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傳經行法
經行
四威儀
在四威儀及其它的姿勢中應只是努力培育強大的正念,念念分明的知道在行走,在站住,在坐著或在臥著,或其它的姿勢。
《雜阿含636經》中提到照顧根門,離五蓋;即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與疑蓋。這五蓋會使根門接觸外頭境界時産生煩惱,故通過修習安般念,培養止禅的禅支,以及修觀都有幫助,使心在平常的生活中如前進、回返、看前、顧後、屈、伸、著衣、持缽、飲食、咀嚼、嘗味、大、小便、行、住、坐、臥、睡、醒、語、默時都能維持正念與定力,免除五蓋的影響。
在觀照身的部分,若從阿毗達摩的論點來討論,是誰在前行,返回,觀前,顧後,屈、伸、著衣、持缽、飯食、咀嚼、嘗味、大小便、行、住、坐、臥、睡、醒、語、默呢?那就要觀照整個動作的過程,當比丘生起“我要前行”的念時,就會有許多意門心路過程生起。
因爲這“向前行”涉及意門,身門與眼門。在意門的心路過程的因緣條件是:心所依處,法所緣和有分。在身門的心路過程的因緣條件是:身淨色,觸所緣,地界和作意。在眼門的心路過程的因緣條件是:眼淨色,色所緣,光和作意。由于五門的心路過程須經有分而生起,所以這“向前行”是一種混合心路過程。
這“向前行”包含了名法與色法,色法隨名法生起後只維持十七個心識剎那(cīttakhanā),然後名色法一起壞滅。心與心所同時生起,心所協助心去識知目標及擁有目標,(心與心所有如國王與大臣),這裏的心所有觸、受、想、思和作意。在“向前行”眼門的啓動是由意門開始的,因色法不會識知和執取目標,它是被認知的目標。這識知過程有一個過去有分心的剎那,加上十六個識知的心識剎那。在一眨眼間,有數十億個心識剎那生滅,一個心生起,執行其剎那間的作用後壞滅,供予下一心生起的因緣條件,如是心流不斷生滅,有如河流一般。如此眼門在“向前行”看路時,其色所緣在經過一個心識剎那後(過去有分),即現于眼門,有分波動了兩個心識剎那後即中斷(有分波動,有分斷),接著是五門轉向心(或譯引發)的生滅,接著是該色所緣的眼識的生滅(這是眼淨色見到路,所以“看”只是一個心識剎那),緊接起的是領受該眼識看過目標的心,即領受心(或譯等尋求,只有一個心識剎那),接著領受心是檢查剛才眼識與領受心識知的目標,即是推度心(或譯等貫徹,只有一個心識剎那),接下來是確定心(或譯安立,它是意門轉向心在五門心路過程的名稱,即確定五識所辨別的目標),在確定心之後有七個速行心(或譯勢用,指迅速地跑的心路過程,跑向目標去識知它,速行心階段生起善與不善的心),接著是兩個彼所緣 (或譯返緣,意念取其所緣) 的生滅,彼所緣一過就沈入有分。
簡單的說,有分(Bhavanga)是意門或根本識或阿頼耶識;五門轉向是目標撞系眼門等五門時執行轉向的作用,從轉向開始到速行心結束共十四個心路過程心,境色或目標撞系眼淨色時,眼識即生起(眼淨色是門,色所緣(路)是它的目標),這十四心路過程心都是屬于意識。
因此在整個的心路過程(毗提Vithi)中每一心雖然一個接著一個,因爲有不同的作用而有不同的名稱,它的發生只是一連串生滅的心,追隨著因果緣起的法則。每一心皆依心的定法生起,依不同的緣生起,包括前生心,所緣,門及依處色,在生起後執行了它的個別作用完畢就壞滅,然後成爲下一個心的緣。這裏邊沒有一個“我”,沒有一個永遠存在的“自我”,除了心路過程之外,沒有一個控製者或識知者,這心路過程就是識知的作用(名法)。“有分”的名詞不是佛陀給的,阿毗達摩諸論從《阿毗達摩概要精解》(或作阿毗達摩義攝)及《清淨道論》開始才記載它。
在七個速行心裏每一速行心均有二十個名法,即是十二不善心與八欲界善心,不善心中最顯著的是無明,貪愛與執取,這叁心是十二緣起的第一支、第八、與第九支。因爲這叁心是煩惱輪轉;它能造業而有“行”與“有”,即十二緣起的第二支與第十支,所以行與有是業輪轉;這就産生了果輪轉的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即是十二緣起的第叁至七,十一與十二支;因而生死輪回不休。
在《舍利弗阿毗昙論》卷十四裏提到如何成就威儀行,這裏錄下供爲參考:
