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對付淫欲的有效方法

  對付淫欲的有效方法

  貪淫是許多修行人最煩惱的事,對這與生俱來的淫欲,是要用心理的方法來調服它,純靠厭製它不會耐久,也不得力。在《雜阿含1165經》中尊者賓頭盧與婆蹉王優陀延那的對話中提到叁種對治的方法:

  「婆蹉王優陀延那問尊者賓頭盧:何因何緣?新學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極安樂住,諸根欣悅,顔貌清淨,膚色鮮白,樂靜少動,任他而活,野獸其心,堪能盡壽,修持梵行,純一清淨。」

  「尊者賓頭盧答言:如佛所說,如來、應(供)、等正覺所知所見,爲比丘說:

  (1)作母、姊妹、女想----汝諸比丘,若見宿人(年長的),當作母想。見中間者(同年紀),作姊妹想。見幼稚者,當作女想。以是因緣。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隱樂住,諸根敷悅,顔貌清淨,膚色鮮白,樂靜少動,任他而活,野獸其心,堪能盡壽,修持梵行,純一清淨。」

  「婆蹉王優陀延那語尊者賓頭盧言:今諸世間貪求之心。若見宿人,而作母想。見中年者,作姊妹想。見幼稚者,而作女想。當于爾時,心亦隨起,貪欲燒燃,瞋恚燒燃,愚癡燒燃,要當更有勝因緣不 ?」

  (2)叁十二身分想----「尊者賓頭盧語婆蹉王優陀延那:更有因緣,如世尊說。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爲比丘說:此身從足至頂,骨幹肉塗,覆以薄皮,種種不淨,充滿其中,周遍觀察;

  發、毛、爪、齒、塵垢、流唌、皮、肉、白骨、筋、脈、心、肝、肺、脾、腎、腸、肚、生藏、熟藏、胞、淚、汗、涕、沫、肪、脂、髓、痰、癊、膿、血、腦、汁、屎、溺。」

  

  

   新解剖的死屍

  「大王!此因此緣故,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隱樂住,乃至純一滿淨。」

  「婆蹉王優陀延那語尊者賓頭盧:人心飄疾,若觀不淨,隨淨想現,頗更有因緣,令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隱樂住,乃至純一滿淨不?」

  (3)守護根門----「尊者賓頭盧言:大王,有因有緣,如世尊說,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告諸比丘:汝等應當守護根門,善攝其心。若眼見色時,莫取色相,莫取隨形好,增上執持。若于眼根不攝斂住,則世間貪、愛、惡不善法則漏其心,是故此等當受持眼律儀。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複如是,乃至受持意律儀。」

  「爾時。婆蹉王優陀延那語尊者賓頭盧:善哉!善說法。乃至受持諸根律儀。尊者賓頭盧!我亦如是。有時不守護身,不持諸根律儀,不一其念,入于宮中,其心極生貪欲熾燃,愚癡燒燃;正使閑房獨處,亦複叁毒燒燃其心,況複宮中;又我有時善護其身,善攝諸根,專一其念,入于宮中,貪欲、恚、癡不起燒燃其心,于內宮中尚不燒身,亦不燒心,況複閑獨;以是之故,此因此緣,能令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隱樂住,乃至純一滿淨。」

  以上的叁種對治法都能有效的對付一個行者心中所起的淫念,可以個別用或一起用。

  世尊說:對可愛可喜的目標數數不如理作意是使未生的貪欲生起之因,也是使生起的貪欲增長及增強之因。 (《相應部》覺支相應)若一個行者能觀察心中的貪欲,通過如理作意與正思惟,就能知道耽欲會帶來苦,知苦就會想斷苦。

  世尊所教的對治的方法就是要知道心中有貪(知貪) ;然後去找生起貪欲的原因,也即是知貪。不過更深一層進去找它生起之因,對一個局中人來說,他自己知道他要的是什麼,愛的是什麼,放下它,離開它,那就行了,不過說是容易做卻難。因此佛說(若對象是人)以不淨觀對治,這並非要你喜歡的人死去,而是一種對治法門。

  若思惟深一點,貪欲帶來苦,你將發覺這是四聖谛的第一谛:苦。進一步就會思惟它産生貪欲的原因,而會追根究底地找到它,這是四聖谛的第二谛:苦因。接下來就會想去消除它,以及尋找滅除它的方法,這就是其它兩個聖谛。如理作意與正思惟是八正道之一,也是修慧的一種。

