的,具有無量無邊的廣大利益,並能生出極大的果報。因爲除了發願之外(願菩提心),還要去實行(行菩提心),爲了無量的有情衆生,發起永不退轉的精進心,直到證悟正等正覺。須彌陀在發願之後,在燃燈佛的用餐時間,靜坐思惟和省察成佛的因緣,結果他在省察完十波羅蜜時,大地發生震動,喜樂城的人民惶恐不安,燃燈佛說這是因爲須彌陀正確地省察了十波羅蜜,故此一萬個世界的大地才會震動。娑婆世界有了一位偉大的菩薩!
十波羅蜜
波羅蜜即是菩薩的修行。波羅蜜Pāramī是Parama和ī 組成的,Parama指最優越,意即菩薩。Para意即成就或保護,或彼岸,mi意放置,即是菩薩把衆生放置在涅槃彼岸。波羅蜜是通過掌握悲(大悲心)智(方法善巧智)雙運的美德而培育起來的,它有十種:即是布施(dāna),持戒(sila),出離(nekkhamma),智慧(Paññā), 精進(Vīriya),忍辱(khanti),真實(sacca),決意(adhitthāna),慈(mettā),和舍(upekkhā)。
在十波羅蜜裏,布施有助于持戒,而且布施較持戒易于修持,但它的成果比不上持戒;持戒能淨化施者(與受者),布施能帶來財富,而持戒能再投生到人間天界;持戒後易得禅定,故能出離欲染煩惱而達到清淨;出離後心清淨易于生定,産生智慧,智慧又要靠精進力才能圓滿;有精進的行者才能忍受諸苦難;有忍辱的菩薩只說真實的話語;通過真實,菩薩決意不移地修諸波羅蜜;決意後才常以慈心爲衆生謀福利;最後舍是以平等無分別的態度來修持。
一﹕布施
布施波羅蜜是以自己所擁有的物品施與他人的舍思 (cetanā),它的相是舍棄。作用是在執行時能消除對施物的執著,在成就時是能獲得財富。它的現起是不執著,心從執著中解放。它的近因是有可施物。布施有物施(財施)和法施,無畏施是對生命與財物的保護。布施時要有叁種清淨思,即施前快樂,施時心清楚與清淨,施後歡喜。受施者也要具有叁種清淨思,即無貪或修持離貪,無瞋或修持離瞋,無癡或修持離癡。這樣清淨的布施的福報是無量的。
在《佛說分別布施經》裏,佛爲阿難說的十四種布施來解釋。何等爲十四呢
。一者于病苦人而行布施,這可獲兩倍的福報;二者于破戒人而行布施,這可獲百倍的福報;叁者于持戒人而行布施,這可獲千倍的福報;四者于離染著的人而行布施,這可獲萬倍的福報;五者于向須陀洹行者布施,這可獲無量的福報;六者于須陀洹果而行布施,因爲布施給向須陀洹可獲無量的福報,何況須陀洹果;七者于向斯陀含行者布施,這可獲無量的福報;八者于斯陀含果而行布施,因爲布施給向斯陀含可獲無量的福報,何況斯陀含果;九者于向阿那含行者布施,這可獲無量的福報;十者于阿那含果而行布施,因爲布施給向阿那含可獲無量的福報,何況阿那含果。十一者于向阿羅漢行者布施,這可獲無量的福報;十二者于阿羅漢果而行布施,因爲布施給向阿羅漢可獲無量的福報,何況阿羅漢果。十叁者于諸緣覺而行布施,這可獲無量的福報;十四者于如來應供正等正覺而行布施,因爲布施給緣覺可獲無量的福報,何況如來應供正等正覺。
佛又說應對七衆布施。一者施佛時的諸比丘衆;二者施佛滅後諸比丘衆;叁者施佛滅後比丘尼衆;四者施佛滅後比丘比丘尼二衆;五者施佛滅後遊方行化諸比丘衆;六者施佛滅後遊方行化比丘尼衆;七者施佛滅後遊方行化比丘比丘尼二衆。
佛指出有四種布施清淨:一者能施清淨即無受者,二者所施清淨即無受者,叁者能受清淨即無施者,四者所受清淨即無施者。
什麼是能施清淨即無受者呢
這是施者不取相,身、口、意業清淨,正命清淨見亦清淨,如是具足即無施者相,以無施故即無受者。因爲離這些相即施者受者皆清淨。若是布施者有所見相,即身口意叁業不清淨,命亦不清淨見亦不清淨,即有能施相。
什麼是所施清淨即無受者呢
若受施者叁業清淨,命清淨見清淨,如是具足即無所施相,因爲離這些相即所施清淨。若受者身、口、意業不清淨,命不清淨見不清淨,即有所施相。
什麼是能受清淨即無施者呢
從受者來說,若受者身口意叁業不清淨,命不清淨見不清淨,即有能受相。若受者離這些相是能受清淨即無施者。
什麼是所受清淨即無施者呢
從施者來說,若施者叁業清淨,命清淨見清淨,即無所施,由離施故即無所受,是故所受清淨即無施者。
二﹕持戒
持戒波羅蜜也是以思爲主要因素,它還包括叁離(離身惡行,離語惡行,離邪見),無貪,無瞋,無癡,念,慧,精進,諸心與心所。戒的相是防護人的身語業,使導向善處;它的作用是防範;它的現起是身語意之清淨,當智者省察戒時,會知覺它是清淨叁業;它的因是慚(羞于作惡)與愧(懼怕作惡),聽法是戒的遠因。
有戒行者因彼正念而得大富,有好名聲,在聖者中有自信,臨終不後悔,而且死後生在人中或天界。最重要的是戒清淨帶來喜悅,身心輕安生起,引發定,而得如實知見,以證悟涅槃。
在《預流相應》百手品第六破戒(一) 經中記載佛言:
「居士,汝于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雜染,不檅,離脫(解脫),智者所贊,不執取(無渴愛與邪見汙染) ,能發叁摩地(定)之戒。」
佛舉出具足這七點者,戒清淨能生定。戒有在家戒的五、八、十戒、梵行五戒,活命八戒2出家衆戒有沙彌與沙彌尼十戒、式叉摩那(正學女)戒3、比丘戒和比丘尼戒等。
叁﹕出離
出離波羅蜜是出離心識(viññāna)與心所(cetasika)它的相是舍棄對欲樂的欲求與出離欲界;它的作用是看透欲樂與生命的不圓滿;它的現起是遠離欲樂的欲求與欲界;它的近因是悚懼智。出家則是出離波羅蜜的基礎,再修習四十業處的一種以證禅那(Jhana)來成就此波羅蜜。
四﹕智慧
智慧波羅蜜的智慧是一種心所,由慧與根組成。慧是能深刻透視諸法實相,了解四聖谛與叁法印等。根是能克服無明與愚癡。它的相是透視諸法實相;它的作用是像明燈;它的現起是不混亂;它的近因是定力。共有叁種智慧,那就是思所成慧,聞所成慧,與…
《解脫道與菩薩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