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五戒
求受者跟比丘念:
尊者大德我(们)向您求授三皈(与随分)五戒
第二次尊者大德我(们)向您求授三皈(与随分)五戒
第三次,尊者大德我(们)向您求授三皈(与随分)五戒
赞佛偈
礼敬于世尊,应供、正等正觉者。( 三称 )
三皈依
我以佛为皈依处,我以法为皈依处,我以僧伽为皈依处。
第二次我以佛为皈依处,第二次我以法为皈依处,第二次我以僧伽为皈依处。
第三次我以佛为皈依处,第三次我以法为皈依处,第三次我以僧伽为皈依处。
比丘说: 三皈已授完毕。
受戒者答 : 是的,大德!
授五戒
我愿学习受持不杀生戒
我愿学习受持不偷盗戒
我愿学习受持不邪淫戒
我愿学习受持不妄语戒
我愿学习受持不饮酒戒 (任何能使神志迷乱之物皆属酒类之范围)。
这就是五项应该学习持守的戒律。
比丘祝福如下:
因持戒将给你带来安乐,
因持戒将给你带来财富,
因持戒将使你达证涅槃,
故此,你(们)应该严持此净戒。
受戒者俯首回答 : 善哉。
佛说:
「人为怖畏苦,皈依趋山峦,
树林和林莽,及诸神庙堂(Cetiya)。
彼非安稳依,非最上依处,
皈依于彼处,不能离于苦。
若人皈依佛,皈依法与僧,
依于正知见,得见四真谛(苦、集、灭、道四圣谛)。
苦谛苦集谛,苦灭谛道谛,
灭苦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导至苦寂灭。
此皈依安稳,此皈依最上,
此乃真皈依,能脱离众苦。」(南传法句经新译188-192偈)
在藏传的皈依仪式后,通常主持仪式的法师还会补充下列事项,这是值得参考的。
在誓愿三宝方面:
(1)皈依佛,宁舍生命,绝不放弃皈依。
(2)若遇任何困难或痛苦时,除了三宝外,绝不依赖其它的对象。
(3)要常向三宝和佛像、圣物等做身口意的供养。
(4)除了自己要遵守三皈五戒外,还要尽量带领别人来皈依三宝。
(5)应该早晚向十方诸佛礼敬。
在皈依三宝方面:
(1)皈依佛后,不再皈依世间或世俗的神祇,因为他们不是究竟的皈依处。世俗的神祇好比大梵天、帝释天、湿婆神、山神、鬼王等,他们自己均还在轮回当中,又如何能帮助我们从轮回中解脱呢?
(2)皈依法后,不应伤害众生。众生是指一切具有意识的生物。我们不应杀生或偷盗,绝不使用暴力。(吃素与否看个人的意愿,佛允许吃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我而杀)
(3)皈依僧后,便不再与恶友为伍。因恶友令我们造恶业,而非善业。
在恭敬三宝方面:
(1)在皈依佛后,要对佛以及一切与佛有关的象征圣物恭敬,其中包括将佛像置于清净高处,并向佛顶礼、做供养等。
(2)在皈依法后,要对佛法以及一切与法有关象征圣物恭敬。甚至里面写着有关于佛法或种子字的信件亦不例外,更何况佛经或佛书。
(3)在皈依僧后,要对僧伽以及一切与僧有关的象征圣物恭敬。若在街上发现只是一小块的藏红色僧服布块,也应把它当成是僧伽的代表,而以恭敬的方式处理之。
犯戒与对治
在南传的课诵本里,有关于业的省思偈文如下:「我乃业之主人,继承自已之业,由自己业而生,是己业的亲族,依己业而存活,不论我造何业,善的或是恶的,我都必将承担。」
在[中阿含.思经]里佛说道﹕「若有故(故意)作业,我说彼必受其报;或现世报,或后世报。若不故作业,我说此不必受报。于中身故作三业,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口有四业,意有三业,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
身三恶业是杀生、偷盗(不与取) 、与邪淫;口四恶业是妄语(虚诳语)、两舌(离间语)、恶口(粗恶语)、绮语(杂秽语);意三恶业是贪欲、瞋恚和痴(邪见) ;加起来是十恶业。尽管如此,但业力不是一切世间现象运作的全部原因,它是二十四缘之一。若把一切现象的运作都说成是业力的控制,那就无望去修行,去断恶修善了。正因为我们生为人,感受苦乐参半,能思惟善恶的道理,不像畜生一样愚痴,不像饿鬼地狱众生一般的受长期折磨的苦楚,不像天神那样只知享乐而耽于欲乐,失去理智。因此我们才有希望通过修行,改变自己,渐渐地修到和佛与阿罗汉一样,无时不以正念控制自己的一切行为,才能从烦恼与业的轮回中解脱出来。犯戒有故意作业,也有不故意或无心的。故意造作的罪业较重,属于重业或定业。因此罪业的轻重取决于最初的动机,若无意踩死一只蚂蚁,它是不定业,业报较轻。可以通过忏悔,使这不定业变得很轻。不过我们还是要常提起正念,不要以为是小恶业而轻待它。佛说:「莫轻视小恶,云我无殃报,小水渐滴落,亦能盈水瓶,愚人积小恶,乃至罪满贯。」(南传法句经新译121偈)
初皈依的人最常犯的是妄语戒,妄语业须具备下面四个条件:(1)已知不是真实,(2)有欺骗的意念,(3)以言语欺骗的行为,(4)完成欺骗的事实。妄语有大妄语、小妄语及方便妄语之分。若没有欺骗的意图,即没有故意作业,都是不定业。大妄语是世间五大盗之一(一是恶比丘受人信施,二是盗佛法,三是恶比丘诽谤清净梵行者,四是盗取伽篮物,五是恶比丘妄言得上人法)。小妄语是众人常不经意犯的,方便妄语虽不是要伤害和欺骗别人或为了个人的利益,但这样的虚假语多说了会成习惯,还是以正念摄持自己好些。
犯戒的对治是:(1)提高正念。(2)思惟造业与犯戒的条件。(3)在佛前忏悔或找一位法师询问和发露,忏悔后就安乐。(4)若破戒要重新拿三皈五戒。
业力与果报的关系是这样的,造业是因,果报(异熟Vipaka)是缘聚时得业果。果报有现世受、异熟受、后世受。现世受的业造了在今生就得到果报,异熟受的要等到下一世才得到果报,而后世受的要在未来世才得到果报。
业有如种子,果报有如种子长大开花后所结之果。随彼业因,业报也有好坏之分。因果是自然的规则,不受任何力量控制,也无上帝或大梵天王的主使。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里记载﹕「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在[涅槃经]中佛言﹕「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无追悔。」不过我们造的恶业,可以通过行善守戒,不再造恶,来增加我们的善业功德,这样子我们的恶业就相对减少了。
法增比丘写于佛历二五四九年腊月于台北。
愿众生安乐。
《皈依的真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