  此外,下面再提供兩種佛陀教導的有效方法。

  (4)不淨觀

  修習不淨觀是根據佛陀教導的十不淨(死屍)相,用來觀修以滅除貪欲;這十不淨相是:

  (i) 膨脹 (屍體)相; (ii) 青瘀 (屍體) 相;

  (iii) 膿爛 (屍體) 相; (iv) 斷壞(屍體) 相;

  (v) 食殘(屍體) 相; (vi) 散亂(屍體) 相;

  (vii) 斬斫離散(屍體)相; (viii) 血塗相(不一定是屍體);

  (ix) 蟲聚(蛆蟲聚生屍體)相; (x)骸骨(屍體變爲骸骨)相。

  

   膿爛相,蟲聚相 骸骨相

  根據《清淨道論》指出﹔若以貪行的差別來說,膨脹相是適合于貪行的人;青瘀相適合于貪身色的人;膿爛相適合于貪著花香裝飾身體起香味的人;斷壞相適合于貪念自身堅厚的人;食殘相適合于貪著乳房等肌肉部位的人;散亂相適合于貪著肢體美的人;斬斫離散相適合于貪著身體完整的人,血塗相適合于貪著裝飾美麗的人;蟲聚相適合于貪著身體爲我所有的人;骸骨相適合于貪戀牙齒美麗的人。修不淨相要配合修慈以防沮喪而産生厭世的念頭。

  (5)死觀----念死(maranānussati),死是指一個有情命根的斷絕。它有時節死和非時節死兩種。時節死是指因福盡或壽盡或兩者俱盡的死,非時節死是因爲宿業的因緣致死,在其時其地生命斷絕。念死有二法:

  第一是如理作意「死將來臨,命根將斷」,以鎮伏五蓋,得證近行定。

  第二是鈍根者得以以下八法念死:

  (一)殺戮者追近;

  (二)死之必然;

  (叁)將自己與有大名譽、大福報、大力、大神變、大智慧、辟支佛、和正等覺者等比較,他們皆會死,何況是我;

  (四)身爲諸多蟲類所共居,死緣甚多;

  (五)身命無力無主,因須賴出入息,四威儀平衡、冷熱平衡、四大平衡、適當食物維持生命;

  (六)壽命不定,因時間、疾病、時刻、死處、生趣都不定;(七)壽命不長;

  (八)壽命剎那相續。如是就能不放逸,殷勤修習斷除諸漏,死時不陷于恐懼與昏昧。

  

   女屍 男屍

  在[南傳法句經] 147偈有如下的偈:「觀此粉飾身,瘡(九瘡﹕雙目、雙耳、雙鼻孔、口及大小便孔)肉與骨聚,身病心妄想,無常不久存。」它的故事是關于一個比丘暗戀王舍城(Rajagaha)的一位漂亮的妓女施蕊瑪,有一天施蕊瑪因病死了,佛陀要求頻婆娑羅(Bimbisara)王叁天不要埋葬她,第四天佛陀帶了衆多比丘去看施蕊瑪,這時她的屍體已腫脹生蟲,國王宣布誰肯出一千铢,就可與她過一夜,但沒人出價,最後免費送都沒人要,那位暗戀她的年輕比丘也明白了真相。

  凡夫縱容自己,貪欲久習的結果就形成習氣,比如貪色,貪淫,貪吃,貪玩樂,貪飲酒,貪錢財,貪利得,貪名,貪贊許等等;它再加強我慢之心。這些貪欲以許多不同的形態和方式生起,衆人往往不能察覺,而不知不覺地已經落入貪欲的魔爪中。

  世人執著于有衆生,有有情,認爲自己不滅,是墮于常見;或有些人認爲死了就沒了,滅絕,是墮于斷見。正觀的人,如實的知道我們是五蘊的組合,便精勤地厭離于貪欲之境,爲寂滅而努力行道,佛陀稱這種人爲具眼者。

  法增比丘寫于澳洲新南威爾斯州問哲樓定慧學舍

  佛曆二五四七年(陽曆二零零叁年) 結夏安居圓滿日。

  二零零六年叁月潤飾于臺北。

  願衆生安樂!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