「雲何成就威儀行?一切身不善行,一切口不善行,一切意不善行,是名非威儀行。身一切善行,口一切善行,意一切善行是名成就威儀行。
複次恭敬和尚及和尚同學,恭敬阿阇黎及阿阇黎同學恭敬上下座,是名威儀行。」
故此在四威儀中常持正念,離一切惡行,奉一切善行,就是成就威儀行。
該論接著說:「雲何己行處?有六非己行處;若淫女處,寡婦處,大童女處,不能男處。比丘尼處,诂酒處是六非己行處。又如佛說,比丘莫至他國非己行處,若至他國非己行處,魔得其便。
比丘,何謂他國非己行處?謂五欲也,是名五欲非己行處。
雲何己行處?若彼非威儀行,此非己行處舍離,正舍離,緣舍離;不親近,正不親近,緣不親近,是名己行處。又如佛說行于自國己行處。若比丘自國己行處,魔不得便。
比丘,何謂自國己行處?謂四念處也。是自國己行處。若以此威儀行,起正起,受正受,是謂威儀己行處成就。」
這裏指出六處是我們不應去的場所,當然現代社會不該去的場所不只這些。從佛法來看,凡能生欲的地方都不該去,那些地方就廣了,它就在我們的周圍,色、聲、香、味、觸的五欲生起處,不去親近它們,如實的做到不親近(正不親近),以及注意産生會親近這些生欲的緣,並遠離它們,這樣魔(煩惱,欲)就沒辦法了。
所以話說回來,還是要維持正念,那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這麼做的話,威儀行一定成就。
經行法
經行是南傳佛教常教的修定方法,戶內經行雖也行,但戶內雜物太多,還有其它人與事易生分心。戶外林下空氣清涼,選擇一條直線約二十到叁十步的平坦地面,除去雜枝和樹葉,要能清楚看得到小徑,來回經行。讓心平靜安祥,緩緩地走,不論以右或左腳先起步,維持不變,轉回原行路時以四或六步(左右合計)完成它,右腳先開步右轉,左腳先開步左轉。走的時候眼看前方約一公尺處,注意足底接觸地面的感覺。經行因爲速度非常的緩慢,需要有很強的正念,不然若是跌倒將會受傷。經行可以達到叁禅的境界。
經行時應先起念“我要行”或“行走”,念叁次才開始走,若以右足先行,應先念“右足”叁次才走,“左足”“停止”“轉彎”等也一樣,念是想,屬於名法,身是色法,是四大組合。經行法的觀照是:(1) 觀照我是名色法;(2)觀照名色法無常;(3) 觀照名色法是苦;(4) 觀照名色法無我。阿難陀就是以經行法,整夜經行然後再修觀,而從初果直證阿羅漢的。
經行法四階
經行法初階應先起念“我要行”或“行走”,念叁次才開始走,若以右足先行,應先念“右足”叁次才走,“左足”,“停止”,“站立”,“轉彎”等也一樣。
經行法二階是延續從初階進入,腳步緩慢以後,改爲每一步念“提起”,“放下”。其他步驟如“行走” ,“停止” ,“站立”,“轉彎”皆同。
經行法叁階是延續從二階進入,腳步更加緩慢以後,改爲每一步念“提起”,“向前”,“放下”。其他步驟如“行走” ,“停止” ,“站立”,“轉彎”皆同。
經行法四階是延續從叁階進入,腳步更加緩慢以後,改爲每一步念“提起”,“上升” “向前”,“放下”.“觸壓”。其他步驟如“行走” ,“停止” ,“站立”,“轉彎”皆同。
經行法的觀照
經行法的觀照是:
(1) 觀照我是名色法;念是想,屬於名法,身是色法,是四大組合。
(2) 觀照名色法無常;色法的步行一直在生滅,故是無常;名法的想念與腳步的觸受也一直在變易,故是無常。
(3) 觀照名色法是苦;變易的名色法是苦。
(4) 觀照名色法無我,若名色法無常,一直在變易,是苦,故是無我。
佛涅槃後阿難陀以叁個月的時間,精進經行,並配合觀照,在證悟前夜,他就是以經行法,整夜經行然後再修觀,要天亮時,他感到疲倦,走回草寮,坐在床上,慢慢躺下時,頭還未觸及枕頭,他的七覺支波羅蜜已臻圓滿,而從初果直證阿羅漢。觀照走路的過程,只是一系列的名色法在生滅而已,並沒有一個“人”在走,這些名色法都是無常、苦、無我。
阿難陀的例子說明不用靜坐,純靠平常生活中持戒清淨,常作觀照無常、苦、無我而達到解脫。
觀照要點
應觀照內身、外身與內外身,生法、滅法、與生滅法的部分;簡單說是必須觀照內外的名色法都是無常,苦和無我,以及觀照名色法的因與緣皆是無常,苦和無我,然後觀照行法的生滅,及壞滅皆是無常,苦和無我,最後因道智而得消滅煩惱再依果智以證悟涅槃。
法增比丘,寫於沙勞越古晉。
願衆生安樂!